陈晓明
弱者是文学中最动人的形象。文学在表现弱者的时候,那种情感、语言、趣味和意境特别能打动人心,体现文学的品质和本质。
鲁迅的很多作品是对中国乡村弱者的表现和反思。比如,孔乙己就是一个悲哀的弱者形象,祥林嫂也是。《阿Q正传》说是表达一种批判,也未必如此,阿Q这种乡村农民在革命的大潮里困惑、无助、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最后被枪毙,其实也是一个弱者形象,是值得悲悯的。
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也有一个小故事,一个法国士兵被抓住要枪毙的时候,他脸上蒙着黑布,刽子手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请你将我脸上的黑布拉起来。”这个将死的士兵是弱者,但他恰恰表现出一种精神的高大和生命的尊严。
文学史上有强大的作品,也有很强悍的作家,但大部分作家还是很“弱”的。莫迪亚诺见到人就害怕,说话结结巴巴,在公共场合几乎说不成一个句子。艾丽丝·门罗很多年一直是家庭主妇,36岁才成名,此前一直在厨房的熨衣板上写作。加拿大著名作家阿特伍德是个咖啡馆的女招待,社会地位非常卑微。法国作家加缪获得诺贝尔奖后,在法国南部买了一栋大房子,几乎离群索居。
还有另一位法国作家布朗肖,也几乎不跟人来往,去世的时候谁也不知道。
这些作家本人都是很柔弱的,都有一种悲者情怀,即使他本身不是弱者,他们也能够理解弱者,充满了对弱者的包容之心。当然作家成为强者或者弱者不是理论问题,是一个现代的问题。
虽然作家柔弱,但他们绝对不屈服,这是弱者的精神。这是作家以柔弱存在的方式,所以文学是弱者的伟业,在这个意义上,他們通过文学表达对弱者的悲悯,显示出他们精神和人格的一种伟大。
迪迦//摘自中国作家网,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