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小学数学低年级的一线教师,课前,要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导学两方面做好准备;课中,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分层要求、多元活动、技术融合等方法,让课堂扎实有效;课后,要从“无书面作业”要求出发,变课内“难点”为课外“玩点”,变纸笔作业为课后活动,巩固知识,提升能力。通过这样,可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课前用心准备,让课堂事半功倍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教师需要从备课和学生的前置学习两个方面做出周密的教学计划。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课前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认真备好课,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才会高效。在备课时,我通常会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再根据所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例如,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这是小学阶段学习加法的起始课,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但对于加法的意义并不了解;对“一共有多少”的生活问题有接触,但并不能和加法算式对应起来。这说明学生难以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的重难点就应放在这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突出设计了看一看、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等“求两个数量合并在一起是多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观图示与操作的过程中,把算式和问题有效对应起来,从而深刻理解加法的意义。
(二) 用心实施课前导学
通过预习或做相关的学习准备,学生提前感知即将学习的内容,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在一、二年级课后不留书面作业的“双减”要求下,“先学后教”是提高课内效率的途径之一。但是很多低年级的学生预习能力有待提高,不少学生只是将其简单地理解为阅读一遍数学书或者写一写课后习题。为此,我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通常会以学习指引和课前导学单的形式展开。
例如,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东南西北”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在指定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能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位置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因此,我设计了两个课前活动。
【活动一:边读边做】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熟悉这首儿歌,对东、南、西、北有初步的认识,从而确保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发现这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
【活动二:先到后找】
1.走到自己居住的小區门外面,指出小区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别在哪里?
2.找出你居住的小区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分别有哪些建筑?
3.找一找你居住的小区在学校的哪一个方向?
用方向语言清晰地描述各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不断地训练。学生在课前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对课上的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让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学生有了课前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大都能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伴们进行交流,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课中有序实施,让课堂扎实高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一)分层要求,营造良好教学生态
教学实施过程“一刀切”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学习和心理等多重压力,从而导致无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层落实教学活动要求,布置不同学习任务,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爱与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
例如,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买铅笔”一课,主要内容是“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计算,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理解退位过程中“借一当十”的道理。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加减运算能力形成意义重大。为此,在问题提出后的探究算法环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把学生按照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组合为一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任务目标,分层次、分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针对学优生,我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15-9,并当“小老师”,帮助小组内需要帮助的同学;针对中等生,我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15-9,并和同桌互相交流计算方法;针对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困生,我告诉他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5-9,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看数学书上的提示或者请教小组内的同学。通过分层引导的方法,能够营造良好教学生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学习和探究,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对“借一当十”道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 多元活动,丰富知识构建过程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长时间的讲授或从事单一的学习活动,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质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设计多元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手脑并用,丰富知识的构建过程,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丰富图形认识的过程。
【活动一:找图形——感知面在体上】
教师为学生准备足球、牙膏盒、魔方、鞋盒、茶叶罐、小桶等教具,让学生看一看,要求从立体图形中,寻找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将自己寻找到的图形画出来、 说出来。
【活动二:做图形——感受面体联系】
为学生准备彩纸和剪刀,鼓励学生跟着教师动手实践。教师动手演示,制作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等,在做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面”组成“体”的过程,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活动三:辨图形——认识图形异同】
选择自己认识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如长方形有 4 条边,通过测量,学生发现对边是相等的,还有 4 个角等。
教师要通过组织多元活动,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不断变化,有新鲜感,从而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 技术融合,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 ,7~10 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 15~20 分钟,但是如果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变得更加吸引学生且更加高效,成为教师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为此,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融合就显得特别重要。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重现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把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可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性认识,从而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我先引导学生用立体图形做一做,看能得到哪些图形。但是,一年级学生的操作过程不是很标准,得到的图形特征不够明显,难以形成对图形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从立体图形中描、印、画出平面图形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学习活动,正确认识平面图形,直观感受“面在体上”。在初步认识图形时,一年级的学生会因为位置的不同影响到图形的认识。这时,教师也可以借用多媒体软件功能,让学生到屏幕上拖动、旋转图形的位置,感受图形的形状不会因为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个图形变式过程,生动形象,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课后巧妙延伸,让课堂无限增值
课后作业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的重要手段。“双减”文件规定:“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也就是说,包含课后服务在内的时段内,教师只能布置非纸笔类的作业。为此,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做以下课后作业的延伸变革。
(一) 变课内“难点”为课外“玩点”
每节课的教学难点总是有部分学生课内难以突破,甚至一些理解和掌握了的内容,有些学生也容易“回生”。为此,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成好玩的活动,既落实“双减”要求,又巩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后,我带领学生用扑克牌、自制数字牌、骰子等工具玩“凑十”“20以内指定数”等加、减法游戏,并鼓励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同伴一起玩,自己设计游戏规则换着玩,在玩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再如,在学完“有多少个字(大数的估计)”之后,我让学生尝试从身边找到估计的对象,用课上所学的方法去估一估。由于没有指定的操作对象,学生的发散思维被充分地激发,估计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学生从一层楼大概有多高,估计出了一栋楼大约有多高,有的学生从一段文字的字数估计出了一篇课文的大概字数,有的学生从一个班有多少人估计出一个年级或者一个学校有多少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进行估计,就这样在玩一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发展了估算的能力。
(二) 變纸笔作业为课后活动
变纸笔作业为课后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我们赢了(时分的认识)” 这一课之后,我布置了三个活动,一是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一分钟能做什么。二是观察活动,其一是让学生观察钟面并思考秒针和分钟的转动有怎样的规律;其二是拨一拨,看看分针和时针的转动有怎样的规律。三是制作活动,尝试自己制作一个钟面 。这三个活动,有动有静,动静之间使学生对钟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时分之间的关系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