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钧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福建福安 355000)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社会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已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在塑型过程中,还要铸魂”,其中“魂”即文化。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文化,充分发挥乡村在历史长河中蕴含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正是乡村振兴的终极价值。基于此,研究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廉村为例,通过分析文化振兴视角下廉村发展与保护现状,总结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发展、振兴提供参考路径。
廉村,原名富溪津、石矶津,是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穆阳溪中游西岸、溪北洋平原一角;廉村以廉文化闻名于世,无论是文化氛围,还是乡村廉文化的育人功能,都赋予了廉村独特的魅力。从廉村的外观建筑来看,巍峨的古城墙矗立在村外,环绕着村庄,这正是廉村廉文化传承的关键;同时,村外还拥有一个码头,是古代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从廉村的内部布局来看,村内拥有多条官道,纵横合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并建有集融廉石、廉颂、明月祠、文化长廊等和廉政展厅于一体的明月广场,供村民的休闲娱乐,如图1所示。
图1 廉村道路与建筑
廉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历史上被称为进士之村,其缘由是唐朝第一个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因薛令之为官期间十分清廉,被唐肃宗御赐村落名称为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皇帝敕封以“廉”字为名的村庄,优雅且整齐的古代官道、巍然屹立的古代城墙、苔痕明显的古代道碑以及庄严肃穆的祠堂等等都蕴藏着历史和当地文化的气息。这些历史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主要体现,虽然经过历史发展变迁,但其传承始终得到延续,更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因此,廉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具有重大意义。
廉村作为闽东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典型实例,无论是从选址布局还是村落内建筑设计都充分地体现出我国传统村落的规划理念。如今,廉村历史文化遗迹种类繁多且较为集中,在物质文化遗迹方面,官道、宗祠、古井、古树、古城墙、古码头等一应俱全;在精神文化方面集氏族宗法文化、耕读科举文化以及“廉”文化于一体。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的重视,廉村内部建筑通过以“修旧如旧”方式,在保持历史文化名村原有特色基础上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地方政府结合村民意见制定管理制度,尽全力打造中国廉政文化第一村。现阶段,廉村正在争创国家级廉政教育基地,本着古文化资源合理的挖掘与保护,打造成一个集历史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廉政文化村”。
近年来,廉村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在当地政府主导下进行,通过持续资金经费的投入对廉村内街巷环境进行整治和修复。同时,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根据历史文化名村层次,建立相应级别的管委会,全面负责廉村传统村落的规划、管理和经营,改变了廉村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落后局面,有效提升廉村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此外,对廉村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以保持古村落的整体性、建筑的乡土性以及环境的协调性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坚持传承村落典型“廉”文化,延续村落的生命力;在保护古村落完整性的情况下兼顾局域区域的文化元素,在彰显古建筑文化价值的前提下促进其经济价值的转换,进而实现廉村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廉村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着重关注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在具体方法上,一方面,文物认定建档。对村落内古建筑及内含木雕、字画等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全面登记备案,及时跟踪各类不同价值文物的情况和变化,划定不同层次,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制定保护性发展规划。根据古建筑遗产的分布,明确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三级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人数日流量,缓冲区坚持与古建筑风格相协调发展文创项目。在实际做法上,一方面,开展“修旧如旧”式抢修。在对部分破旧废弃的古民居进行摸底调查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统筹、部门协作、村民配合的方式,依据原有规模、风格和建筑年代,按照“修旧如旧,一房一策”的原则开展抢救性修复,保护廉村整体美感。另一方面,进行“无中生有”式复原。在充分考证的情况下,对与巨儒先贤薛令之相关的文物遗址进行“无中生有”式修复或重建,以展现廉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廉村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强化精神文化的传承开发。一是开发旅游文化节,即举办乡村仪式。廉村作为宗族乡村,在长期的地方文化认同下形成祭祖、游神、庙庆等乡村仪式性的社会文化机制,对廉村乡村社会起到整合作用;通过以乡村仪式为载体深入挖掘廉村廉文化,组织、整理和开发史料,开发不同主题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展“清风明月话廉村”等文化品牌的系列宣教活动,激活乡村记忆、激励村民热情、激发游客求知,从而提升廉村旅游的层次,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提质发展。二是挖掘孝廉文化,完善廉政教育基地建设。廉文化不仅是廉村文化之精髓,更是村落之魂、山水之魂。一方面,挖掘、整理、展示陈雄等廉村历史文化名人在村里的“一门五进士”生平事迹以及朱松、郑桥、王博等游历廉村的名人事迹;统计整理现有廉村匾额楹联;传播孝廉文化,启迪后人。另一方面,建立廉政教育基地,遵循教育规律,拓展服务内容,为廉村古老文化注入现代廉政文明的基因,推动廉村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廉村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促进多元化的创新开发。一是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廉村借助福安市政策东风,以创造性思维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利用祠堂开办孝廉文化论坛、举办征文活动等,使廉村廉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整顿名人蜡像馆,将古代孝廉文化和现代廉政教育融合展览;组织留守老手艺人抢救和恢复各种传统手工艺生产工艺,在“传帮带”中增加乡村文化的体验;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吸引外出村民返乡,抓好廉村文化传承的人才储备库。二是开发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突出历史文化主题,做好生态农业旅游,推进度假型“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以水蜜桃、小花生等地方特产种植采摘为核心,从自给自足转变为经营者,带动游客体验种田的乐趣;以廉溪沿岸田园油菜花盛况为契机,开发民国田园摄影、油菜花海迎亲、畲族民间对唱等创意旅游项目。
首先,针对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进行认定,在尊重原始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严格保护村落形态完整性与村内文物真实性,对传统村落中的祠堂、庙宇、古建筑等文物进行针对性保护和修复。其次,根据不同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丰富保护对象,将保护责任细化到政府、村庄、村民等主体,从而让保护责任更明确。最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如将线上博物馆与线下博物馆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体方式广泛分享传统村落文物的历史、考古以及科研资料,以智能化的形式展现出传统村落最鲜明的文化魅力,吸引人们亲临传统村落参观,增加关注度、重视度与参与度。
在我国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华大地诞生了诸多优秀文化,且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彰显出各地区的特色属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需要在重视文物的基础上,强化特色民俗、手工艺、风俗表演、烹饪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在深入挖掘村落内部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村落地域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地方政府主导进行村落内部空间改造,整合文化功能合理融入村落环境,以环境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增强文化互动。此外,在保护开展过程中更需要对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进行充分展现,这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结合村民自主保护意识,由上至下,多方共同努力突出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重视农耕文化,拓展廉村文旅产业发展创新元素,以农耕为“引”调动村民文化项目参与积极性,如拓展乡村农耕旅游资源,将传统农田改造为种植园、采摘园、农作物观赏园等,拓宽乡村文旅互动项目,助农增收。发展廉村传统特色文化产业,鼓励村民从事文化服务、表演、宣传等第三产业。建立契合廉村文旅市场发展机制的产业体系,广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重建廉村经济、文化发展信心。此外,文化产业发展除原住民外更需要外来人才的技术与文化支撑,因此可邀请周边乡村精英、艺术家、企业家等来村考察、学习,拓宽文旅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并完善“政企村社”合作发展模式,以合作经营、持股分红、带头创业等方式将现代农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廉村发展突破与振兴。
优质的生态人文是廉村发展振兴的基石。以文化振兴为导向的廉村生态发展应以乡村肌理创新与生态人文保护为主线,依托廉村生态人文与古建筑打造适宜休闲旅游的生态文旅目的地。同时,强化廉村村民生态文化教育,带动村民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发展观、振兴观,在发扬积极生活方式的同时帮助村民正视廉村优质传统、生态文化对未来生活的有益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村落生态文明,进而改善廉村生态素养与质量,将廉村生态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思想逐步引申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文化振兴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观,在提升生态文化与乡村文明进步的同时形成廉村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场景,进而实现生态人文并举,共建廉村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