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刚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一周年来临之际以及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教育研究院主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代方位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就一流大学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要构建一流大学人才方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力,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上述讲话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为办好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把握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脉搏,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善用习近平总书记教给的方法开拓进取,指导办学实践。
过去一年,清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对清华大学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在立德树人、建设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坚持扎根中国办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开新局、谋新篇。去年年底,清华大学在凝聚全校师生共识的基础上出台了三个重要的行动方案:《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和《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入落实三全育人;同时,针对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要求,系统解决教育教学深层次问题,显著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着力培养能够充分适应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契合清华大学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发展目标的高层次人才,用实际行动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
在建设大学创新体系方面,清华大学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机结合,不断夯实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清华针对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可形成引领或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布局,并充分尊重教师和学术共同体在学术发展规划布局和重要学术活动中的自主判断,遵循学术、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完善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优化成果处置和分配机制,增强创新内在动力,创造良好创新环境,支持教师潜心研究。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条件保障,协调推进重大任务落实落地,加强跟踪评估和动态调整。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清华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大学的经验和智慧。清华自2016年起启动实施全球战略,在构建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优质办学资源海外布局、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全球声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1年110年校庆时正值世界局势动荡之际,清华主办大学校长全球论坛,并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华共识”,倡议各国大学之间加强合作,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共同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展望未来,清华2030年力将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大学,深入参与世界高等教育合作与竞争,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回顾一年来的办学实践,展望未来发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定位,对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要求等论述的重要意义,该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命题和行动指导理念。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联系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从我国大学的办学实践与理论出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原始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工作者应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目标,奋力前行,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