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润玲,李 敏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0)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际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智能制造时代应运而生。纺织行业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民生产业,提高纺织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内容。纵观全球,美国、日本及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先后推出了先进的制造业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再兴战略”、英国的“制造2050”等,其核心就是智能制造战略,这些战略的提出也为纺织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4]。推进纺织智能制造是我国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举措[5]。发展纺织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先进制造,研究纺织企业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纺织智能制造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其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纺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提升。因此,纺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正在向8 个技术方向发展,它们是:纺织智能制造标准及共性技术、纺织加工智能间、智能纺织装备、染整加工智能车间、化学纤维智能制造工厂、纺织服装制造及网络协同制造、智能纺织材料、服装设计与加工智能化[6]。2020 年,我国纺织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率超过50%,数字化设备的联网率接近一半,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ERP 软件和MES 在纺织行业的普及程度稳步提升,应用工业云平台的纺织企业比率高达50%。可以看出,纺织智能制造的步伐明显加快,需要的人才有面向新技术的专业人才,既具有纺织专业知识、又有规划和统筹的技能型跨学科的人才,具有统观全局能力的高端人才。以重复性劳动和少量数字技术为特征的岗位人才需求急剧下降[7]。可见,纺织智能制造对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如既懂纺织专业知识,又了解物联网、单元控制系统、电气、MES 和ERP系统应用、自动化整线集成等专业化技术的人才严重供给不足,引领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领军人才更是稀缺。
我国高等纺织职业教育规模不小,但人才培养跟不上纺织智能制造迅速发展的进程。近几年来,我国高职纺织类专业设置的“刚性”过强,学科专业所规定的核心专业课程涉及智能纺织企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覆盖面较窄;再者,专业融合机制不灵活、各专业之间相互独立,融合渠道不畅通,体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不均衡影响到专业融合的进程,专业融合需要复合型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上述的多个因素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造成纺织智能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紧缺,故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新一代高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对纺织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了先机。纺织企业已经开展智能制造,但是与智能制造关系紧密的重要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仍然被发达国家控制,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能够做出原创性的突破,在智能纺织品领域,对于原创性的功能染料、环保的功能助剂、智能纤维、纱线、面料的先进纺织技术、前处理技术、染色技术、印花技术和整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创性突破还有缺失,这些都需要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师生共同努力。
纺织智能制造不仅要注重智能制造设备的开发,而且更要关注智能纺织产品的研发。新一代高端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智能制造纺织品以智能面料或智能服装呈现出来,一般企业对智能纺织品的研发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第一,开发以功能纤维或者纱线为原料的智能面料,再用该面料制作出智能衣服;第二,研发新型环保功能染料和助剂,通过先进染色技术或者后整理加工,使面料拥有功能性,然后再制成智能服装;第三,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等高端信息技术,制作智能可穿戴服装。
然而,不论是智能面料、功能纱线、智能纤维、环保的功能染料和助剂以及最后制成的智能服装,还是先进的前处理技术、染色技术、整理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在市场上难以辨认,对智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带来很大麻烦,不利于纺织企业智能制造的成功转型。此外,智能制造设备、关键技术、软件和集成系统等依旧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市场价额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影响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态度和速度。
智能验布、实时生产在线质量监控、智能物流仓库、相关软件的开发、AGV 小车系统、设备数控化更新等新技术的出现,让不少科研机构、纺织企业和高校看到了传统纺织行业未来发展大趋势,激发了科研工作者创新的热情,申请立项有关纺织智能制造的科研项目、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数目如雨后春笋般增加,项目完成的成果和授权的专利也数目众多,但是很多专利等创新成果却难以转化。
2.1.1 人才培养
纺织智能制造是否能发展得又好又快,完全取决于关键的核心人才,人才培养是纺织智能制造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高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纺织企业对拥有纺织技术与技能、高新信息技术、管理与营销能力等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加,只拥有单一学科背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很难再受到企业的欢迎。在如今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云腾空而出[8],依托产业积累的大数据,纺织服装产业以顾客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以纺织与服装企业协同创新为途径,依据“云”技术,将纺织服装产业的“设计、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从纤维、纱线、面料、智能制造、服装到售后服务的产业链,要成功应对这个全新的纺织服装产业链,需要企业构建纺织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队伍。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所需的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急需高职院校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纺织和服装等相关专业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具备上述多学科知识与技术技能。当下,高校要改变专业设置学科本位的错误思想,应适当向社会需求本位倾斜。
2.1.2 建立产教联盟
企业应发挥校企合作与产业联盟优势,通过学校与企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心,校企共同培养与选拔企业急需的相关人才,提高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人才的集聚力,如与本地区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培训项目、联合高职院校共同办学等,解决纺织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急需的燃眉之急。
2.1.3 加强纺织服装产业引进人才的力度
鼓励龙头企业引进社会资本,以“人才第一”作为发展战略,与纺织产业的专家智库和相关人才机构构建战略联盟,促进人才引进,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发展空间;积极引进国外智能制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建立技术教育培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在龙头企业内部严格挑选出学习能力强的优秀技术人才,进行高端人才传帮带。通过培训与自学,将软件系统应用等信息技术落实到急需的生产线,培养出企业急需的纺织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型人才。
2.1.4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高职院校物联网、人工智能、计算机与纺织服装等不同专业的联合,着力打造一支拥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主攻纺织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相关软件、纺织品的研发、纺织智能检测及系统控制与集成等重点方向,使得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领域能够尽可能覆盖智能制造,并创造良好条件,让师资队伍的年轻教师进入到纺织智能制造先进企业脱产学习技术与丰富实践,为培养纺织智能制造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纺织智能制造的较多关键性设备与技术、相关软件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不利于我国传统的纺织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因此,纺织行业要明确纺织智能制造发展目标、措施与路径等,出台税收、财政、土地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影响力大的龙头纺织服装企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如布局印染行业,将重点发展实现生产及产品关键参数的快速采集、印染装备互联互通技术和开发印染专用MES 系统等,力争在关键技术、集成系统、软件和设备等方面实现原始创新,助推传统纺织业向智能制造的方向转型。以制造业技术原始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和向智能制造挺进的主要动力[9]。
一方面,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贴合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的标准,依据我国制定的智能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标准规范框架的基础上,整合自身的管理模式,结合纺织行业规范标准,在预留自身转型适度空间基础上,保证综合管控合理;另一方面,纺织服装大型企业可以联合建立技术科研联盟,发挥市场优势和特长,建立健全相关纺织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与规范,完善智能纺织品的标准,推动纺织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的成功转型。
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制造的关键设备、关键技术、软件、功能材料及功能纺织品等多个领域的科研投资逐年增加,在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确实也收获了较多的科研成果。但是,具体能转化和成功应用到企业生产的科研成果比例还比较低。一方面,企业认为智能制造相关的设备、技术等投资高,面临的风险却很大,很容易造成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这无疑会引起企业家的购买和推广科研成果的顾虑。虽然各个省市都倡导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纺织服装车间等,技改措施不少,但更多纺织企业家顾虑的是现在的生产效益不好,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做技术改造,将面临着设备成本增加、维护费用高和不能保证高效使用等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相关的技术专利转让制度尚未健全,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专利、技术合理交易制度,增加对率先使用新技术、高科技设备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税收倾斜和财政支持,为纺织产业向智能制造方向成功转型提供低成本专利技术的有力支撑,促进我国技术转移和转让,使智能高科技在纺织服装产业得到深入应用,将资源消耗控制在合理水平,避免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使稳定、安全和高效清洁生产成为可能。尽可能提高纺织企业转型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推动纺织行业智能化发展。
纺织专家指出,应当“像鼓励发展芯片一样”去鼓励纺织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技术、重要设备和关键器件的国产化不仅可以降成本,也有利于促进国内纺织品生产企业与纺织设备厂商之间进行数据共享与联动,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通纺织制造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与创新。参考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促进纺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强调加强原创性突破,创新平台搭建,促进创新科创成果转化,制定智能纺织品的标准以及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希望我国纺织企业能够搭乘新一代高端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向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攀升,早日实现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