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青团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使命(笔谈)

2022-12-28 19:51郗杰英,陆士桢,胡献忠
青年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年团共青团中国共产党

从革命时期的历程看共青团的初心和使命

郗杰英,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22至2022年,共青团已走过百年历程。其间,名称虽从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抗战时期改造为“青救会”等抗日青年组织、1957年又改回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名称,但她的光荣传统一直未变,即举红旗、跟党走。回望百年来特别是革命时期共青团①因中国共青团历史上几易其名,为方便叙述,文中使用“共青团”“青年团”的简化表述。跟随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奋斗与辉煌之路,让我们感慨万千又愈加明晰: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密不可分,党创建团、领导团,如影随形,组织相连,传统相通,共葆初心,共担使命。在许多需要冲锋在前的场合,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是并肩同行的。共青团始终紧跟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振兴和中国人民的福祉不懈地英勇奋斗。

伟大的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中国共青团也呱呱落地。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分别于8月、10月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同时,陈独秀提出,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共的后备军或者是共产主义预备学校[1]。随即,陈独秀和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派出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时年21岁),同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金家凤、袁振英、叶天底,于1920年8月22日建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团的机关设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1920年10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后,马上开始筹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青年团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学生会办公室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张国焘、刘仁静、缪伯英、黄日葵、朱务善、罗章龙等40人,高君宇被选为书记。1921年元旦,北京青年团在长辛店建立了固定据点——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此外,1920年,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和李大钊、陈独秀的亲自安排下,党的早期成员张太雷等创建了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董必武、陈潭秋等创建了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②1922年,根据上海团(代理团中央职权)的指示,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毛泽东等创建了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谭平山等创建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问题,并决定将其作为党的预备学校,吸收优秀团员入党。会后,许多党员被派去加强团的工作。由于党的重视和领导,从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已经恢复和建立的地方团组织有上海、北京、武昌、长沙、广州、天津、南京、保定、唐山、太原、杭州、塘沽、安庆、潮州、佛山、新会、肇庆、梧州等18处,全国团员达5000多人。

在党的直接领导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隆重召开。到会代表25人,代表全国15个地方团组织的5000多名团员。张太雷主持开幕式,中共中央局领导人陈独秀作了《马克思的两大精神》的讲演。陈独秀在讲演中阐述了马克思实际研究和实际活动两大精神,他特别指出“我望青年同志们,宁可以少研究点马克思的学说,不可不多干马克思革命的运动!青年们尤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诸君,须发挥马克思实际活动的精神,把马克思学说当做社会革命的原动力,不要把马克思学说当做老先生、大少爷、太太、小姐的消遣品”[2]。大会通过了团纲、团章等六个决议案,选举高君宇(高尚德)、施存统(方国昌)、张太雷(张椿年)、蔡和森、俞秀松为第一届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施存统(方国昌)被推选为书记。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的党纲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通过的纲领确定它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为在中国建设“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大会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团纲同时指出,“青年团成立的目的,一是改善工人农人的生活状况,二是培养青年的革命精神。”

从以上史实和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一是中国共产党是目标明确、目光远大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就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筹建和领导青年组织,发挥青年作用,擘画伟大事业的接续奋斗;二是团同党的奋斗目标一致,都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青年团在为党的目标奋斗的同时,要代表好和维护好青年利益。这就是党和团的共同初心和使命;三是明确共青团的职能,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学习革命精神的学校,是青年利益的代表。在此后的长期发展中,共青团的职能虽随形势变化有所丰富,但基本职能没有改变。

在陈独秀着手创建青年团时,有一个细节。1920年初夏,上海老渔阳里。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十几个人正全神贯注地在此开会,商量准备成立中国共产党,讨论中国共产党纲领的提纲。当提到用劳工专政和生产合作的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时,有人打起了退堂鼓,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在此关键时刻,俞秀松站出来,明确表明自己赞成中国共产党用劳工专政的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主持会议的陈独秀很赞许俞秀松旗帜鲜明的态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欣喜地在俞秀松身上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锐气。此后,陈独秀等人着手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时,特别委派上海发起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负责这项工作。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即在团的机关设立“外国语学社”,组织学员学习外语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此后,这些学员中有不少人赴俄国学习,其中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先后成为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重要领导人。

邓中夏等人在创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外,还创办了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劳动音》通俗刊物,传播革命道理,广泛发动群众,在北京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深入工厂创办工人补习学校,还在各类学校发动学生开展反对旧制度、旧教育的斗争。大革命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斗争,始终冲锋在前。那时进入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日后大多成为红色军队的高级将领。共产党人叶挺等领导的北伐第四军独立团,成员大多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不怕牺牲,勇猛战斗,所向披靡,被誉为“铁军”。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又是一批不屈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军人,在周恩来等率领下,于南昌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中国第一支革命军队;随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同朱德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军会合,深入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了武装部队“少共(共青团)国际师”奔赴战场后,进行了几十次战斗,仗打得残酷壮烈。持续一年多的激烈战斗,部队伤亡严重,由成立时的八九千人锐减至不到三千人,大批年轻的指战员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师长吴高群牺牲时只有23岁,临危受命的政委萧华只有17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中年轻的共产党员和其他抗日组织中的青少年,在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衔国恨家仇,不怕牺牲,奋勇抗敌,涌现了一大批抗日英雄。仅我党领导下的儿童团中,就有英勇牺牲的王朴、王二小、李爱民等烈士,他们牺牲时还是十三四岁的孩子。

在解放战争中,无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战场上、在国统区、在不同的战线,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了宝贵的青春与生命。

回望革命年代共青团的苦难辉煌,深刻启示我们: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党的宗旨为宗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这就是共青团永不改变的初心和使命。

共青团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陆士桢,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开启了中国共青团光辉灿烂的百年征程。百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和青年群体的政治组织,共青团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用远大理想感召青年,用精神力量凝聚青年,谱写了团结、教育、凝聚青年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繁荣,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宏伟篇章。共青团百年奋斗历程是始终坚持党的宗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团结带领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充分认识青年在社会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带领青年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始终坚持竭诚服务青年,不断满足青年发展的需求,推动青年群体全面健康发展的历史。百年来,共青团在团结凝聚青年群体,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形成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始终坚持以党的根本宗旨对青年群体实施政治引领,引导青年树立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是百年来共青团凝练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青年工作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确保政党后继有人,是政党价值追求和传承延续的基础,也是一个政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坚持用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纲领、政治主张组织动员、引领、吸纳青年,推动青年群体积极的政治社会化,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青年高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就是政治引领积极成效和强大力量的真实写照。共青团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坚持用党的先进思想价值和奋斗目标感召青年,引领青年追求崇高理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坚持教育引导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担当突击队,为国家发展挥洒汗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共青团坚持团结带领青年勇立潮头,开拓进取,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青团引领青年传承中国青年运动的传统,努力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百年来共青团政治引领的积极成效,首先源于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先进性的属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与青年群体面向未来的社会本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广大青年具有高度的吸引力、感召力,能够把青年群体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党的宗旨和追求对青年的吸引是历史性的也是时代性的。其次,实施积极的政治认同,不仅是维护政党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青年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引领青年实现政治认同实际上就是推动青年积极的政治社会化。青年群体的积极政治认同,关乎执政党政权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关乎社会的文化价值、行为准则和情感氛围,同时也是个体积极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推动青年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始阶段,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安全,人民群众普遍有较高的幸福感。青年群体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执政成效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国家意识不断增强,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强烈的期望和充分的信心。这一切都为青年政治引领的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迈向新发展征程的共青团引领青年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新时代,共青团要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进一步营造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拓展充分动员的青年运动,开展深入的专业服务,担负起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历史责任。

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充分认识青年在社会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带领青年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是共青团百年历史又一重要经验。青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社会概念,一方面青年代表社会的先锋力量,另一方面青年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中较为突出、尖锐的表现。以在社会上有巨大影响的青年文化为例,青年文化是近现代社会激烈变迁的产物,一经产生就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群体性特征。被学者们认为是由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青年文化是最具表达力和影响力的一种亚文化样式,但同时也是最具矛盾性的文化类别,一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很强的生命力,对新生事物具有天生的敏感,对发展性的方向具有强烈的趋同;但另一方面,青年文化中的先进必定伴随着激进,批判当中有反叛,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可能会夹杂着很强的破坏力。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青年本质的科学认知,百年来共青团始终坚持充分认识和肯定青年的先锋作用,在社会发展和综合建设中发挥青年群体的先锋队作用。抗战时期,在党团组织的引领下,“数万知识青年赴延安”极大地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共青团大力组织和推动下,成立于1954年的青年突击队弘扬的爱国精神、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创业精神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的时代强音;共青团发起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文明号、“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等活动,更是引领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青年在社会建设当中的骨干和先锋作用,实际上也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当代青年谆谆教导,寄语广大青年要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4],引领青年建功于国家富强的大业,发挥青年群体特有的突击队作用,不仅造福社会,也是青年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百年来一大批青年先锋、榜样人物唱响了时代强音,这是青年人努力奋斗、拼搏奉献的结果,也是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积极凝聚、引领、服务青年的结果。

始终坚持竭诚服务青年,代表青年利益,满足青年需求,促进青年全面健康发展是共青团始终如一的工作主旨,也是百年来共青团一项重要历史经验。共青团竭诚服务青年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青年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青年观。同时,从青年自身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出发,共青团竭诚服务青年包含着充分、全面、具体的内容。首先是根据青年发展的特点,满足青年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多种基本福利需求,通过党领导下制定的各项政策、服务体系和工作系统,为青年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设定了青年的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并提供了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合法权益的维护、预防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十大领域具体方向。在青年福利服务方面,尽管我们还有些差距,但整体上在不断完善和充实,青年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其次,百年来共青团组织注重发挥共青团思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优势,始终把服务青年的着眼点放在推动青年成才发展方面。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各种渠道,引领青年在国家发展、社会建设方面发挥先锋作用,在培育大国工匠、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社区建设等各个方面,推动青年的参与与成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为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高度重视党的后备力量的培养,将其纳入党团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当中。百年来,共青团特别重视在政治发展大局中锤炼培育青年,造就青年骨干力量。新时代,我们在这方面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如建立更便捷有效的制度,通过相应的程序吸引青年;发展各类青年自组织,服务、引导、培育和吸纳青年精英;拓展青年参与社会的渠道,丰富广大青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等等。最后,共青团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儿童中困境人群的排忧解难和全方位服务,在支教、留守儿童救助等方面,各级共青团整合社会力量,动员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处于困境的青少年和儿童提供了及时的、近距离的、专业化的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青年和儿童的深度和广度。

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引领、服务青年为实现党的宗旨目标而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面临新使命,共青团需要进一步继承传统,守正创新。

中国共青团的根本价值在于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胡献忠,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作为强政治性的群团组织,中国共青团在百年间经历了组织形态、制度安排、机制流程等诸多演进与变革,而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其价值取向,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接续奋斗,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以此为基点研究中国共青团的百年变迁,就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群团组织发展的核心要义与基本逻辑。

第一,中国共产党创建青年团,党与团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

同其他政治组织一样,中国共青团诞生不是一些年轻人突发异想搞出来的,而是有其深刻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更为重要的是,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下创建的。1920年下半年,上海、北京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久,就在各地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辅翼。1921年7月,在党的一大上专门研究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随后,中国共产党指导召开团一大,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筹建,是在民族命运大决战的壮阔背景下,由党的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任弼时等直接指导下完成的。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宣示:本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教育团员”“为独立、和平、民主、富强、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的彻底胜利而奋斗”[5]。

由此可见,不论是早期各地青年团的筹建,还是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以及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立,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力倡,并在其直接领导下实施的。这一史实充分说明,建立青年团这一青年人的先进组织,不仅在革命年代能起到唤醒、动员广大青年的作用,而且在夺取全国性胜利之后的国家建设中同样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上把各界青年凝聚起来。

在实际行动中,中国共青团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从1923年到1934年间,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党中央与团中央共联合发文38次,其中1925年达11次之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团关系进入制度化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党中央转发团中央的报告一年总有七八件,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登载《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的社论和专论,一年也有五六件,充分体现了共青团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从党的五大开始,六大、八大、十二大及以后历次党代会通过的党章,均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的关系作为专章阐述。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青团紧跟党的步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锐意进取,不断适应全球化、网络化、新型工业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创新党建带团建的新形态,续写党团密切关系新篇章。

鉴于共青团与党的高频次互动,1957年5月,邓小平强调:“党现在是执政的党,团也是执政党的助手,它和党是‘穿连裆裤子’的。青年团总不能离开共产党,而且应当同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6]323。四十多年之后,2002年5月,江泽民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共青团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7]。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

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青团最根本的政治原则

尽管青年在历史进程中往往充当先锋角色这一定律是毋庸置疑的,但百年来作为先进青年集合体的共青团不仅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单兵突进,而且恰恰相反,它是在先进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事业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一部中国共青团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不懈奋斗的历史。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青年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中国青年运动才能寻到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共青团的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共青团的行动必然。

这一历史经验的获得并非一帆风顺。大革命时期,在反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产生了脱离党的领导的“先锋主义”和“第二党”作风。1927年11月,时任团中央总书记任弼时在团中央扩大会议上清醒地指出,先锋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主张,其结果只能是削弱无产阶级青年在革命中的作用,共青团应该毫不动摇地集合在党的旗帜下,坚决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跟着党把革命进行到底。同年12月,任弼时起草以党中央、团中央名义联合发出的通告,进一步明确了党团关系,要坚决反对不顾共产党的领导,而企图代替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坚持认为团“是帮助党获得青年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组织”。抗战胜利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重建青年团的座谈会上,任弼时告诫道,如果重建青年团,要防止重犯“先锋主义”“第二党”作风的错误,并着重强调:“团的性质,是带政治性的青年先进分子组织,是党的助手”[8]。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1958年7月,邓小平严肃指出:“先锋主义就是脱离党的领导”“要教育青年永远跟党走。只要跟党走,就不会犯大错”[6]387。八个月之后,1959年3月,邓小平又特别指出:“共青团犯一千条错误都没有关系,但是有一条错误不能犯,就是脱离党的轨道”[9]。进入新时代,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引用邓小平的告诫,来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事实上,在百年奋斗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也时常反思对共青团的领导方式方法。1927年5月,中共五大检讨“从前党对于青年运动,未尝加以充分的注意”“过去共产主义青年团与共产党的关系不甚密切与完好,重要原因是因党没有注意团的工作斗争以帮助甚有些妨害团的工作(如调动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人员过频),这是很大的缺点”。因此“今后党应处处积极指导团的工作,精神物质以与团帮助”[10]。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写道:“经验证明,青年团工作能否获得健康的发展,首先是取决于党的领导。但必须指出,至今仍有部分党委——主要是部分地委、县委及区委对青年团工作的重要意义,尚缺乏深刻的理解”[11]423。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党的群团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的群团工作的领导”[12]。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青团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中国共青团始终发扬的优良传统,“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是中国共青团最大的政治逻辑,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青团最根本的政治原则。

第三,“助手和后备军”是中国共青团鲜明的政治定位和根本价值所在

任何一个政治组织,面对错综复杂的时代风云和政治社会局面,只有厘清历史大势,定位准确,才可能保持旺盛生命力。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十八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青团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这个助手和后备军。从组织功能的角度是这样,从组织成员成长的角度也是这样。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的主要职责,正如邓小平所讲:“在党的领导下,有些事情要由党做,有的要由共青团做,有的由政府做。……团要经常把青年温度的高低告诉党,……所谓助手也主要是这个问题”[6]。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如何服从党的领导,当好助手,团中央形成如下共识:一是认真地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并把这些方针政策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二是不要过分强调团的系统领导,而要切切实实地尊重各地党委的领导;三是每个团委要切实服从党委的整个工作部署,特别要服从党委的中心工作,在党委的整个意图下,参照上级团委的工作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四是团委不懂的东西,要随时向党委请示。1978年之后,共青团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服务改革开放大局,忠实地做好党的助手。

广大共青团员是中国共产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这是共青团作为后备军的功能之一。建党、建团初期及大革命时期,党团工作是糅合在一起的,党员、团员的区别是较小的。很多早期党员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而且,共产党早期组织是秘密的,而青年团是半公开的,党的许多活动常常以团的名义出现。1924年6月,党中央、团中央就团的青年化问题联合发出通告,命令地方党、团共同组成审查委员会,在三个月内超龄团员尽量加入党组织。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规定:“凡年龄在二十岁以内而愿入党者,必须经过青年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优秀团员被吸纳为中共党员,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1949年青年团重建到1957年,共200多万名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1978年到1982年四年间,加入党组织的团员有270万人。为了更好地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1982年团的十一大将这项任务写入团章。198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批转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关于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报告》。1992年7月,中组部和团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使共青团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从1982年到2008年,通过“推优”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团员将近2000万。2019年9月,团中央出台《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指出团的基层组织应当把“推优”作为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认真落实“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应经过团组织推荐”的要求。

包括团干部在内的广大青年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成立早期,很多青年团的负责人本来就是党的负责人,比如俞秀松、施存统、张太雷、高君宇、张国焘、邓中夏以及旅欧的赵世炎、周恩来等。还有的一开始是在青年团任职,后来成为党的干部,比如任弼时、关向应、邓颖超、博古、凯丰、陆定一等。在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来源最初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体,后来大多从军队和农村提拔党的干部,其中包括录用青年团系统中优秀的知识分子、工人、军人和农民。在解放战争中建立青年团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但也不限止于学习,要在各种运动中起作用,训练团员的目的即是将来当干部”[13]。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必须“加强党对团的思想、政治领导,使团充分发挥其作为党的后备军的作用及使团有可能源源不断地向党和国家输送干部”[11]425。1978年12月之后,中共重新确立实现国家现代化为政治生活的核心导向,录用干部以“四化”为标准,初级干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来源,共青团干部则成为党政系统重要的后备力量之一。

从党的政治文本和制度设计上,一直贯穿着一根红线,即把以共青团员为主体的优秀青年、包括团干部在内的青年干部视为助手和后备军。从文献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多数都会强调青年和青年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提出两个“源源不断”,一是要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二是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为党培养好、凝聚好优秀青年人才将是迈向新征程上共青团始终不变的根本价值所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锋力量的组织基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发展的文明逻辑

郑长忠,复旦大学政党建设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基地主任

任何事物能够诞生并长期可持续发展,都是为了履行某种功能,并在一定逻辑作用下而取得的。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年政治组织,中国共青团的诞生和发展,也同样是承载着一定的使命,并遵循着相应规律而实现的。概要来说,那就是,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将中国青年有效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的共同推动之下而得以诞生和发展的。因此,中国共青团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锋力量的组织基础。

中华民族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阶段且直到现在为止没有中断过自身文明发展的唯一文明体。中华民族在古代和古典时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古典文明开始崩溃,中华民族也开始走向衰落。于是,通过构建现代文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而要实现这一梦想,就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力量,将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并按照现代文明建构的规律,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正是在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力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每个阶段历史任务,形成、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任何现象,都必须将之放在上述逻辑坐标体系中予以把握,同样,对作为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共青团的使命和价值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也同样需要放在上述逻辑框架中来理解。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经历了从古典文明崩溃到现代文明构建的文明转型过程。文明转型实际上就是文明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组织方式的转换过程。在古典时期,我国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国同构的文明结构。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又使人们固定于土地之上。于是,家庭成为了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基础单元,所有人都被组织在家庭之中,而家庭又是以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为主导。因此,在整个社会中,只存在着年龄相对较小并依附于家庭之中的年轻人,而没有作为整体并具有相对自主和相应权利的青年人之概念。也就是说,只有生理意义的年轻人,而没有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青年。随着古典文明崩溃和现代文明生成,现代工厂和现代学校开始出现,从而使大批年轻人从家庭中剥离出来,并聚集在工厂和学校之中,从而使这些人不仅拥有了共同年龄段的生理特征,而且开始拥有了共同社会生活特点和社会权利意识,并开始具有相对自主性,而同时又接受了现代组织形式和现代观念的影响。于是,作为现代青年概念的群体开始在社会层面上得以生成。

1919年,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青年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作为政治意义的青年内涵开始生成。由于青年人最少保守,最能接受新鲜事物,也最朝气蓬勃,因此,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标志着完整意义的青年人概念得以生成,而且也标志着青年人成为现代文明建构中最先觉醒的群众性群体,进而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同时,五四运动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干部基础。为此,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组织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征程。中国青年也就成为了参加革命的最重要、最主体的力量。为了使这一革命性的青春力量能够得到更有效的领导、组织和动员,中国共产党在建立过程中就着手推动青年团的筹建工作,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年就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青年团的建立,使中国青年拥有了自己的先进组织,并开始了走向全国范围的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如果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作为完整的现代意义的中国青年的诞生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建立和领导,就成为了中国青年运动发展之所以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组织基础。因此,中国青年的诞生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成立有着密切关系,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领导下,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共青团不仅领导、组织和动员中国青年,使其先锋力量的作用得以发挥,而且在此过程中,根据每一个阶段历史任务、时代要求和青年状况,推动了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变迁和发展,从而使中国共青团的使命能够得以有效完成。

中国共青团建立之后,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协助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并发挥自身特点,在快速发展自身组织的过程中,在大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之中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青团组织青年参加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为了适应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对中国共青团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组织在抗日战争期间继续发挥着相应的组织和动员青年的作用。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不仅组织了青年参加革命,使中国青年得以在政治上和社会上全面登上历史舞台,而且也在协助中国共产党过程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自己贡献,并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推动了自身组织的发展和变迁,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为了更好领导和组织青年迎接新的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和重建青年团。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阶段任务,我们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国青年也同样被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之中发挥作用,与之相适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引领和动员青年的组织化力量,共青团根据这一时期的整个国家组织动员的方式以及青年的生存形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方式。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单位社会也随之衰微。对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变化,作为先锋力量的青年最先感受到,而同时这一变化也最直接影响到青年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服务好青年?如何发挥好青年的作用?这就需要共青团在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上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推动共青团改革,成为了共青团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共青团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于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带来的现代市场形成、依法治国实施带来的现代国家发展、“三个代表”提出带来的现代政党创新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现代社会生成,在适应中国青年生存形态不断变迁、服务中国青年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也在价值、制度和组织等维度推动自身形态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为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先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中国形态从具体要素生成向整体形态发展的跃升,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青年也进入到强国一代。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发展阶段的需要,在推动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走向定型的过程中,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特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青团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多维度、全方位推进中国共青团组织形态的重塑,从而为中国青年在新时代发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锋力量奠定组织基础。

共青团的新时代之问

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共青团跟随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光辉灿烂的历程,站在了一个使命更加光荣、前景更加美好的新起点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锋号声中,在这个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青团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新时代之问:如何携百年荣光,创造新辉煌,培植和汇聚亿万青年奋进新时代、建功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回答好这个新时代之问,共青团要强化战略思维,提高战略眼光,致力于提升青年一代综合素质这一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加深刻地筑牢共青团之魂,更加深厚地夯实共青团之本,更加深入地光大共青团之长。

一、更深刻地筑牢共青团之魂

共青团之魂是什么?是培养人。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也不是普通的青年组织,而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使命型青年政治组织。这个使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组织优势,更好地为党育人,培养大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2018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共青团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有效地传承党的红色基因、为党的事业源源不断提供生力军,这是共青团组织的初心和根本。

从法理上说,共青团之魂是培养人,这源于党章和团章对共青团性质的基本规定。党章的第五十一条和团章的总则,除了规定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之外,还特别提出: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党的群团组织共有20多家,但只有共青团拥有“学校”这一称谓。“学校”两字标明了共青团的育人职能。当然,共青团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而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共青团是青年政治学校,青年在共青团这所“学校”里学习政治,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因此,共青团名称包含“共产主义”四个字。可见,共青团育人有特定的含义,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人。

根据教育学原理,任何一项培养人的工作都存在密切相关的两个主体,即育人者和被育者。从教育实践看,思想政治教育比知识技能教育更为复杂,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就是说,作为育人者,共青团要不断创新育人的内容和方式。这种创新固然要总结和发扬过去一百年来共青团育人的成功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从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战略层面,研究和把握新时代育人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开辟新时代育人的路径方法。与此同时,任何被育者都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青年群体作为生命力最为旺盛的社会群体,与其他人群相比存在可教育、可塑造的很大空间和价值,也具有成长发展的独特性和变化性。青年成长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共青团要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的变化趋势,适应青年成长的新情况和新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简单的说教、生硬的宣传、一味地灌输是于事无补、不起作用的,反而会使青年产生逆反心理。共青团干部只有比普通青年学得更多、懂得更多、做得更好,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才能真正胜任和切实做好青年思想教育工作。

二、更深厚地夯实共青团之本

共青团之本是什么?是青年。共青团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这一共青团性质的规定揭示了共青团存在的基本关系是党团关系和团青关系。这两对关系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共青团只有有效覆盖青年和引导青年,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或者说,只有广大青年跟共青团走,共青团跟党走才有真实的意义和实际的效用。

从组织学看,共青团属于青年组织,从事的是青年工作,“青年”两字是共青团的鲜明特征。青年是共青团产生、发展的对象条件,青年工作是共青团职责存在的基本理由。可以说,只有青年存在,才会有共青团存在,因而青年是共青团存在的本源。这意味着共青团的存在价值、社会功能都取决于其开展的青年工作的成效。近年来开展的声势浩大的共青团改革,包括“强三性”“去四化”是一项强身固本的共青团组织再造。这“固本”就是做好覆盖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的大文章,把共青团建立在深厚的青年土壤之上。只有深耕于青年之中,共青团才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反之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最终走向凋谢枯萎。

共青团如何增强对青年的引领力,是共青团面向未来必须思考好、回答好的重要问题。从学理上说,共青团对青年的引领力存在三层逻辑关系:一是在宏观层面,共青团是用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是青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因此要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去激励青年,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去感召青年,发挥正确理想信念在青年发展中的脊梁、导向、动力作用[14];二是在中观层面,共青团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承担着党和政府交办的青年工作任务,因此要把青年组织起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事业,找到工作切入点,发挥用武之地;三是在微观层面,共青团服务和促进青年发展,争取党政资源,动员社会资源,帮助青年解决教育、就业、婚恋、住房等方面的民生困难。这三个层面工作能否有效展开,有一个基本前提是共青团要保持和增强与广大青年的即时联系和无距离的沟通关系。这必须克服许多普通青年对共青团干部的陌生感、对共青团组织的距离感。克服的办法有很多,但基本的是共青团干部要去除“官”念,与身边青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打成一片,用青年习惯和熟悉的语言与青年交流,用青年喜欢的方式与青年打交道。基层单位的共青团干部尤其要日常性地联系普通青年,经常性地服务普通青年,用心连心赢得手拉手,使得青年真正成为共青团工作的设计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三、更深入地光大共青团之长

共青团之长是什么?是实践。青年在共青团这所学校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在课堂教学上,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实践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共青团工作的独特优势。无论是青年思想教育,还是青年岗位建功,都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项目,设计成主题活动。在社会看来,共青团是善于开展活动的。从共青团历史看,共青团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一些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如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等“青”字号品牌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从实际效果看,各种主题各异、形式不同的活动,能够把青年动员和组织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用活动对青年进行思想引导。

从教育学看,青年教育存在三种独立的形态,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青团从事的是青年社会教育,学校外、家庭外的场所是共青团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广空间。许多教育学者研究活动教育,有的还提出活动教育课,但完整的活动教育不是在学校之中,而是在学校之外。共青团是青年活动教育的重要主体。共青团的各种品牌活动深入社区、网络、企业、乡村、道路,渗透在青年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提出要开展超越学校课堂的大思政课,而共青团活动是真正的大教育、大思政课。应该看到,青年具有活泼好动、群体行动的特点,活动教育正是适应了青年的这种特点。

共青团要打造能够吸引青年参加、具有社会影响的品牌活动,是需要科学设计、周密组织的。从党的群团工作基本经验看,青年工作项目不宜太多,更不能过于宽泛。共青团活动可以是一个体系,即大活动中包含小活动,但大活动不能多,如可围绕青年思想教育、青年岗位建功、青年人才培养等主题各设计一至两个。品牌活动不宜多,一旦多了就必然会减弱社会影响,甚至还会给人带来玩虚造词的感觉。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青年工作任务,共青团应不断充实和丰富品牌活动的内容,实施具体的青年工作项目。但是,共青团活动要注重持续性,不能每过几年就换频道,更不能造成花样翻新的社会印象。

总之,共青团在这个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时空转换节点,更需要深刻思考自身责任和使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新时代之问”,用智慧和力量谱写共青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壮丽篇章。

猜你喜欢
青年团共青团中国共产党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毛泽东为青年团命名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