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常丽娜,戴琳琳
(青岛黄海学院 大数据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知识、智慧和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智能经济也应运而生。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全国各地都在深度聚焦改革与创新,以智能经济为发力点,激发制造业的活力与创造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智能经济的核心是实现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对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激发多产业的智能化融合和转型,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将是实体经济和智能经济相融合的时代,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以“智能化”为核心[1],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制造业、服务业与互联网的全面融合。
青岛作为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传统制造业发达地区,发展智能经济具备良好的条件。建设制造业名城,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高效发展智能经济,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地区活力,推动实现产业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是未来青岛发展的重点。在国家大力发展智能经济的背景下,青岛应当抓住新的经济发展机遇,立足自身优势,以智能经济为依托,积极建设实体经济创新平台,搭建数字驱动、智能主导和服务增值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智能经济核心产业的集聚和壮大,进而促进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智能经济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数据、算力和算法”为主要基础, 对经济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促进经济形式从传统单一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和信息经济转变,从而加快提升地区经济总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智能经济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正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素。发展智能经济,使智能技术与各行业产业的技术成果达到深度嫁接、渗透应用和有机融合,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智能经济具有知识密集爆发的引领性、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融合性、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泛在性以及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变革性等特点。[2]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涵盖四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利用智能工厂、互联网、网络传感器、大数据技术及其组合,可以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程度,促进制造业朝着高精尖方向迈进。二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从产业层面来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交互的发展态势,将会改变企业的盈利模式,促进经营创新,进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及竞争力。三是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智能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金融支持和服务的新阵地。企业要以资本市场为抓手,不断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全面适应智能经济新常态,需要强化金融支持和保障,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企业应着力于技术开发和要素集聚,政府应着力于环境营造和机制保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将会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3]一方面,智能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将给传统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新动能,以智能技术改善流通过程及环节从而提升运营的整体效能,同时也在交叉与融合过程中经产业要素重构融合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业务环节,优化顾客的体验,形成全新的市场需求,为传统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开拓了全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可以为智能经济的真正落地创造更现实的应用场景,以实体产业推动智能经济的持续升级,推动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智能经济发展创造需求市场,奠定智能经济发展的基石。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全面融合发展将持续推动社会服务及消费能力提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实体经济潜在的国际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青岛实体经济底蕴深厚,制造业门类齐全,工业体系完备。根据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起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3%。98家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制造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0.9个百分点。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七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7.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3.4,居山东省首位。位居中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竞争力百强榜第六位。
青岛市正积极发展虚拟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信息技术,关于网络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政策日益完善。2015年,《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将发展互联网工业作为青岛落实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双驱动战略、实施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政府积极探索加快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赋能产业领域发展,加快推进发展金融科技、智慧农业、平台经济、智慧医疗等各种高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政府服务化、工业自动化、产业智能化及跨界融合化,围绕创建智慧城市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城市感知与社会治理。2021年,青岛新建开通了10000个5G基站,总数量超过了20000个;深入实施“工赋青岛”专项行动,全方位提升工业互联网建设能级,加快推进实体经济振兴。上线运行了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以及26个垂直行业平台,推动1000多家企业实行了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政府数据开放水平位列全国开放数林标杆城市的第二名,入围全国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水平位列全国第五名,获批创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创建“千兆城市”,为制造业的智能化提供了强大支撑。智能经济逐步成为青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航向,围绕智能产业化、产业智能化和信息数据价值化,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培育进一步加快。
智能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同步规划、战略整合不足,产城协同发展的机制体系尚未健全,缺乏系统科学的融合规范和产权明确的融合制度,是影响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底层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打破行业割裂、产业割裂和部门割裂等体制束缚,适时匹配引导性政策措施。[4]青岛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智能经济的政策,建立覆盖产业全局的智能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规范和标准。
智能技术的不足会直接影响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步伐。核心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欠缺会导致产品研发过于依靠外来技术,难以有效地激活产业自身附加值。青岛虽然拥有研发智能经济的优势资源,但面广量大的传统制造业急需更加智能的生产力来赋能。与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更成熟的城市相比,青岛汇集的科技人才资源较为欠缺,特别是在驱动智能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方面实力比较薄弱。智能基础技术重点应用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和相关高科技产业方面。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全面升级。
产业集聚区布局相对分散,产业层次不高,集群效应不明显,实体经济智能化转型不均衡,智能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系统尚未建立,智能经济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部分企业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同行业与不同领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智能技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应用率参差不齐。治理体系不完善,容易造成大范围传播虚假信息等问题,影响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专业人才是智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青岛作为东部沿海主要的港口城市,智能经济的创新发展受到高端智能化专业人才不足的限制,智能化、数字化经济人才资源较为匮乏,精通信息化生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很大。在众多智能领域和细分的应用领域,新技术无法有效和产业深入融合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以产品研发设计为中心的互联网、通信技术、智慧医疗技术等领域,以及智能制造、数字营销、金融技术等领域,人才尤其紧缺。基于此,政府亟待完善人才专项优惠政策,改善人居环境和创业氛围,提升政务服务和政策激励水平,增加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的具有影响力的典型企业和领军企业的数量。
突出战略引导,秉承“整体政府”的理念,强化系统思维,推动政策集成,根据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优化智能产业政策,并进行有效监管,促进智能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智能经济的发展作为新型经济发展的航向,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革和调整,以最大程度融合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产业政策指向,促进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智能经济的转变,推动智能资源深层次发掘,落实政府税收优惠政策。抓住新时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面跨界融合、工业智能化加快发展等新态势,通过制定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促进智能产业互联网发展,着力抓好智能化新基建、智慧城市、互联网应用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规范健全智能经济的细分领域、企业行业分类规则与监督管理方法,建立一个与智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建立与健全风险预警评估、产业趋势预测、安全和生态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对融合互联网的金融、医疗保健等企业的监管水平,结合智能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完善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标准建设规范,努力形成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范式。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而智能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智能制造,智能技术是其核心和关键。青岛应依托深厚的产业经济基础,围绕智能经济发展,加速布局未来智能制造。要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智能产业整体布局和规划,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集聚优质优势的科学技术资源,进行融合、创新和协同,全力创建形成“大智能”产业生态系统。[5]支持智能技术领域相关软硬件的自主研发,争取在智能控制、智能建模和仿真等一系列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发挥群体智能资源优势,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牵头组建成立智能技术标准联盟,建立和完善智能制造的标准范式体系,重点支持在智能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相关领域的科技攻关,重点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及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不断加大对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投入和新产品的自主研发,使得智能化产品和智能服务的供给能力及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从而推进产业智能转型、制造模式升级,提高创新能力。
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积极打造引领智能经济与实体经济高效融合发展的产业综合服务资源平台、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和服务要素供给系统平台,不断强化数据集成、信息交互和政务服务的融合,建立智能经济标准统一、资源有效整合、共享共用共生机制。在促进智能消费、文化消费、数字消费、康养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新兴的消费需求领域,积极探索推动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有效促进居民生活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努力打造综合服务力较强的生活服务专业化平台。搭建跨行业跨领域分层分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解决由虚拟化带来的智能化协同生产、个性化定制需求,不断尝试拓宽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化延伸渠道,深入推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领域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打造共享共用产业协同研发设计平台,进一步加强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开放以及社会化开发利用,基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智能研发设计创新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打通与共享,形成生产的群聚效应,推动业务场景化,促进新型智能技术与产业的深入融合,推进企业提升自身研发设计部门与生产制造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速度及准确度,持续提升融合创新应用能力,高效协同集成工业互联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及数据平台资源,有效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加速发展基于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智能产业集群,加快突破化解当前制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智能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及经济管理等领域人才的引进及培养。要从发展智能经济的现实需求入手,建立学校、企业、政府合作机制,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应用型、技能型和工程型专业人才以及新型产学研跨界融合人才,注重联合培养实效。要广泛深入开展智能技术领域职业培训,支持企业每年选派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外出参加学习,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智能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逐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将智能经济高层次人才列入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培养和集聚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视野的数字智能专家和产业领军人才。要完善智能经济人才保障服务制度体系,吸引更多高技术创新人才留在青岛,从落户保障政策、子女继续教育、赡养老人等多个方面形成一套适应智能经济特征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有效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技术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要依托区域重要的科技创新载体,共同推动由产业、高校和技术研发中心合作开展的创新网络建设,有效带动产业科技集聚,同时重点支持新型商业模式与新兴优势产业群的集聚、培育及发展,结合区域优势因素,推进重大项目技术和产品实现产业化落地,促进区域成果的转化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