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从甲骨文特色学校建设谈起

2022-12-28 15:14安晓兵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甲骨文中华汉字

安晓兵

(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山东 青岛 26607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逐步深入。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角度归纳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进行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领域的传承和发展,特色的发现、挖掘和培育是关键。

一、小学开展甲骨文传承教育的重要价值

语言文字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是钥匙,起着凝聚人心,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汉字成为中国历史的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中解读一部分文化史。[1]汉字的这一文化属性决定了它独有的传承价值。甲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汉字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华先民留给整个人类的伟大文化遗产。学习和推广甲骨文,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小学阶段正是识读汉字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规律。甲骨文中有大量的象形字,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甲骨文能够展现出一个字在生活中的常见形态,有助于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激发学习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生对图形比较敏感,而甲骨文正是从图画演变而来。借助甲骨文学习汉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字源之“根”,对于学生的识字、辨析和对汉字结构的深层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了解汉字从甲骨文至今的演变的过程也就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甲骨文自身的象形性及其特有的生动天然之美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其民族审美情趣,并达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目的。[2]借助甲骨文的象形字和指事字进行溯源分析,能够表现出汉字的演变过程,比较形象,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起到良好的识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过多地强调联想记忆容易导致思维混乱。教师运用不当,会使得学生的附加学习量增加,效率降低。[3]此外,现代汉字有明显的记号化趋势,很多是找不出理据性的,溯源分析只能适用于部分汉字。[4]

二、小学开展甲骨文传承教育的现状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精神,落实教育部“推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要求,河南省、山东省先后组织多批甲骨文特色学校遴选工作,鼓励各地积极开展甲骨文传承教育。例如: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北校区作为甲骨文教育试点学校,开展了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系列活动,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打造教师团队、编写校本课程、开展研学体验和进行成果展示推进甲骨文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体来看,小学开展甲骨文传承教育一般集中在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与识字和书法结合更多,整体推进方面的探索相对较少。拓宽甲骨文传承教育路径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甲骨文表达的“音、形、义”等代表了上古时代的生活特征,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甲骨文传承教育需要处理好与学校育人特色和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二是如何让教育者充分掌握传承甲骨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对甲骨文的认识大都并不深刻,需要通过培训、科研、调研等方式加强知识与能力储备。三是如何优化、整合甚至创造教学资源。甲骨文传承教育缺少专门的课程、教材以及场所,尤其缺少学科实践和研学活动,教学资源瓶颈亟待破解。

三、小学推进甲骨文传承教育的策略

(一)融入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甲骨文传承教育需要推进课程整合,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基础-拓展-研学”递进式课程路径。

1.基础课程。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语文教师团队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引领者,可以适时抓住渗透点让学生充分感受甲骨文的魅力。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采取识字互动游戏、识字闯关赛、古今汉字对对碰、讲述汉字故事、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汉字溯源意识,提高甲骨文识字量,关注传统文化知识。

其他课程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甲骨文的兴趣出发,利用学生对图像的天然敏感性,挑选一些甲骨文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课程研发和校本化实施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融入甲骨文因素。比如:传统文化课中的“认识汉字”,美术课中的“汉字的联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美丽汉字,民族瑰宝”,这些专题教学都有助于丰富学习内容,加强字词释义。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可以体会汉字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汉字的文化认同。

2.拓展课程。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拓展课程,开展学科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设计构思,交流研究报告,讲述文化故事,提高书写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评和展播,鼓励奇思妙想,培养创新思维;开发甲骨文游戏棋,制作甲骨文骰子,引导学生在棋盘上前进后退,互动探索,激发学习甲骨文的兴趣;组织艺术展示活动,形式包括甲骨文雕塑、甲骨文烙画等。

3.研学课程。研学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感知世界的条件,让他们接触和领会课堂和课本之外的知识,起到丰富体验、知行合一的效果。同时,研学课程突破了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将多种学科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甲骨文的学习应当建立在“具身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和感知。“具身认知”指大脑会通过身体的性质、感觉和方位等来认知世界。多元化的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甲骨文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追根溯源,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研学课程是实现“具身认知”的有效载体。因此,学校应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不断拓展社会资源,广泛联系博物馆、纪念馆、研究院所等资源,探寻特色路线,深挖研学内涵,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学习与传承甲骨文,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融入教材设计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一个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校本教材是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之一。在校本教材中融入甲骨文因素,可以在《语文阅读手册》中设置《甲骨文探秘》栏目,引入“识读甲骨文”“趣说甲骨文”“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甲骨文中的‘人’”“我的甲骨文创意画”“我的甲骨文探秘研究报告”等生动有趣的内容,丰富甲骨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汲取精神素养,日积月累,加深认识。实践表明,校本教材获得了师生家长的关注和认可,是小学推动甲骨文传承教育的催化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浪潮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建设驶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正从“线下”走到“线上”。虽然甲骨文中有若干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但对于生长于数字时代的学生来讲,教育形式仍需与时俱进。数字教材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传统纸质教材进行数字化处理,已经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应当顺应潮流,创新路径。比如:将原有纸质的甲骨文教材内容转换为应用小程序,功能涵盖视频课程、学习游戏、线上测试、学习积分等,提升学生的应用体验感。

(三)融入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发展愿景,明确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学校应当建构校园文化体系,在征集师生、家长和社会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建设方案。就打造甲骨文特色学校而言,学校需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邀请专家作为顾问,形成校长分管、师生参与、专家顾问支撑的创建机制,明确办学的方向,为创建工作的稳步推进与有效落实提供支持。

校园文化对置身其中的师生员工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教化作用,以“科学与人文”为主线,将甲骨文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校园里可以设置充满童趣的甲骨文游戏棋、四通八达的甲骨文步行道和别具一格的甲骨文绿植铭牌等;教学楼可以设置“走进甲骨文”展板、甲骨文探究作业展示栏、甲骨文提示语,以及可以随手翻转对照的甲骨文与楷书翻板。学生创作的甲骨文漫画、甲骨文花伞、甲骨文灯笼、甲骨文书法、甲骨文纸艺以及甲骨文的贝壳画也都可以点缀其间。学校可以在食堂以甲骨文介绍五谷文化,在甲骨文专门教室定期举办书画展览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探秘甲骨文》专栏,通过“空中课堂”引领学生识读甲骨文,通过“云参观”引领学生感受汉字魅力,通过“云展览”展示学生的甲骨文探究体会,形成甲骨文传承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融入师生发展

学校开展甲骨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有民族魂、爱国情、报国志的人才。学校可以邀请高校文学专业、书法专业的名家名师,帮助教师提升古文字识字能力,了解汉字演变和流派,加强书法基本功训练;同时,邀请学科教研员深入语文、美术、地方课程等学科组开展教研活动,探索甲骨文融入学科教学的新途径,不断提高教师文字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学校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中有效融入甲骨文元素,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素养和动手能力。

除了做好小学阶段的传承工作以外,学校还应当将学生升学后继续学习甲骨文的意向纳入考虑当中。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基于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牵头成立甲骨文传承教育联盟,探讨甲骨文学习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邀请专家对各学段衔接的方式进行指导。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可以将游戏和绘画体验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在小学阶段,学校做好甲骨文的激趣和识读积累工作更为重要。其中,低年级更适合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高年级则需要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与形式,增加识字量。在初中阶段,学校可以加强认知和理解,加大学习难度。在高中阶段,学校可以突出培优与引领,并以专业启蒙的方式推广介绍古文字和考古等专业。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化功能,有助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甲骨文特色学校打造作为切入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具体路径,具有积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把握好甲骨文传承对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入”和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两个关键点,避免在各学科中生硬“植入”从而陷入填鸭式教育的窠臼。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使文化认同成为最深层次的认同。

猜你喜欢
甲骨文中华汉字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甲骨文与商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