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培养:现状、目标与实践进路

2022-12-28 12:28西南科技大学方淑慧
区域治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话语情感

西南科技大学 方淑慧

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推动社会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要求青年对祖国产生情感、思想与行为上的认同,从而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

一、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尤其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但客观而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一)教育方式与内容相对单一枯燥

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虽对爱国主义教育足够重视,但在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时,往往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教育效果不明显。

从形式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过于依赖传统教育载体,青年对于国家发展道路、先进制度、科学理论和优秀文化处于被动接收与灌输的状态,青年心中有着对祖国最朴素的爱国情感,但却无法“将朴素的爱国情感同所依存的现实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紧密结合起来,爱自己的国家”[3]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也难以产生情感与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从内容上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解释性与感染力。其主要体现于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老套,多用说教或呼吁的方式,强调爱国的重要性。但强烈的爱国情感,往往需要更有解释力与感染力的教学内容,向青年阐明对于祖国我们因何而爱,如何而爱?只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创新性与解释性,才能使青年真正接受和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更即时的分享平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更频繁的文化交流。但同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1.网络负面信息与虚假信息影响青年判断

网络的即时性与交互性满足了青年们分享与交流的需求。但同时,网络的多元化与匿名化也导致网络负面信息与虚假信息泛滥,影响青年对当前国家形势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判断。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由于网络匿名化,网民们为寻求宣泄和博取关注,夸大甚至捏造事实真相;由于话语权下移,各种碎片化、泛娱乐化信息层出不穷。青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时期,极易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听信谣言、散播虚假信息,对社会问题出现错误判断,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等。网络负面与虚假的信息正在逐步动摇与瓦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所蕴含的政治自信与国家认同,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2.西方思想文化冲击降低国家认同感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传播媒介和网络技术的飞速革新,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有着更多的机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但与此同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入侵。西方国家多通过发行和传播含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的书籍、电影、动画,通过新兴媒介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刻意引发冲突和思想斗争的目的创造出“中国威胁论”“历史终结论”等政治话语,而青年作为网络世界最活跃的群体,最易受此类入侵影响。西方思想文化入侵,导致青年对主流文化与主流思想认同感降低,对中国道路、文化陷入迷茫与怀疑,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冲击。

3.传统文化影响力式微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辉煌创造、道德传承与文化思想的集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化的进程,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呈现出教育载体、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创新性的滞后与青年认知习惯与学习方式的新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传统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下降,也正瓦解着青年的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爱国主义熔铸着民族精神,凝聚着青年奋进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培育青年对祖国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以及将情感与动力外化于行的行为认同为目标。

(一)感性认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认同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着力于培养青年朴素的爱国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从认识的发展规律来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青年感性的爱国情感,让青年首先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的一份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引导青年对祖国、民族、人民和党产生由衷的热爱。

(二)理性认识:真切的爱国主义思想认同

根据认识发展规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经历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知行合一的爱国主义实践。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其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前期的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也将发展为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步,便是要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发展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认同。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解释力,提高青年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水平,使青年明白,我们因何而爱国,我们爱着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引导青年学习基本政治理论,了解我国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对祖国产生真切的思想认同,即对我国道路、制度、党执政水平等多方面的思想认同。

(三)实践:知行合一的爱国主义实践

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也要引导青年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转化为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5]。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情感教育、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教育青年要践行报国情怀,做到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四个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勤奋刻苦,勇敢善良。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三、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进路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顺应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时代变化,必须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与内容上的变革,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还要立足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一)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与内容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主要从创新教育载体和活用主流媒体两方面考虑。

创新教育载体,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教育载体,又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实践基地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6]。利用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教育基地,让青年更直观、生动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来之不易、祖国的文化灿烂辉煌,从而更加直接地唤醒他们的爱国热情。“要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育人、以情感人”[7]。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大力发展小品、舞台剧、电影等更符合青年特点和需求的教育载体。互联网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便捷的传播平台,依托互联网,建立起包含图片、文字、电影、答题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主题的网络教育平台,使青年更主动、积极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活用主流媒体,就是要解决主流媒体对青年影响力逐渐下降的问题,推动主流媒体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现代社会生活空间、重构了媒体传播生态,因此要根据青年的价值观和认知接受方式,做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宣传,“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青年日常生活素材之中,将学理性较强的‘宏大叙事’转换成鲜活生动的‘细小叙事’进行传播”[8]。显然,只有优化话语传播方式,尊重青年的合理价值诉求,切实解决他们关注的现实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创新性、解释力与感染力。要完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增强其解释力、感染力和凝聚力。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一是要立足中国实际,不忘本来,坚定话语自信;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青年的认知特点,以更具说服力的话语内涵和更具趣味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吸引力。当代青年主体意识强烈,对于单方面的说教往往比较排斥。这就需要改变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传统表达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趣味化、生活化地传递给青年,最大限度地彰显其活力。

(二)加强网络空间多元主体治理

互联网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双刃剑,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就要加强网络空间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首先,要加强网络空间内容建设。对于网络上低俗化、民粹化、抹黑历史、“伪科学”等内容,要敢于亮剑,坚定依法有效打击,加强网络空间内容管控力,提高准入门槛;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对于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的网络作品予以鼓励,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栏,推送弘扬爱国主义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次,要加强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互联网企业、网络社交平台、各类娱乐APP等传播媒介的监管力度。在制度层面上制定网络管理细则,明确网络行为规范,制定惩罚措施,对不利于网络空间良性发展的一切内容和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开辟通道。

(三)立足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9]。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社科工作要高度重视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同样要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青年了解我国优美的语言文字、悠久的民族历史、丰富的地方习俗和诗词、服饰、雕刻等灿烂文化。使青年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同时,青年作为时代发展的生力军,不仅应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还应做中华文化的创新者和传播者。我们要引导青年“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10],使文化自信更具内生力和持久力。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将青年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是社会建设和改革的突击队和生力军。审视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确定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青年教育的要求和殷切期望,探究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话语情感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