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马静莎
2012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中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的、立体化、综合化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中国梦的故事,讲当代中国人的故事,讲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除了通过新闻和舆论传播之外,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之一。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教授来华留学生及汉语学习者语言知识与汉语运用的技能外,还是留学生及汉语学习者间接了解中国的第一人。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有利于中国国际发展的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多元、全面的中国,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要时代使命之一。
因此,在促进汉语走向世界的推广和中国故事“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外汉语教学所扮演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满足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汉语的基本需求,而且还要将中国国情内容巧妙地融入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中,为不同国家的来华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提供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国情的机会,在促进汉语传播的同时让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目前,国情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充当辅助的角色,这导致来华留学生和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能理解词语或句子的表层意思,但难以认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国情。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者应将汉语教学和中国国情知识介绍相融合,这不仅可以在理论层面充实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知识,也能使中国故事顺畅地“走出”。
对来华留学的海外学子进行国情教育,是他们了解、认识和感受中国的主要课程教育。教育部于2018年施行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到:“来华留学生应该要熟悉和学习中国国情和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政策,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从而具备良好的中国国家法律观念和中华道德意识。”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开放、和谐的中国形象。
当前,西方国家对中国普遍存在刻板印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的中国新形象,能驳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误导性且不实言论。所以良好的国际形象不仅可以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还可以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向世界传播我国真相、消除误解。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了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相对的“软实力”,他提出的“软实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国家的外交政策等。发展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能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而且还将为中国指明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讲好中国故事便是将其转化为软实力的有效措施。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所存在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是有关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评判标准之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瑰丽的文化。其文化不仅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而且也可以为治国提供有益启示。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
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内容应该围绕了解、认识和感知中国进行展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故事,从历史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神话故事到中国梦的征途,还有民间故事、文学作品以及动画、电影、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中国故事资源。《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应该要熟知中国国情和中国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等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外交和本国政治方面的政策,了解中国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从而具备良好的中国国家法律观念和中华道德意识。”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们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开放、和谐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要关注传统的中国,也要关注当下中国;不仅要展示中国特色,而且要注重介绍全方位的中国;我们不仅要讲解中国经济发展,还要解释中国的文化思想。
不少留学生在来中国留学前,对中国的认识仅停留于书本或是比较片面的,所以在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时,第一步是要让留学生认识真实的中国,大概了解中国的民族人口、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行政区域划分、节假日及民族习俗等知识。讲好中国与自然相关的国情知识,从空间上带领留学生认识中国,对中国初步形成相对整体印象。
当代中国政治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在世界大舞台上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迅速提高并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这基础上,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给留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也要讲好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对外汉语教师在准备国情教育教学内容时,除了要传递最鲜活且全方位的中国形象,还要关注留学生的学习需求,知晓留学生最想了解的现代中国。我们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作为典型加以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子来华留学的目的和动机大致可以概括如下:一是背负国家责任和使命,由该国政府出资公费来华学习,学成回国后为本国政治经济或国家在相关专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第二,听闻了中国当代经济高速和社会高效发展后,带着钦佩的心情前来学习;第三,想亲自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学习汉语;四是进行学术调研;五是为了获取文凭等。其中前三项来华留学人数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渴望了解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这也是两国双方实现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所以,面对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开展的国情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准备的中国故事可以是关于中国脱贫工作、新“四大发明”、城市建设等方面。因此在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时,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对外汉语教师提前对留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021年,不可抗因素在全球的蔓延,目前已经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发展,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经过两年时间,西方国家经济下跌严重,多重风险阻碍经济复苏;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形势持续严峻,可能开启衰退序幕;欧洲经济衰退较大,经济复苏进程艰难;中国经济虽然问题和挑战较大,但稳步复苏。中国经济能在短时间内稳步复苏,都要归功于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迅速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甚至不惜采用强硬手段控制人们的活动范围。中国在抗疫上取得的傲人成绩也让世界再次将目光积聚在中国,那么中国的抗疫故事也将成为未来几年对外汉语国情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所以对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还应该要讲好中国背后的历史和价值观念,培养留学生理解中国思想、感知中国文化。
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示和要求。会上说明,需要革新对外话语的表达方式,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群体,采用融合中外的表达方式,将我们要说的和国外群众想知道的相结合,将“自我对话”和“他人对话”结合起来,减少中外信息差,使中国得到更多国际社会和海外听众的认同。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便捷获取知识且权威的方式,也是来华留学生认识当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少来华留学新生是以基础汉语课为主要课程,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在汉语课中适度融入和留学生语言能力相匹配的中国国情知识和文化内容,使语言学习不再单一且枯燥,还可通过语言教学让留学生了解真实的中国。
例如,一部系列中英双语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纪录片,它以真实生动的人物经历讲述了中国故事。前两集中分别讲述了中国在疫情防控下和脱贫攻坚中经济的快速复苏,每集30分钟。其中,对方制作团队特别注重事实的准确性,“他们会通过网络查询公共信息,要求每个数据都是有权威的来源,每一个受访者出境时都以实名制出现,每一个细节都有迹可循”。
如果我们想要将中国故事更真实、生动地向外界讲述,就应该做到不被外界视为“他物”,学会运用换位思考,并通过一种能让大众理解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例如,在宣传过程中,主题过于关注重大议题和政治新闻等严肃议题,缺乏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可能导致“不食人间烟火”,国际新闻无法落地并无法与外国公众产生共鸣。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讲出去的故事若要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认可,则需要考虑故事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