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
(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浙江金华 321000)
数字文化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金华依托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义新欧”班列起点的区位优势,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引领数字文化消费新趋势。针对其优质内容缺乏、数字化转化不足、集聚低级和人才不足等问题,立足供给、传播和生态三大关键要素,提出从优化供给质量、强化平台建设、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3 个方面提高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驱动力和生命力的发展路径,推动金华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然趋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需要格外重视。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21 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金华作为全省首个数字创意产业试验区,立足地方优势,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一条底层创新之路,政策上紧跟顶层设计,迅速制定《金华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支点、自贸区金义片区、世界小商品之都和“义新欧”班列起点等对外交流的区位优势,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进一步以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商品和影视文化贸易,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拓宽特色文化产品对外传播渠道,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走出去,致力于打造具有金华特色的文化国际品牌形象。
品牌为先,创意转化成效初显。金华被誉为“江南邹鲁”,文化资源丰厚,特色鲜明,文化资源转化成果显著。拥有“横店影视城”和“义务小商品城”两大世界级影响力品牌,还有万年“稻作文明”、上山文化遗址、婺学、婺剧以及“信仰的味道”等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初步推出了一系列文化“金名片”。黄大仙文化、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中非经贸论坛以及三十六堰灌溉遗产等特色IP 逐步成为金华文化的新名片,影响力逐步扩大,特色文化品牌初显。国际交流丰富,连续举办金华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中非经贸论坛,组团赴港、澳、台地区以及法国、德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推广黄大仙文化、影视文化、非遗文化等金华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
战略突出,产业基础深厚。“十三五”以来,金华以影视文化、数字娱乐、文化制造与贸易为引领的文化品牌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一县一品”的文化产业发展雏形。以横店为代表的文化影视产业鼎足全国,横店文化影视产业国内著名,入驻有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影视企业1 200 余家。金华数字经济基础雄厚,不仅有国内一流的生态环境,更有优良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和物流环境。
骨干引领,集聚态势明显。近年来,金华市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聚态势日趋显现,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以“互联网+泛娱乐” 为主的数字创意和数字服务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拥有一批骨干企业,依托横店影视资源,挂牌全省首个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亚洲“好莱坞”。依托全省第二大信息港数据资源和义乌小商品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打造浙江(金华)数字创意产业创新试验区,集聚态势基本形成。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延伸出了两条相互交叉又风格迥异的发展路径,一是数字化文化生产,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新发展开拓新型文化业态,例如,以数字娱乐为代表的系列纯数字文化产品,其特点在于整个生产和传播过程完全在线上完成。二是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供给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包括实体和数字的,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增值过程以线上加线下的混合模式进行[1]。金华数字文化产业以前以路径为主,因此对于市场、人才和产业基础的依赖性更为强烈,金华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矛盾也主要存在于这3 个方面。
主要矛盾:供需结构的“剪刀差”。内容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不断地创造优质内容是数字文化产业的生命线。一方面,数字化的发展模式降低了商业准入门槛,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员涌入行业中,数字化的制作、储存和销售方式降低了文化产品的创作成本,导致大量质量不一的数字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再加上“网红心理”导致急功近利心态,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业态和低端化、同质化、低俗化等严重问题,高端原创精品较少。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拥有了更多、更便捷、更便宜的选择权,更加注重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数字文化产业供给质量的鱼龙混杂与消费者需求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拉开了“剪刀差”,成为阻碍当前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
关键因素:人才结构“空心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关键要素,也是破解数字文化产业供需质量“剪刀差”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国内数字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专业化、高端化人才不足,尤其是掌握数字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创意型人才严重缺乏。以金华为例,金华数字文化产业集中在数字娱乐、数字影视等行业,人才大多处于文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低端,高端创意人才和复合型文化领军人才十分缺乏,形成了周边多、 中间空的人才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引擎作用方面略显吃力。
基础支撑:产业集聚“低端化”。目前金华的数字文化产业中,横店影视城的数字影视方面初步呈现出产业集聚效益,横店影视集团初步呈现出龙头态势,作为产业发展中的“领头羊”,在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方面作用明显。但是在带动数字影视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方面还刚刚起步,与同行业的好莱坞影视城相比,仍然处于较为低端的影视制造阶段,在后期的数字影视产品出版、 发行上映和评选上延伸不足,产业链供应缺少,缺少相应的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效果高低主要取决于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实现金华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供给、传播、生态,打造产品供给质量高、 传播销售渠道广和政策保障生态良的产业发展体系是推动金华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立足内容为王,做强质量“领航”。生产是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的逻辑起点,深化数字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根本,优化产品供给质量可以从以下3 条路径出发。首先,强化对于优秀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加强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研发力度,突出数字文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破除当前终端文化消费的短期“网红”效应,鼓励数字技术与传统特色文化相结合,推出上山文化、婺学文化、婺剧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IP,“智造”新型文化产品。其次,加强吸收与融入世界文化元素,提升国际化、高端化水平。一方面,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连接点,加大对世界文化元素的吸收融合力度,充分发挥金华作为中非文化交流中心的优势。另一方面,培育开放型数字文化企业。互联网的发展使商业跨国和跨地区变得更容易,基于云技术的应用允许企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获得商业机会,遍布全球的顾客能够以数字方式获得创意产品[2]。通过开放型数字文化企业打造开放型经济,培养出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数字文化企业,以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3]。注重国际化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开展多语言产品制作,拓展国际市场。最后,强化人才引进力度,聚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确保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力培育新型数字人才和文化人才,构建多元化数字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文化新业态人才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重视在职人员的培训成长,搭建和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整合资源,强化创新人才“传帮带”机制。
聚焦渠道为相,创新平台“助航”。数字文化经济新实体的形成离不开垂直文化电商供应链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数字文化产业“走出去”更离不开现有的国际化互联网平台的推广与展示。首先,强化专业化集聚平台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支撑。内容生产平台化、产品推广网络化、消费体验场景化是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表现形式。加快推进金华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在于强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驱动力和孵化力,充分发挥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龙头效应,通过影视数字化战略,优化数字影视企业服务,争创金华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打造数字影视产业示范区。其次,拓展产业融合,破题“从多平台到大平台”[4]。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利用全球跨境电商大会的平台优势,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鼓励做大做强全国性、全球性数字产业平台,发展流媒体娱乐产业、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接轨数字影视、线上视频等数字文化产品,加强沿路文化带的互联互通,打造“21 世纪数字丝绸之路”核心区。强化“数字娱乐博览会”等系列活动的影响力,开通“制造+直播”直通车,破开制造业触网的“玻璃门”,为打造数字金华铺设新路子。最后,创新文化合作模式,多维度开展文化交流。结合金华—义乌建设“一带一路”桥头堡契机,发挥文化展会影响力,延长展会产业链,扩大金华与东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项目往来,强化金华与中亚、中东欧、非洲等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在互鉴互融中提升金华的世界知名度[5]。
培育良好生态,强化政策“护航”。总结其他国家和其他地区文化创意经济发展时,不难看出其中具有许多相似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在“产品中嵌入独特的‘故事’”,并且加入全球竞争;相似的创业生态系统和促进措施[6]。因此政府的关注与帮扶,是推动地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正确树立发展理念。政府层面要重视抓住互联网数字革命带来的机遇,正确认识数字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光明前景。构建保障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机构体系,明确管理部门责任,细化发展要求,加快数字文化产业配套政策制定,确保相关保障性和鼓励性政策措施配备到位。其次,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策关注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培育和扶持一到两个具有卓越潜力的本地数字文化企业,打造产业龙头。对小微型数字文化产业加强政府引导,适当采取项目制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塑造良好的发展生态。最后,完善法律保障。制定和完善保障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业态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关注,并总结经验。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版权保护,筹备推进数字版权立法和先进技术应用,建立版权协同治理机制,加强对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形态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企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引导,监督数字文化企业合理、合法、合规生产,加强对数字文化企业的法律普及和价值观念引导,强调数据信息的重要性和法律边界,督促企业加强内容审核,鼓励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严打低俗化、恶搞化、虚假化、泛娱乐化等乱象,保障短视频和直播内容在内的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