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婧睿,张凌迪,王彬,杨美佳,刘卫财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虚拟仿真技术在侵华日军历史资料保护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在保证原真性基础上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促进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引入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中, 给传统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表现形态带来了巨大变化,为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现有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在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保护与研究中作用有限,不能突破桎梏,从而达到质变的效果。而现行的虚拟仿真技术却能在一定意义上弥补这个缺口。一个新形态的产生之初必然面临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研究与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理论学习枯燥、展品与观众缺乏互动与沟通、群众参与度较弱、传播方式单一、缺乏双向互动等问题。其中,由于VR 技术与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相结合这一项目研究尚处于理论研讨与实施之初阶段,知识理论宣传不到位,从而导致大众范围内该模式受众度低。因此,加强虚拟仿真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宣传与普及,提高该领域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对于加深公民对于侵华日军史实的了解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我国的虚拟仿真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计算机系统工程、图形学等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但处于新领域的虚拟仿真技术结合抗日精神教育基地仍在初步实践探索中,虽有初步成果,但不够全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行VR 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实地分布场馆建很少。由此可见,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仍是如今需解决的最大问题之一。
抗日精神教育基地之所以是传播侵华历史、教育警示大众的重要平台,不仅是本身职能使然,更重要的是其借助博物馆模式,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基地。例如:搜集资料、保护文物、研究与传播精神价值等功能。虚拟仿真技术在构建虚拟空间时,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以大量的真实历史资料为依托,搭载新技术手段,从而建构起一个独立、完整、真实的虚拟空间。由此可见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在基础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作用。
当前许多的抗日精神教育基地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数据采集,由于不同的展品背后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且展品本身历史价值不同等原因,所采集的数据,如果将所获的数据公开透明的向大众展示,对数字的采集有着硬性(如数据质量、更新速度、规范化标准)的标准和要求。同时,虚拟仿真技术在经过不断的纵深发展后会不会对历史资料文物本身的价值产生影响等问题,都可以在诸如此类的探索与研究中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讨。这些问题也对侵华日军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基础研究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在拥有较好的基础研究情况下,抗日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具备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该行业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抗日精神教育基地作为展示历史资料、 沟通大众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使用虚拟仿真技术现实空间广,也能获得政策支持。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展项的功能性在一段时间里会不断的更新和提高,较为先进的展览技术有助于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内容和精神价值的传播。虚拟仿真技术与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相结合的“VR+抗日精神教育基地” 不仅使线下实体结合馆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推动线上线下配套后台软件技术达到了成熟。近年来,已经有多家单位投入到实践中,借助全景漫游的形式,很多参观者可以在家使用手机/平板APP、电脑软件等设备进行远程参观。同时“VR+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在未来成为文化精神传播的平台,在线下线上都呈现出向前发展的趋势,是由互联网新时代时势所造就。
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扩大现有平台,加强独具一格的表现力。例如,在传统博物馆中,被展示的展品因自身价值巨大且不可估量,所以在安全保护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依托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展品,可以生动形象的将展品与其他内容相结合,例如,“VR 展品+史实纪录片”“VR 展品+文化艺术”等模式,不仅能做到很好的保护文物,更能因其带给游客的现实感而加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以博物馆为首的此类型单位还能在多领域合作中取得一席之地。博物馆种类很多,但几乎所有博物馆都非常重视文化传播的功能。这也是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展品展示的场所,更是要在公众教育中起到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部作品中将博物馆的基础研究和日常工作呈现到观众面前,这种将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对公众展示后能产生极大的文化传播的效应[1]。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在日常娱乐、城市规划、军事等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在现代“互联网+”的时代,科技与实景的结合推动历史资料研究模式升级,并不断创造出为搜集历史资料更好服务的新产品,构建科技与研究同行的新生态环境。这一技术应用到对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保护与研究中,有助于开拓研究历史资料新途径,创新走入历史的新方法,完善与弥补历史资料陈列馆这一体系的缺陷,凸显出新时代科技对于历史研究的辅助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科技服务文化的服务功能,是探索历史、发现和保护历史资料的有益尝试。
通过博物馆技术的研究发现,博物馆与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在管理和实施手段过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将博物馆现代技术引入抗日精神教育基地馆中是极有必要的。历史资料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得到充分的保护与重视。但是,相关历史资料文物若频繁展示,即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也会对历史资料文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虚拟仿真博物馆恰可弥补此短板。通过线上虚拟技术来无限复制展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有益尝试,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历史资料文物损坏或者丢失的可能。另外,一些特殊的文物由于其材料易损和年代久远等原因需要被隔离和保护,数字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交互技术近距离将这些文物真实的展现在受众者面前,大大提高了参观者的体验感和感知度[2]。
在全世界范围内,任何一所类似“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类型的单位,在展出文物时,都会受到例如,现存技术条件、环境空间条件、储存手段等来自外部条件的影响。然而在种种原因作用下,很多展品因为现有技术条件无法很好的保存还原展品、 存储手段落后等而导致文物无法以最真实的样貌被还原,亦或者是文物的损坏。
然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引进,以上的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无论是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前来访问的游客,都将看到修复后文物最本来的样貌。不仅如此,利用现代“VR+”的手段,还可以通过冰冷展品讲述其背后的红色故事,展示炽热的情怀与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这一大进步,对于教育基地甚至整个领域来说,都是一次突破性成果。而且,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智能化特点,不仅可以系统的罗列现阶段的问题,还能够对未来进行预判,并将消息通过现在互联网渠道发送给工作人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规避风险。与此同时,“VR+”模式还将从很多个角度展示文物展品,使大众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看到文物的构造,在此基础之上达到了“二两拨千金”的效果,而促使文物或历史资料展品在后期储存上更加完善,储存寿命得以延续。
由于抗日精神教育基地中的文物展品价值不可估量,为了避免游客触碰、或故意损坏展品,通常基地都会将展品放在封闭空间内。也正是因为空间上遭到限制,使得展品的全貌不能展现在游客面前,游客只能看到静止状态。为了给游客带来全方位体验,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引入了虚拟仿真技术,用户可以在与产品零接触的情况下,全方面的浏览展品,还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观看展品的四周及放大或缩小,全方位无死角的观看展品,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和物件信息。不仅增强了趣味性,同时还能通过加深用户对展品的详细了解,在一定方面和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展品的历史价值。与传统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相比,虛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将提高了游客体验感,给游客带来与传统观赏完全不同的感受,使展品更加具有形象化特征。例如,《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就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所拍摄的,在该技术支持下,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观众并不需要前往真正的故宫,就可以近距离游览故宫。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站在文物保护和修复角度来看,能够帮助抗日精神教育基地更好地保护展品、文物,而站在技术角度来看,可以起到技术推广作用[3]。基于此项,能够促进游客产生共鸣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中华儿女更加深刻体会到日军不可饶恕的暴行,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历史不可更改! 历史不能忘记!
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4]。
虚拟仿真技术与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相结合,有利于加强信息技术和新时代教育相融合,深刻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同时,在弘扬中国精神,尤其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方面,虚拟仿真技术与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深度融合能够突破传统桎梏,以全新的、 更具吸引力的独特方式培养生成式的建设性思想。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略显单一,而VR 技术的引进能够转变传统模式的单一性、枯燥性、立体式的感知模式,从而建立一个具有“沉浸式”体验感的虚拟仿真场景[5-6],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激发民众对于侵华史实的探索学习欲望、强化大众对于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抗日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合理正确地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能在抗日精神教育基地展陈发展中起到极大的作用。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模式先进化,设备的轻量化,技术流程的规范化,虚拟还原场景的真实化,都会成为这项技术在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绝佳优势。虚拟仿真技术是现代数字化技术中的一个方向,相较于其他数字化手段,虚拟仿真技术具有空前的还原能力,具备其他展项不具备的沉浸式体验感受。这些优点使其在抗日精神教育基地的基础研究、 展示平台、文化传播中的功能产生极大的作用。
研究与保护历史资料不仅是为中华民族保存日军暴行证据,更是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共同夙愿,我们要永远铭记在日军手下惨遭杀戮的同胞们; 永远铭记在在战争中英勇牺牲、为国捐躯的人民英雄们;永远铭记曾经参与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们、 向往和平的爱国人士、为了国家甘愿牺牲的平凡百姓们;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们;永远铭记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提供支援帮助的外国政府与国际友人们。铭记这段历史,正是因为它的悲惨壮烈与顽强斗争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我辈能从中吸取教训,汲取智慧力量,获得开创未来的现实力量。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然而,日本帝国主义却公然篡改历史,对于抗战不予承认,祖国的先辈之血犹如一霎霎红星时刻提醒着、指引着我们,我辈保护和研究侵华日军历史资料势在必行,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华民族不可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