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平
(甘肃省庄浪县教育局,甘肃平凉 744699)
《四世同堂》这部伟大的作品将老舍文学创作的所有特点全部集合到了一起,是老舍的重要代表作。整部小说通过描写北京市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表达了一种爱国情怀。其所体现的文学风格具有浓郁的“京味儿”“旗味儿”,写作结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也受到了一些世界文坛巨匠的影响。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国内外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对其进行文学赏析和叙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学创作基础上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文学界,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学者和文艺批评家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也相继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本质上来讲,文学叙事涉及了文学创作领域的很多个内容,《四世同堂》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各路学者的文艺批评始终不曾中断,但站在文学叙事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成果仅在少数[1]。因此,对于该部作品进行文学叙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百态解释了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社会主题,通过描述小羊圈胡同人们的生活缩影,讲述了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通过一个事件的分析,侧面表达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矛盾。
(2)在该部作品的文学叙事中,作者通过对于人物的介绍,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寄托了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忧思,更表达了对于民族命运的思考。
(3)在该部作品中,老舍先生通过极具特色的手法,对老北京的市民风情做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让文章更具生命力和延续力。不仅突出了文化叙事主题,同时也让《四世同堂》这部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2]。
《四世同堂》这部作品属于我国抗战题材中的里程碑式作品。对于叙事主题的表达,作者采用了史诗体的方式进行了描述。通过描写宏大的社会主题,表达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让文学作品更具思想深度,让其中的内容更具历史跨度。尤其是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的人物角色众多,而且线索较为复杂,时间跨度较长,所以老舍选择了史诗体的方式加以描述。通过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全景展示了抗日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的发生对于人们生活的毁灭,更从中体现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对文化的破坏。但整个故事场景的描写并没有任何的腥风血雨,而是将北京城内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着力点,用微观画的审美描写反映出了宏大的主题,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3]。
(1)《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将七八个普通家庭作为了描写的主要对象,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几十个,既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又有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连带了各种各样的形象和三教九流的角色。故事中对于每个人物的成长历史,生活历史和情感历史都做出了一定的描写和叙述。因此也可以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一个被“支离”的民族历史。
(2)《四世同堂》这部作品,将抗日战争作为作品主题的底色和背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七七事变”为开端,以抗战胜利为结尾,过程中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汪伪政权建立、珍珠港事件、日本投降等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融入其中,作为故事的主要时间线。但在具体描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每段战争历史的发生和高潮,而是通过底层群众的眼睛,以及所见所闻和内心变化,表达了战争的残酷。站在战争的背景下审视人性,让《四世同堂》这部作品达到了一种超越历史眼光的效果,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政治意义和审美力量。
老舍先生认为:“人物是必不可缺少的,没有人便没有事,也就没有了小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任务。”他认为对于小说来说,人物才是心灵,其他的事件和故事都是四肢百体。要想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对于人物的把控是灵魂。《四世同堂》这部作品涉及到了很多人物的描写,在每个人物身上都寄托了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忧思,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处事风格,表达了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以及心中浓郁的家国情怀[4]。
在这部作品中,一共描写了一百多个老北京的小人物,其中不仅有教师、官吏,也有车夫、洋人、传教士与和尚,其中大概有三四十个重要人物,人物角色所涉及的职业五花八门。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描写,不仅展示了社会百态,同时也是对于民族文化多重结构的一种体现。每个人物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有邻居关系,也有亲戚关系和朋友关系,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寄托了作者不同的忧思和情感。
(1)“老者”的文化内涵。
在这部小说中,对于老者的描写,主要以祁老人、常二爷、李四爷等几个重要人物为主。这几个人物关系彼此亲如兄弟,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爱国之士,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善良、隐忍、热爱和平的品质,但他们在性格特点上却又各自不同,所以在文化倾向和生存命运上也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是祁老人。祁老人是一位典型的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下成长的老人,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百姓隐忍、朴实的品质,但又有一些安于现状、盲目自大的特点。在描写祁老人的时候,老舍先生延续了传统民国小说中批判性精神的表达方式,对这个老人身上的品质和特点作了思考与批判。但即便如此,更多的也是对中国人身上爱好和平品质的一种赞美,表现的是一个极具忍耐力和宽容心的强大民族。其次是常二爷。在描写常二爷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刻意使用过多的笔墨,但表面上看似寥寥几笔的勾画,却轻松地呈现出了一个善良、正直、讲义气的人物形象。从常二爷的身上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优良品质,这也是中国民众刻到骨子里的精神。在被日本人罚跪的时候,常二爷宁死不屈,不吃不喝最后瘦成骨架,被辱而死,充分彰显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高尚气节。用自杀的方式再次展示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品质和伦理精神。对此,老舍先生表达出一种接纳和赞美的态度。然后是李四爷。李四爷在这部作品中与前两位老者截然不同,但在中国群众中却十分常见。他十分懂得人情世故,为人处事善良低调,大度隐忍,但身上也流着澎湃的男儿热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帮助邻居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即便是忍受他人的无端指责,也会在危难时刻舍身救人。将中华民族的高尚精神和道德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5]。
(2)“继承者”的文化寄托。
对于继承者类人物的描写,主要以祁家3 兄弟为主。3 个兄弟虽然从小成长在同一个家庭,他们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出生,经历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也感受到了西方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但3 人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和生存命运却完全不同。这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在描写过程中的别具匠心。从这3 个兄弟身上,既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也能够感受到西方思想对他们的濡染。瑞宣是祁家的老大,老舍先生在写作过程中寄予其一种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瑞丰是祁家的老二,在他的身上,除了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糟粕之处,也能看到来自帝国主义的毒瘤。他在生活中坚持极端的利己主义,喜欢凑热闹,经常做出一些违背传统伦理和伤风败俗的事,讲究享受,注重自我。他可以说是祁家文化培养出来的一个怪胎,父辈的教导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任何作用。之所以会涉及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想表现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想揭示出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瑞全是祁家老三,也是最小的儿子,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文明精华的结合。在整个小说叙事过程中,对于瑞全这个人物的描写,虽然所用的笔墨不多,占的篇幅不大,但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瑞全这个人物继承了儒家文化中“忧国忧民” 的忧患意识,他内心中的家国意识十分强烈,渴望国家统一,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行动中,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批判了西方文明。从对这一人物的描写中,侧面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于民族命运和民族文化出路的关注与渴望。
环境的营造在故事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对于环境气氛的营造十分注重。文章以老北京为地域环境,以抗日战争为历史环境,描写了北京城内抗战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展现了老北京的特有风情和精神面貌,包括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北京是我国封建社会三朝古都和近代政治中心,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近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因此,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在北京城中的渗透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满清皇室的遗风对于群众和市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也让北京市民的精神风貌别具一番风情。通过这一背景环境的营造,让抗日战争这个沉重的历史命题多了一丝活泼和生动。
2.3.1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市民性格
老舍是正红旗子弟,父亲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勇牺牲。他自幼生活在一个清贫的环境中,受刘德绪资助得以进私塾读书,后来在英伦求职。从小的生活境遇和经历使儒家、 道家及满清文化思想在老舍身上有了明显的体现。这在老舍后续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渗透和流露。老舍从幼年时期便开始接受儒家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典型的北京城小市民,佛家和道家影响更是不必多说。而且父母身上具备的精神品质对于老舍的影响和感染也是很大的。使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的体现了出来。
在《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描写,应用了很多笔墨。从多个角度描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底层人民群众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的影响。从儒家思想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故事发展是以祁老人的寿辰为线索而展开的。小说开篇就写道:“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过不了八十大寿”。在当时人们饱受饥荒的条件下,富善先生还特意为祁老人送来了白面,让饱受饥苦的老人在生日这一天吃到了白面馒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侧面体现出了祁老人生日的重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他是祁家四世同堂的长辈,这一描写主要是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这一品质。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细节表现了这一特点,瑞宣在面对杀敌报国与携老扶幼的时候矛盾不已;瑞宣对于小顺爱护有加;祁老人为小妞复仇做出的一系列选择等,都将儒家尊老爱幼的思想体现了出来。
2.3.2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市民精神
在《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深深地流露了他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爱。反观老舍其他作品,也是如此,每一部都充满“京味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老北京的做派。可以说京城的文化形态和特有的地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关于语言形式、文学思想、和作品面貌的营造。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对于北京的热爱,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北京的文化,表达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在创作《四世同堂》这部作品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北京这样一个地方,主要就是因为老舍先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因此对北京这做城市有着浓厚的情感。同时也由于作者对于北京十分熟悉,这样一来,在写作过程中也更容易把握。
(1)京腔京韵。
在人类交流过程中,语言是一项重要载体,也是记录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主要工具。在《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对于语言的应用,选择了极具京腔京味儿的北京话。通过描写北京市民、北京风貌、北京的世俗人情,展现出了北京这个地方特有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北京市民身上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在整部作品的描写中,作者语言的应用清晰而流畅,通俗而质朴,简洁而明快,或沉静,或活泼。对于每个人物角色的刻画都细腻而独特,既注重千人千面的丰富性,又关注故事主题的表达。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态,又从侧面实现了对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忧思。
(2)真实地点。
在《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老舍描写的很多地理环境都是真实存在的,通过人物活动与真实场景的结合,将老北京人们的生活细节、风土人情和民俗形态形象地展示出来。文中提到的护国寺、小羊圈胡同、东安市场、中山公园、什刹海湖畔、德胜门、积水潭、西山、北山等场景,都是北京真实存在的地理环境[6]。作者利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对这些地理环境进行了描写,让老北京的社会形态和地理环境跃然纸上,营造了良好的故事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尤其是对北京小羊圈胡同环境的描写,在整部作品中发挥着很强的象征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历史性特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在《四世同堂》这部文学作品中,老舍先生不仅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城内底层人民群众中发生的故事,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向读者阐述传统文化思想。老舍始终认为:“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他认为,文化正是由于拥有自我批判性,才能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更新改进,取精去粗,不断发展,不断蜕变,最终涅槃重生。对此,在该部作品创作过程中,将这一理念作为核心,通过描述祁家《四世同堂》发生的故事,来揭示抗日战争时期老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风貌。在这些故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老舍先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传统文化的忧思,以及他心中迫切渴望青年一代能够在批判继承过程中发扬传统文化的心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心中的决心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