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苏州 215500)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近2 亿中小学生以在线教育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线上学习使青少年有了更多接触网络的机会,而网络世界充斥着多种类型的思想文化和多种样态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大中小学生的道德形塑和道德养成。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思政课在内容实质、价值内涵和思想导向上都有着高度的耦合性。学校思政课内容体系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依托互联网平台载体进行传播、教育,有效发挥其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是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加强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有效衔接贯通,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双向发力。探究“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逻辑内涵与实现路径,极具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理论意义。
学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门科学,它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需要紧随时代发展,在观照现实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创新性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实践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迫切要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研究“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内容,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促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创新和发展,其理论意义在于体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指导学校思政课改革实践的时代性,提升学校思政课内容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要根据大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思想道德形成的一般规律,探究“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政课内容体系的一体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蕴含着丰富、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色文化资源刻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历程,标注着新中国砥砺前行的奋进步伐,体现着敢于摸索的改革开放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如磐初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内核的网络思政载体,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互联网+红色文化”与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一方面,“互联网+红色文化”可以为学校思政课内容提供优质的教育素材,使学校思政课内容更加“有血有肉”;另一方面,“互联网+红色文化”以网络为媒介传递红色精神,使学校思政课教学载体更加“有形有色”。
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取得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而不是流于说教。“说教”“灌输”等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于“与互联网共成长”的大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喜爱的思政课不仅要“内容为王”,更要“形式新颖”。因此,改进学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加强思政课内容创新势在必行。将“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贯通线上线下、打通课内课外,是学校思政课内容体系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顺应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有效拓展学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空间,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交互性、能动性、趣味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等比较优势。
学校推动“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价值旨归从学生的内在品质上看,表现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塑与提升;从学生的外化行为上看,表现为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政治信念和道德意志都是内化于学生内心的东西,其形成过程是抽象、复杂的,且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以“互联网+红色文化”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提升,如同人们认识现实客观事物一样,时常会受到这样或那样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下降或停顿,它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将“互联网+红色文化”嵌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红色文化网络载体,滋养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形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内在的,不经由实践检验是难以判定其水准的,只有通过外化于学生的各种行为或习惯,才能衡量学生道德水平之高低。学生的思想境界经过日积月累,逐步升级为行为习惯。养成行为习惯的学生会把思想品质外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3]。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实践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作用发挥如何,最终仍然需要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考究。红色文化发源于革命先辈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奋斗历程,蕴含着“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精神内涵,对于大中小各学段的学生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互联网+红色文化”是学校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文化创造物,同时也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造物。将红色文化植入互联网平台载体,创作适宜不同学段学生的网络教学资源,嵌入学校思政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
“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要以深化学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学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目的。推动“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客观上是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和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主动适应,是学校思政课教学主动识变、科学应变的必然结果。实现有效融入,需要从“教师”“中介”和“学生”三个方面发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这一实践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实践主导者,主要包括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思政课教师。当前,这些实践主导者对“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认识程度,以及具备的相关能力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提升“融入”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打造一支既拥有扎实的红色知识基础,又具有一定网络技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4]。首先,学校思政课教师应扩大自身的红色文化知识面。思政课教师要广泛阅读红色主题的书籍和报刊,特别要关注网络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主动学习红色革命史、建设史、发展史,从中汲取红色养分,不断提升红色修养。从浩若烟海的红色典籍、红色视频、红色歌曲等材料中梳理出适宜于相应学段学生的网络红色教育素材,在此基础上探寻“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嵌入方式与教育途径。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应主动学习和了解学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实体资源,把学生身边的红色遗迹遗址、红色场馆等资源引入VR 虚拟仿真课堂、网络直播线上课堂等,增强学生网络学习的沉浸式体验。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互联网素养和相关技术能力。一是要学会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化“融入”的素材内容体系;二是要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学会与学生进行良好的网络互动,优化“融入”的实际效果。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借助相关软件和网络技术把红色文化资源改造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教育资源,善于运用APP、网络自媒体、线上授课平台等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教育,切实推动“互联网+红色文化”在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为此,大中小学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专题培训,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与能力。
学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有效连接教学主导者和教学对象的各种载体、媒介和桥梁。“互联网+红色文化”可以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短视频、网络表情包、网络语音等,承载和传递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主导者和教学对象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交流思想、发表观点,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升华道德情感,进而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在优化载体形式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推进。一方面,可把红色人物故事、红色文献资料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制作成移动短视频或网络软文,嵌入线上课程资料中,为各学段学生学习了解红色文化提供便捷的网络通道;另一方面,组建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团队,大力开发红色文化专题线上学习资源,打造一批符合本校学段年龄特征的红色文化线上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线上VR 虚拟仿真体验课程。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有效性,依赖于其网络话语的创新优化。不同学段的学校应充分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构建符合学生年龄段的网络话语体系,以提升融入的效果。首先,思政课教师应深入调查和分析学生的网络话语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找准红色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契合点,使“生冷”的红色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感召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网络话语表现形式,提高融入的针对性。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网络动画、网络漫画或网络情景剧的形式,配以少年儿童的话语表达,提高该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觉醒年代》《1921》《革命者》等著名红色题材影视片,将其中的片段制作成移动短视频进行网络传播,或将其应用到线上思政课程之中。此外,话语创新优化必须以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为前提。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握话语创新的边界,不能因追求其传播面和关注度而导致教育性的丢失,更不能出现娱乐过度的情况。如此,才能保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红色文化”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体系中的育人价值。
思政课教师依托实践中介将网络红色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就要提高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抓住“学生”这个中心。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育理念,分析学生学情,研究网络教育规律,精心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网络红色文化的受欢迎度。其次,引入考核机制。大中小学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活动进行量化考核(比如在线时间、回帖数量、回帖质量、观点表达情况、网络学习任务达成度等),考察与监督学生的网络学习进度。为了防止“管得过死”,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灵活多变,不限制学生参与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形式(如弹幕、评论、分享、点赞等)。再次,创新学习模式。在“融入”的过程中可采取“学习小组”的模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分配一定的网络学习任务。由小组长牵头安排若干次网络学习,学习任务完成后组织召开小组学习心得交流会,对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展开交流讨论。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同组成员的网络留言,并参与网络互动。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网络红色文化的自觉性和互助性,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合理安排时长。超过一定时长的网络学习,学生参与度不一定高。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内容有所不同,但又是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5]。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大量的红色文化。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网络传播规律,即学生对每一种题材的网络红色学习资源的新鲜感都是有一定“保质期”的。一般来说,从网络学习资源的分享发布到最终结束,最长不要超过一个月。如果线上学习资源的传播时间太长,学生就难以把握参与网络学习的时间,导致学习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