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的思路及方法探讨❋

2022-12-28 08:21张惜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疫病中医药

何 伟,胡 勇,张惜燕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西咸新区 712046)

一场波及世界范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新型疫病对生命健康及社会经济的严重危害。可以说疫病流行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在几千年的疫病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学积累了系统的疫病防治理论及手段,在新型疫病防控过程中,具有参与率高、症状改善明显、重症转化率低、出院后复阳率低等特点,彰显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目前中医疫病学尚未形成具有系统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影响其学术地位提升及理论发展水平。本文通过探讨建立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研究思路及可行方法,尝试探讨构建符合中医学内在客观规律且具有临床辨治指导价值的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以期促进中医疫病学发展与创新,提高中医药防控新型疫病的临床效果。

1 建立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

任何学科发展均需要建立在完善而系统的理论体系框架基础之上,中医药学自然也不例外。中医理论体系是历代医家通过自身医疗实践所总结的、能够指导临床规律与法则的集合,是古今临床实践面对不同问题形成的知识体系的系统集成[1],有待于从概念、建构方法、理论框架、理论证伪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2],尤其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重大疑难病证,亟需构建科学而系统的诊疗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现代中医药一般将疫病归属于温病学范畴,但疫病在概念范畴、致病因素、发病途径、病证表现、治则治法、转归预后等方面,与伤寒及温病既有密切的理论联系,更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虽然自明·吴有性著述《温疫论》提出疠气学说,开辟中医瘟疫学证治先河,后世《广瘟疫论》《伤寒温疫条辨》《松峰说疫》《疫疹一得》《瘟疫发源》等瘟疫专著问世,不断丰富了疫病学理法方药内容,但由于疠气具有多样性及特异性,难以总结出普遍适用于多种瘟疫的辨证与治疗方法[3],而被清代温病学派辨治理论体系所融合。因此,将疫病学从温病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系统的中医疫病学诊疗理论体系,不仅能够促进疫病学的繁荣发展,有利于疫病理论学术创新与融合,也可以有效指导现代社会突发疫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对于保障国家社会政治秩序安定、维系国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建立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的思路及方法

2.1 界定疫病相关概念的逻辑层级关系

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石,处理和展现复杂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解释与修正理论内在逻辑结构,是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的有力手段。通过梳理基本概念,界定内容范畴,研究理论内涵,明确逻辑关系,可以对理论体系提出新的系统认识[4]。中医典籍中疫病相关概念较为混乱,对于概念内涵及外延定义常界定不清或表述散乱,缺乏规范性及约束性。如疫、温疫、瘟疫、疫疠等是对疫病的笼统称谓;伤寒、温病、暑疫、风温、春温、冬温、湿温等是以病因命名的疫病;饥疫、荒疫、旱疫等是以自然灾害特征定义的疫病。此外,同病异名现象普遍存在,如大头瘟(蛤蟆瘟、痄腮)、疙瘩瘟(鼠疫)、天花(痘疹、痘疫、痘症、痘毒)、吊脚痧(痧疫、霍乱)等体现出命名方式的随意性,缺乏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思考。鉴于上述中医学疫病概念存在逻辑层次不清、命名不规范等现实问题,故此全面搜集历代中医典籍记载疫病相关概念,形成表述规范、层级清晰、逻辑严谨的疫病概念体系,是构建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在概念层级结构方面,以疫病为一级概念,可避免瘟疫概念中温热意涵的偏颇;以脏腑疫病为二级概念,如肺系疫病、肝系疫病等,更容易与现代医学传染病分类相互沟通;以风温、湿温、寒湿、暑温等为三级概念,体现中医疫病病因分类理论特色。

2.2 明确中医经典理论及疗法对于防治疫病的学术价值

中医药本体经典理论及实用性诊疗方法,是构建完善的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除了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外,主要涉及以下理论及疗法,一是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学说是探讨自然气象变化与人体疾病发生间动态时空关联性的学说,三虚致疫、刚柔失守三年化疫、四间气升降不前、司天之气不迁正及不退位、君相二火相逢等运气理论,深化了中医学对疫病发病规律的认识;二是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中医学对疾病与季节气候、时空差异、个人禀赋等因素内在关系的考量,可根据疫病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采取“因时、因地、因人”相结合的疫病辨治原则;三是体质学说:体质类型决定着疫病发病及病情,也影响着疫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故针对健康人群体质分型预防疫病是至关重要的疫病防控环节;四是治未病理论: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疫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等不同病理阶段均应加以贯彻及实施;五是针灸疗法:经络是疫病邪气侵袭、深入及传变的主要途径,在新冠肺炎各期治疗中,建议根据病情宜针则针、宜灸则灸,或针灸合用,或配合穴位贴敷、耳针、穴位注射、刮痧、小儿推拿、穴位按摩[5],展现较为宽广的防治疫病应用前景;六是情志疗法:情志疗法是中医学“形神一体观”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采用宁神静志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诱导法、顺情从欲法、音乐悦心法、中药怡神法、耳贴畅志法等中医情志疗法,可以正确理解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增强应对及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6]。综上所述,虽然中医药经典理论及疗法防治疫病的学术价值不断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印证,但香薰、气功、导引、刮痧等中医适宜性技术的防疫抗疫临床效果仍有待通过循证医学评价来验证其科学性。

2.3 拓展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临床应用范畴

由于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本身具有显著的经验性及宏观性,虽能整体性把握疫病的病因病机特征,但对于病理损害及转归多变的复杂疫病以及突发流行的新型疫病,仍缺乏足够的理论解释力,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畴。如对新冠肺炎的寒温燥湿病因属性争议较为集中。范逸品等[7]根据临床一线获取的症状信息,结合武汉的气候特点及相关疫病文献,认为新冠肺炎属于“寒疫”范畴;李登岭等[8]依据发病时节武汉“多湿”“暖冬”气候特点,认为新冠肺炎非属“寒疫”,而应参阅热病学湿温(湿热)辨治。此外,还有湿疫论[9]、湿毒论[10]、温热燥毒论[11]、伏邪温病论[12]等不同观点。过建春等[13]则提出新冠肺炎病因为寒、湿、热、毒等不同属性病邪侵袭,病变过程存在热(火)、寒、湿、毒、痰、滞、结、瘀、燥、虚等病机变化。而考虑到新冠肺炎世界范围大流行现状,不同发病地区的地域环境特征、气候气象特点、个体体质差异、邪气发源及演变等因素,均影响着新冠肺炎病因属性表达。因此,通过深入研读瘟疫学及温病学经典医籍,提炼具有核心地位的疫病诊疗理论及方法,把握常见疫病的证候要素及演变规律,紧抓决定新型疫病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关键病理因素,提出创新性病因病机理论,进而拓展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临床应用范畴,能够提高新型疫病辨治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2.4 合理吸纳现代医学疫病机制研究成果

由于受到整体观念及意象思维模式局限性影响,中医药学与生俱来缺乏微观实证研究视野,而疫病以细菌或病毒为主要传染源,故在面对具有特异性微生物致病特征的疫病时,应以传统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为基础,充分吸纳传染病学、病理学、临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疫病研究成果,并探讨两者在发病特点、病变部位、病理特征等方面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如新冠肺炎患者肺泡隔血管充血、水肿,可见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肺内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黏液及黏液栓形成[14],这与中医学“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十分相似;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提示病位涉及脾胃;COVID-19可能对两性生殖系统存在潜在影响,提示病位与肾密切相关等等。故合理吸纳现代医学疫病机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解决中医药对疫病创新理论及方法的现实需求,深化中医疫病学理论认知的层次与水平,同时也符合理论体系应具有的自我组织性、开放包容性和发展演化性等系统性结构特征,有助于维系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框架的稳定性及旺盛生命力。

2.5 采用气象学研究方法探讨疫病中医病因特点

在自然界存在疫病传染源的情况下,是否发生并产生大范围的疫病流行,受到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气象变化及由其导致的气象灾害影响着疫病的发生类型、病变程度、播散范围及持续时间。在我国甲骨文、地方志、纪传体史籍、各代会要、各代纪事本末、笔记、碑文、政书等历史资料中,记载有丰富的干旱、洪涝、寒潮、冰雹、高温酷暑、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现象,包含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及情景等描述,因此,基于这些宝贵的古代气象定性资料,结合古代疫病流行数据,探讨两者间的关联关系,可以为古代疫病发病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而现代气象监测可全面获取气温(℃)、降水量(mm)、平均气压(hPa)、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m/s)、日照时数(h)等气象因素定量数据,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RIMA模型、Spearman相关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不仅能够建立疫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推断疫病发病的气象危险因素,结合中医学外感六淫病因特性及致病特点,及其对疠气致病流行的诱发因素作用,还可以较全面地揭示疫病中医病因特点。

2.6 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挖掘中医药防治疫病的辨治规律

中医药大数据分析从整体性、混杂性、相关性角度,揭示中医药系统性特征及内在辨治规律,成为当前中医药研究热点领域。通过搜集古典医籍、现代中医药期刊文献及论著中的疫病诊疗资料,或采集疫病的四诊信息及辨治用药数据,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隐结构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支持向量机、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疫病中医药大数据进行降阶降维处理,提取疫病的主要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阐释疫病病机演变规律,展现疫病与症状、证候、方剂、中药、疗效等之间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关系,厘定疫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辨治法则、用药规律,进而构建中医疫病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2.7 结合社会科学量表方法,提炼现代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创新理论

社会科学量表学方法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及疗效评价研究中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如中医体质类型、疾病证候要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药干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中医药干预中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等。因此,围绕疫病的病因病机特征,通过研制较高信度及效度的专家调查问卷,针对多年从事疫病诊疗理论研究的中医药学者,以及具有丰富疫病诊治经验的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省市级名老中医及高年资临床中医师,开展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创新理论提炼研究,也是对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的纳新之举。

3 展望

中医理论体系建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研究工作,虽然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研究范围较为局限,但鉴于疫病病因的多样性及特异性,病机演变的复杂性及急骤性,想要建立能够涵盖已发及新发疫病,集预测、预防、诊治、康复为一体的全方位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仍然十分艰辛难行。广大中医学者需要站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尝试探讨开展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初步理清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不仅可以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进行局部优化与调整,更重要的是响应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疗方针,借助现代多学科方法手段,探索完善中医药重大疾病诊疗理论体系的可行道路,对未来我国卫生医疗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方法学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疫病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