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云霞
选秀综艺节目的本质,是选出有才艺特长的青年,塑造出年轻人追捧的草根明星榜样。早期各大卫视制作的《超级女声》等节目推出了一批有突出才艺的选手。2018年开始,《偶像练习生》、“创系列”、《青春有你》等爆红,各大网络平台的选秀类节目呈现出全新的特点。节目注重展现“养成”的全过程,即培养才艺技能欠佳的练习生成长为唱跳俱佳的全能型偶像的过程。植根于网络的偶像养成选秀节目赛制中,观众(粉丝)可以全程参与投票,参与偶像“养成”的全过程,掀起了“全网应援”的网络狂欢,由此开启了“全民造星”的网综新时代。
“创系列”和《青春有你》等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以其独特的赛制和投票方式,着力打造所谓的“粉丝文化”。随着《青春有你》等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日渐缺乏德才兼备的选手,甚至出现成团出道之日也是被遗忘之时等怪象,“粉丝文化”很快被“饭圈文化”取代。自2018年开始,相继发生偶像失德失范乃至触犯法律的事件和“场外打投”、“倒牛奶打投”等非理性追星现象,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2021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即“文艺节目管理8条”[1],明确要求“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各网络平台随即宣布未来几年不再制作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该类节目的宣传、制作迅速降温,甚至从各平台销声匿迹。短短几年,养成类选秀节目经历了巅峰到谷底,从爆红的现象级综艺节目到被国家严格管控、被全网质疑的昙花一现,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选秀类节目主要的受众及粉丝群体是青少年和大学生,且主要是出生于1995年以后的青少年。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又被称为“网生代”。青年学生追求特立独行、尊崇个性,重视自主表达的权利。他们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学习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处在逐渐成型的过程中;对于媒介环境的虚拟形态及其与客观世界的辨析,尚处在模糊、混淆阶段。
在校学习的大学生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其情绪情感具有动摇性和不稳定的特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可塑性。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身处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对于社会现象、媒介使用、求新求变意识有更自由的思考和更多选择的可能。因此,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明确的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特点,其价值观表现出“可塑性、多元性和自主性”[2]。
大学生的娱乐方式、精神诉求都与网络有着天然而密切的关系,推动他们关注并追捧网络综艺节目。尤其是养成类选秀节目的赛制特点、“逐梦”口号、偶像“人设”和注重互动等网综特点,直接诱导大学生成为其最具黏性的粉丝群体。选秀节目中的练习生需要经历严格的训练、比拼才能出道,其成功加冕的过程正如大学生的学习、成长道路一样崎岖。由于观众(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的过程,承担了应援、打榜等“青春制作人”的职能,亲眼见证并陪伴了“偶像”出道的全部历程。其“养娃”般的成就感和身份认同感使青年粉丝出现了与偶像共同“成长”的幻觉。“养成”偶像的同时,也“养成”了一批年轻粉丝群体。作为榜样的偶像,其出道经历暗示了个人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性,对本就具有较强可塑性和多元性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偶像练习生》和“创系列”等节目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是因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普通的素人如何历练成长为万众瞩目的“偶像”,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年轻的偶像为了获得成团的机会,不仅要提升唱跳的才艺技能,还要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面对激烈竞争和重重挑战,或心理素质较差,或才艺基础薄弱,或张扬个性不合群……是很多练习生和大学生的共同特点。这些既是偶像养成过程必须克服的难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成长经历中必翻越的障碍。
舞台上不仅有天资突出、长相甜美的“偶像”,还有才艺欠佳、长相普通的素人。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导向,使平凡的练习生也可能凭借个性突出、敢于挑战获得成功。如《创造101》中,偏黝黑的肤色、丰满微胖的王菊因为独立自信、谈吐大方让观众眼前一亮。虽然不“完美”,但“极具人格化的、带有强烈自我意象的”的练习生们却成为了观众心目中“虚拟而又真实的”偶像[3]。青年大学生对自我、社会和多元文化有着更包容的认知。同样的年龄、相似的生活学习经历、敢想敢干的性格……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使青年粉丝把选手在舞台上迷茫彷徨、勇敢拼搏的模样,幻想为成长道路上的自我形象。强烈的自我投射心理和渴望成功的追梦心理,使多元化的“偶像”人设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身份认同是青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模仿偶像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将榜样偶像的价值选择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4]选秀类综艺要提高话题度、关注度和粉丝黏性,不仅要打造出优质偶像,创新节目形式,还要考虑价值导向和社会影响。例如“创系列”节目在2018年开始提出的口号有:“逆风翻盘,向阳而生”“赤子之心 ,乘风破浪”等,《青春有你》提出“多远都可以到达”的宣传口号。节目传递了追梦、青春、勇敢、“不定义”这些核心理念,正是当代大学生所认可和追求的宝贵品质。节目制作方把价值理念贯穿在比赛规则、导师和嘉宾引导等环节中,通过直观的沉浸式体验引起粉丝的情感共鸣。尤其是“不定义”的价值理念和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相呼应,使迷茫的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受到鼓舞和启示。
选秀类节目的核心主题是为梦想拼搏,实现自我价值。舞台上的练习生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学习才艺技能,凭借自己的才艺优势和顽强意志获得出道成名的机会。“养成”不仅仅指向练习生,还包括对粉丝的影响力。“养成”本就蕴含了破茧而出、成长成才等意义,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舞台下的粉丝们同样需要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粉丝陪伴练习生“养成”为明星,而练习生则陪伴粉丝逐渐成长。虽然理想各不一样,追逐理想的心理需求一致。青年学生在偶像成功经历的刺激和价值观的引导下,为梦想努力拼搏。
早期选秀节目中,选手的成败主要是由导师决定。2018年以来,网络平台推出的养成类真人秀节目,注重粉丝文化的打造,粉丝成为了所谓“青春制作人”,即:粉丝拥有充足的表达权和决定权。粉丝不再单向度被动接受偶像的影响,还可以参与选秀节目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如运用网络圈层效应,行使自主权推动选手最终出道。流量赋权使得粉丝对节目的作用力愈发强大。具有创造力的大学生粉丝群体具备节目内容生产的能力,可利用网络媒介和传播手段对偶像进行文化符号再创作、再传播。例如在粉丝的运作下,不符合“大众审美”的王菊从濒临淘汰,一跃成为“上位圈”成员。
网络不仅改变了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还深刻影响其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由于大多选择网络社交方式,使其产生了“群体性孤独”状态,所谓“实现即时连接而心灵却愈发疏远的情感状态,即身连接与心隔离并存”[5]。当下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亲朋友邻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容易增强其孤独感。同时,他们推崇特立独行的自我意识,认为现实身体的邻近并不一定能带来社会亲近性,转而通过网络社交寻求“志同道合”的知己。深度参与练习生的“养成”经历,粉丝通过应援、主动宣传等方式跟偶像长期近距离“亲密接触”,和其他粉丝共同助推并见证偶像的成团经历。这使得粉丝不仅对偶像产生强烈的崇拜情结,甚至与其他粉丝因追星的共同志趣爱好而形成虚幻的“知己”关系。网络追星经历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虚幻感受的联动,使追星的青年粉丝们“实现形象认可、趣缘相投、志向强化和情感归属”[6]。
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形成双向互动关系。老师要尊重并接纳学生的主体性与独特个性,善于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全面了解其思想动向。学生活动开展过程中,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活力;主动搭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积极采纳其合理、新颖的建议与意见。微信、微博和QQ等网络社交让沟通瞬间连接,现实交流的缺乏,致使情感成本大大降低。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和问题,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加大学生社会连接的机会,增强情感交流的因素。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敞开心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由此减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的频率,消除群体性孤独、抑郁等心理疾病,保持身心健康。
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已有序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坚持将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多元化需求有机结合。通过调查问卷、与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困惑与问题,并将收集到的真实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及时反映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和目标导向上。教学过程中,拒绝说教和满堂灌;教态亲切、语言幽默、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合理设置互动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最终内化于心。教学评价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并根据学生的需求积极修订教学环节和内容,达到通过课程学习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选秀类综艺类节目以其生动的声画符号体系,打造充满活力的偶像形象。通过紧张激烈的公演、比赛,展现偶像如何通过个体的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由此深深打动大学生年轻粉丝,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给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活动带来了启示。优秀的综艺节目如央视《开讲啦》等节目,每期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向青少年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生命的感悟,并与现场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榜样的影响力是鲜活而无穷的,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活动主题不仅要围绕各行各业的“英雄”和榜样,还要注意与网络热点联动。针对网络上的新闻热点人物,例如扶贫英雄黄文秀、见义勇为的大学生程忻,积极抗疫的“大白”、开展科研攻关的“00后”……开展讨论与思考。寓教于乐,用充满正能量和优秀品质的“偶像”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步步努力,不畏艰险不怕困苦。
针对选秀类综艺节目的爆红到最终被禁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思考其人为操控、资本摆弄、消费主义思想和娱乐至上等问题和不良影响,透视其“粉丝文化”本质特点,还要全面审视它对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的深刻影响。选秀类综艺节目的火爆与被禁现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较重要的启示意义,由此引发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理性认识当前思政教育的方式、瓶颈与效果等问题。
注释: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 9863651832838364&wfr=spider&for=pc.
[2]刘家汇,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12.
[3]王战,选秀3.0时代的偶像与粉丝文化新探——以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1 9(12):12.
[4]王雨菲,偶像养成类节目价值观与底层逻辑架构——以《创造营2020》为例[J].科技传播:2021(3)上:61.
[5][6]陶志欢,青年"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审思与调适[ J ] .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