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伟,尹晓娟
(蚌埠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健康中国”战略推动着医学高等教育逐渐向“新医科”方向转变,良好的自我形象是“新医科”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新医科”背景下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精湛的医学技能,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加强医学生自我形象管理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医学生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要求,担当起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服务和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是,当前医学生自我形象管理尚显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医者高尚的职业形象。
形象是物体的客观影像,代表着群体特征的存在标识。自我形象主要指个体对自身的样貌、轮廓、言谈举止以及精神气质、道德品质等认知。而自我形象管理往往与个人所从事职业密切相关,主要是指个人对职业形象特征赋予内在和外在的形象塑造,保持正面向上的群体印象。
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的希望,其综合素质水平关系到自己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的形象是其自身道德折射出的人格魅力的综合表现[1]。医学生自我形象管理是内在形象管理和外在形象管理的统一体,其中精神气质和意志品质反映其形象的内在因素,而行为模式能力包括言谈举止、衣着服饰等是形象外在的表现,自我形象管理情况关系着个人成长成才与职业健康发展。
自我形象管理包含着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的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内在形象决定外在形象,而外在形象同时也反映着内在形象。一方面,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医学生进行自我形象管理,保持个人良好形象。只有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位真正高素质、高品质、高格局的优秀型人才。只注重外表,而忽视了内在素质的提升,这样的形象浅薄缺乏深度。另一方面,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需要和谐统一。医学生作为未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者,其外在行为习惯要遵循内在道德品质,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医学生自我形象管理不仅是个体气质形象的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政策导向。一名优秀的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服饰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平易近人等美好的精神气质和品德修养。增强医学生的个人形象管理意识,提升自我形象管理能力,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当代医学生,应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加强自我形象管理,正是契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努力将个人发展为具有良好形象的医学人才,在未来工作中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它是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不同领域,综合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运用综合措施防病治病,增强人类健康[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适合了新的医学发展需求,把疾病的致病原因从单一的生物因素的考量提升到从整体观点看待,突出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现在医学模式强调医生要从三个层面,即生物、心理、社会去关注患者,并向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人道主义的关怀,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与发展,这也进一步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极高的才识技术,还要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医生需要具备高质量的自我形象。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生群体的主力军,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是现代医学模式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医疗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疗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坚定职业操守。通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其在走向职业岗位后的高尚医德,这无疑是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要求和主要任务[4]。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医学生个人形象教育,规范医学生的着装、言谈、举止、德行等,重视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引导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有文化、有形象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职业形象是个人在所在单位或职场的职员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与自身的职业要求特质相一致的内在的气质、外在的形象、行为举止以及思想道德等,代表着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医生的职业形象不仅包含个人外在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更体现的是医术医德,医生职业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圣洁形象。对医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努力加强个人形象管理,对于提升其岗位胜任能力大有裨益,既可以提升医德医风,修炼精湛医技,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医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建立起来的专业素养、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可以延续固化为未来工作中医疗行业的正面职业形象,从而转化为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建立与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提升临床医疗实际成效。
当前医学生在自我形象管理上存在缺乏管理意识、职业认同感较低、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着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亟须加以解决。
自我形象管理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外在与内在交流融合的重要工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医学生就如何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怎样拥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如何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怎样积极有效强化榜样学习力量仍是当前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医学生不知如何提高自身形象素养,其根源在于对形象管理缺乏相应的认知。
部分医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够清晰,职业发展迷茫困顿,对职业的认同感较为薄弱,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医德教育缺乏良性的环境,教育内容缺乏继承性、人文性和可操作性,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连贯性。医疗领域市场化倾向导致医德滑坡、医疗活动物化倾向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环境恶化导致医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认同感降低。
医生职业具有复杂性、强度大、技能高等特点,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才能胜任今后高强度的医务工作。因此,医学生必须要重视体质健康形象管理。但是,医学专业的学制一般较长于其他专业,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其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造成医学生体育素养缺乏,体质健康下降[5]。同时,丰富的娱乐活动也占据了医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导致其忽略健康锻炼,严重影响着自我良好形象的生成。
医患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影响着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其中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是造成医患矛盾较多的原因之一。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医学生,由于经常沉溺虚拟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医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亲和的表情以及耐心的言语,成为其塑造良好自我形象的绊脚石。虚拟世界的网络沟通,使得医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的勇气和信心。长期的自我封闭,丧失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很难与他人构建和谐友好的社交关系,从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情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医学院校承载着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不断提高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奋力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
形象管理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社会角色要求,有意识地对自己呈现的内外形象作出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活动。形象管理意识的提升要求医学生在自我管理上需要“内外兼修”,同向发力。外在形象管理需要医学生从气质类型、身型特征、身份职业等方面正确认识自我。因此学校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医学生的身份意识,如组织医学生到医院进行志愿服务、邀请医学专家开展医德医风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够时刻铭记身份与职责,严格依照医学生标准要求自己。内在修养的提高是医学生内在形象管理的核心所在,医学生的内在修养在于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医学技能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医学知识细碎烦琐,需要医学生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学习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技能水平。学校应强化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优秀医学生、毕业生模范,提高医学生先锋意识,引导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冷静的处事态度、严于律己的作风,从而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此外学校也可以开设大学生自我形象管理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深化自我形象认识,发挥自我形象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形象管理意识。
医德与医术在医生形象评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医德占主要比重,表明医者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确实在医生职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完备的道德修养是职业操守的集中体现,是患者心中的要求与期许的医者形象[6]。医德是医生的道德规范或道德品质,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医者,良好的医德修养是首要条件。良好的医德培养与医学生自我形象的塑造相辅相成。一方面,医德修养能够极大地促进医学生自我形象的塑造,是内在塑形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医德是在医学生对自我形象认识和塑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医学生自我形象管理是促进其医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关系着我国现代医疗行业稳步向前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当前医学教育形势下,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刻不容缓。医学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建设,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培育、先进榜样示范、校园文化熏陶等途径,大力引导医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继承优秀的医德风尚,涵育良好的人文情怀。
职业认同是个体在从业过程中对于自身职业做出的肯定性评价。医生的职业认同主要指医生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感知、态度、满意度及认知程度[7]。职业认同是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医生的职业认同能够有效促进医生对工作的责任感与忠诚度,并最终形成一种崇高的信仰,是职业精神价值性的最终体现。医学生是未来医生职业群体的主力,其职业认同感对后期的工作有极大影响,关系到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对现阶段医疗环境的认识、对医生职业特性的感想、对学医过程的想法、对未来工作的认识与期待。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是影响职业认同的关键性因素。高校需要不断强化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加大对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职业目的的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增加其对未来工作的职业信心,促使其甘愿为自我职业选择而不懈奋斗拼搏,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与升华。
从古至今,医生在人们心目中就有着高尚、伟大的形象。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医疗事业的高强度、高精度的工作属性,使得医生首先要具备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作为医疗行业的后备军、祖国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和捍卫人类健康的承继者,医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增强自身抗压能力,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为人民健康奋斗终生。医学院校要强化制度保障,加大政策支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医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培育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同时,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医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医学被称为“人学”,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爱之士”[8]。人际交往能力是医生树立“仁爱”形象的必备能力。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医生热情友好的态度、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充足的耐心、礼貌的言辞、人性化的鼓励和关爱,不仅会给患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还能够促进疾病的治愈。因此,医学院校在育人工作中,要多渠道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医者仁心”教育,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增进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在之后的医疗实践中崇尚人文精神,给予病人足够的尊重和关爱,建立起互通互信的桥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从而以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挽救更多的生命。
总之,新时代加强医学生自我形象管理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促进医学生完善自身形象、拥有健康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医德、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自我形象管理融入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医学院校要不断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符合时代进步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