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商务日语口译策略研究

2022-12-28 06:37孙淼金香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敬语口译适应性

孙淼,金香兰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2021在华日本企业发展调研报告》指出,在华日企高度重视中国市场,未来还将加大企业对华的贸易投资。未来,中日双方将在多个领域有更加密切的合作。与之相伴,各行业企业对商务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一个好的日语口译工作者,在商务往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商务日语口译具有即席传递性、高要求准确性、无法预测的灵活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其工作难度之大有目共睹,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诸多问题和麻烦,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重要理论基石。翻译适应选择论要求译者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转换程度越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就越高[1]。此翻译学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在中国知网网站搜索“翻译适应选择论”,进行精确匹配,查询出共计589篇文章,搜索“商务日语口译”,查询出共19篇文章,主要有《浅议商务日语口译的特点及对口译人才的素质要求》(田孝平,唐燕,2010)《跨文化元素在商务日语口译中的解读与重构》(王书玮,2017)、《21世纪以后商务日语中外来语的翻译》(2017)等,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讨论商务日语口译问题的相关论文研究目前暂缺。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对商务日语口译中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究。

1 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的翻译理论。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需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适应和选择。“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2]。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译者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被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的选择活动[3]。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其中“语言维”主要关注翻译的语言形式,“文化维”主要关注翻译的文化内涵,“交际维”主要关注翻译的人际意图。下面笔者将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切入点展开分析。

2 商务日语口译中存在的问题

2.1 语言维度上存在的译文用词不规范、敬语误用问题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体现在词汇、语句、语序以及语言表达的翻译上。在语言维度上,商务日语口译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其一,译文用词不专业,不规范。在商务日语口译中,存在大量生活中不常用却在商务场合很常见的专业词汇,如专利侵犯(特許侵害)、批量处理(一括処理)、オムニチャネル(全渠道营销)、プライシング(定价标准)等,如果译者对外贸知识掌握不足的话,经常会出现自己生硬造词,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翻译难度倍增,翻译效果也大打折扣。甚至一些生活常用词语在商务场合的翻译也不规范,例如,“绝大部分”一词,翻译经常直接译为 「大部分」,而较为专业的翻译则译为「ほとんど」,因为「大部分」一词非常生硬,在日语口语中使用频率低,日本人听起来会感到很奇怪,译为「ほとんど」则更规范、更自然。在日语口译中,很多词语虽然能表达出相同的含义,听者也能够理解,却并不一定专业,有些甚至不适合商务性的场合。

其二,敬语表达混淆与误用问题。尤其在自谦与尊他方面的混淆、双重敬语的使用,还有对上下关系、集团内外关系、敬语度的把握等方面。例如,在敬语中内外关系大于上下关系,当然,下属对上司需要使用敬语,这属于上下关系,但如果同其他公司交流时谈到自己的上司,可以不使用敬语,因为属于内外关系。对于亲疏关系、上下关系的敬语使用经常会产生误用情况。此外,还有比如接头词的误用,在日语中习惯在词语前使用「お」和「ご」作为敬语,表达对对方的尊敬或起到美化作用,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接头词误用的情况[4]。

2.2 文化维度上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作为翻译活动主导者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而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产生的问题就是译者未能处理好文化差异对沟通和理解产生的影响,未能做到文化维度上的适应转换,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偏差,进而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笔者刚毕业时曾参与过一次日方公司到中国来面试员工的活动,笔者作为中方公司的翻译,主要负责整个面试过程的翻译任务,在面试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国人喜欢将优点放大,浓墨重彩地着重宣传,反而对于细节方面不是十分重视,恰恰日本人注重听细节,会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深挖式询问,如果过分夸大其词,却无法对细节部分进行充分合理阐述,会使得日本人非常反感。这也导致数10人面试,最终只有2人通过。事后,笔者对整件事以及整个翻译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由于地域、文化等影响,日本人非常注重细节,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未能很好地阐释与传达在这一点上存在的文化差异,如在翻译过程中,适当提醒面试者注重对细节的详述,不要过分夸大其词等,或许此次面试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3 交际维度上存在的交际意图传递问题

所谓“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做到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选择转换前提下,将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选择转换,关注原作者体现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中日双方的交际意图完整清晰地传达。

在商务日语口译过程中,交际维度上产生的主要问题有:其一,译者不理解发话人所表达内容的实际含义和发话人的意图,导致交际维度上出现问题;其二,翻译对发话人所表达的内容理解有误,导致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理解有偏差。而产生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没有充分了解背景知识,译前准备不充分;其二,跨文化交际方面出现问题,未能做到文化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3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口译策略

3.1 语言维度上的应对策略——前期积累与翻译技巧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在进行翻译任务之前,译者首先需要做充足的准备,详读资料,了解原文的语言现象,而后以目的语为中心,对源语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适应原文的语言生态。中日文在语言维度上存在较大不同,译者在翻译时需注意两种语言在词汇选择、语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5-6]。

其一,译者可从前期积累方面出发,做充足的知识储备。平时重视词汇、语言积累,分门别类创建术语库,夯实基础知识,扩充专业词汇。敬语表达方面,正确使用敬语表达和句式,灵活运用商务日语常用句型,特别是社交场合的致辞、固定句式必须扎实记忆并熟练运用。

其二,适当运用更改句子成分结构、调整语序等翻译技巧,以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话语目的。

(1)更改句子成分结构。

原文:山东省汽车产业体系不断完备,企业创新能力也明显增强。

译文:山東省は自動車産業の仕組みが整備され、企業のイノベーション力も明らかに強化されました。

中日文在句子成分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文多用主动句,很少用到被动句,而日语则恰恰相反,特别是正式场合多用的商务日语,被动句的出现频率极高,如例文“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增强”,中文都是主动句,但翻译为日文表达时用被动句则更正式规范,故译者在中译日时需擅用被动句式,更改句子的成分结构,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2)调整语序。

原文:技術革新による成長を強化し、産業の構造転換を推進します。

译文: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中日文在语序上也反映出极大的不同,中文的语序是主谓宾,而日语的语序是主宾谓。如果将例文直译为“技术创新强化,产业的构造转换推进”,中国人听起来会很奇怪,因此,需适当调整语序,将谓语动词前置,调换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并进行更专业的词汇选择,相比之下,译文“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则更高。

3.2 文化维度上的应对策略——替换法与类比解释

翻译是传播两种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译者在翻译时须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正确的传达与阐释,以此克服文化差异给听者带来的障碍,减弱文化差异对沟通和理解造成的影响。

其一,翻译工作者一定要随时关注待翻译国家地区的时事热点,随时积累补充文化知识,深谙日本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流行用语、禁忌等。

其二,“替换法”。将一种文化中的词语直译为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时,如果该词语难以在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存,可以使用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中人们所熟悉的词语进行替换,这需要译者对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把握十分精准。例如,「この商品はY世代に人気のあるアイテムです」,这句话如果直译为“这个商品比较受Y世代的欢迎”,中国人根本无法理解其含义,在文化维、交际维上没有进行合理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其实,主要原因为「Y世代」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极少出现,中国人不理解该词的含义,「Y世代」在日语中指生于1980—1995年的人,在翻译时如果译者将该词替换为“80后”,则更适应中文的翻译生态环境,故译为“这个商品比较受‘80后’的欢迎”,“整合适应选择度”则更高。因此,在译者对两种文化和语言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时,可以使用“替法法”,变换表达,能够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其三,“类比解释”。当两种语言文化互译,译者的翻译使双方无法实现互相理解与共鸣时,可将两种语言生态环境中的同类词语进行类比,并加以解释,即可实现文化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阿里巴巴企业旗下有闲鱼App,由于日本没有闲鱼App,所以大部分日本人无法理解这个App的内容和作用,此时译者可以在日本的语言文化生态中寻找同类词语进行类比解释。「メルカリ」App是日本的闲置品交易平台,其作用相当于中国的闲鱼App,故这句话可译为 「アリババ企業は闲鱼というアプリを所有しています。闲鱼アプリは日本のメルカリのようなフリマサービスです」。使用同类词语的类比解释,不仅可以较好地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交际维层面,也能更好地实现交际意图。

3.3 交际维度上的应对策略——译前准备与翻译方法

上文所述,交际维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背景知识方面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不足,针对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不足,可参考前文商务日语口译问题在文化维度上的应对策略进行提升[7]。

针对背景知识方面,其一,译者在做译前准备时,须充分了解翻译任务的详细情况及背景知识,如果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整个行业流程的话,可在翻译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总结补充,使听话人更好地理解发话人的想法和意图,更好地实现交际维的效果。

其二,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运用压缩减译、扩展加译等翻译方法。

(1)压缩减译。

所谓压缩减译就是对于多次重复和不必要的部分进行舍弃和压缩,将对方的意图以简洁明了的形式翻译出来。例如,“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双方的合作有着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雅优美,字里行间饱含深韵,令人赏心悦目。但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经久不衰、源远流长两组词语其实含义相近,如果逐字逐句直译,不仅加大了翻译的难度,而且日本人也很难理解,无法实现共鸣,反而画蛇添足。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压缩减译,既降低了翻译的难度,又提升了翻译的效果,能够更高质量地实现交际意图。因此,这句话减译为「中日両国は一衣帯水の関係で、長い提携の歴史があります。」即可。但在进行压缩减译时需注意避免漏译情况的发生。

(2)扩展加译。

扩展加译,即对晦涩难懂的部分进行适当补充说明,更好地实现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例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一词,如果直译的话,日本人理解上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在翻译时可以对“一带一路”进行扩展加译,更加便于理解,可译为「協力可能の国への発展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いわゆる「一帯一路」を積極的に参与します」。4结语

在进行商务日语口译时,译者可以以“三维”转换为翻译方法,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合理进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转化,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本文例证有限,分析不足,尚有改进之处。希望今后就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商务日语口译相关内容能进行深入探究,用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产出更好的成果。

猜你喜欢
敬语口译适应性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天然气管道掺混输送氢气适应性研究进展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