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焱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86)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离不开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形象的树立。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输出的重要性,积极进行文化产业建设,希望利用产业化运作方式来完成文化输出。产业化建设进程当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类型不断丰富,面向国际社会的交流服务也趋向于规模化。同时以欧美地区为代表的目标市场在文化思潮方面也更加倾向于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双方在文化供需方面达成了高度一致。
就目前国际环境来看,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文化美学和思想意蕴,有着十分显著的文化价值,同时与西方主导的价值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除了来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之外,传统文化当中所形成的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等,都与西方价值观念有着极为鲜明的差异。近一百年来,西方文化主导的国际文化格局逐渐显现出颓势,文化发展开始追求多样化和差异性,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刚好与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相适应,其中文化价值和文化理想等文化核心,与文化市场的需求关联性极为紧密,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竞争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国际社会文化交流提供了崭新的文化面貌。
文化软实力是对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其在文化竞争当中所具有的竞争力的一种评述,与政治、经济等硬实力不同,文化主要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作用,以文化资源、价值输出为主要形式,影响过程潜在、平缓但影响力十分强大。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有研究学者曾对国家间文化和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和聚合效应进行评述,并将其定义为“软实力”,至此文化软实力概念正式形成。
不过在国际竞争当中,文化软实力所产生的影响往往并不是正向的,有时候,文化软实力影响过于强劲还会导致国际文化环境的激烈反应,甚至会产生文化“威胁论”等国际论调[1]。国际间文化交流所表现出的实力差异,会导致产生方向性的文化流向,即某一个文化领域向另一个文化领域进行文化流注。而接受文化的国家或地区,其本民族文化背景和文化共识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最终导致出现文化矛盾。国际文化交流的文化矛盾会最终以“文化威胁论”和文化排外甚至是文化沙文主义、民粹主义的形式,带来激烈的国际反应。这种反应对于良性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来说十分不利,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所必须规避的,需要引起相应的重视。
对外汉语教育在我国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发挥着面向外国留学生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职责。对外汉语除了注重语言教学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进行文化教育。其中语言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语言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对外汉语教育高等院校或者开设有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均开设了文化体验课,以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到教学系统当中,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感知、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从整体教育环境来看,对外汉语所面对的留学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文化体验课能够以兴趣培养和文化感知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文化教育,发挥文化影响作用[2]。同时文化体验课还能够增强外国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环境的理解,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更好的文化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所处的中国文化环境当中。
而从宏观的国际交流视角来看,对外汉语院校推出的文化体验课与外国留学生文化需求之间达成了供需关系,文化体验课在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方面更加直接,针对性也更强,已然成为当前汉语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就目前国内对外汉语国际交流的基本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对外汉语文化体验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能够为留学生提供较多体验式的文化场景,对于外国留学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来说帮助重大。较为典型的文化内容如戏曲、书画、手工工艺、传统节日等,均是生活类文化,这类文化对于留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实用性,颇受留学生群体欢迎。
但是在实际的文化教育运行当中,以文化交流的影响力为标准,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交流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留学生群体情况较为复杂,部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一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很难对其中文化内容形成正确理解。一些文化内容有着较为深远的文化根基,是长久发展而形成的文化习惯。但文化习惯与留学生自身的文化习惯彼此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价值观冲突,导致留学生无法站在文化理性角度产生文化认同。
其二,文化体验课重在文化体验,对于文化内容的挖掘深度不足,大部分文化停留在表象,缺少对于文化精神的内容传递。留学生很难产生文化情感,在文化交流中只重其形不重其神,对于文化的理解十分不足。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体验课,主要是以体验式教学和部分文化实践为内容,诸如传统节日教学中,体验课教学只从文化特征出发,对文化习俗的表现、生活习惯等进行讲解,但是其与文化精神、文化品格和文化思想有着怎样的关联,却未能在课程当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文化交流来说,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输出,无法利用文化价值观作为导向产生影响,文化体验课在文化交流当中所起到的文化传播作用十分有限[3]。
孔子学院是近年来国家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平台,通过在欧美等国家进行学院教育机制的搭建,来推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源互换。孔子学院是文化“走出去”战略当中十分典型同时影响力十分巨大的传统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搭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尝试了解中国文化,参与到文化学习过程中,感受并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体验。
孔子学院是面向国外文化环境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在参与国际间文化交流中较为成功的文化形式。截至目前,全世界有超过70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采用的中外大学合作办学模式,也使得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当中拥有了更高的起点。孔子学院在创办建设中,中国高校与外方高校彼此合作,实现了共同促进和共同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外高等教育当中的影响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多所高校开设了汉学专业,也出现了许多如中国研究所、中国学会等文化研究机构。
孔子学院所代表的是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当中的文化态度,体现了注重行为体之间彼此的文化互动,强调文化多元价值和领域拓宽。在当下,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与外国汉语文化交流当中最为重要的交流平台之一。
首先是孔子学院自身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当中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是在进入到海外市场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水土不服”现象。孔子学院所搭建的文化交流平台当中,真正能够完成文化辐射和文化教育影响的文化内容形式十分单一,大部分文化活动枯燥乏味,与真实的传统文化场景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导致外国民众很难产生持续深远的文化探究和文学学习动力[4]。与此同时,在文化交流的宏观国际环境中,孔子学院开始逐渐以盈利化的市场价值进行构建,部分企业在国际宣传中将孔子学院作为品牌标榜,导致孔子学院在国际上的口碑形象呈现出了十分鲜明的两极分化现象,最终制约了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传播当中的影响力和文化宣传效果[5]。
其次是国际文化交流汇总“文化威胁论”所带来的文化反映。以美国文化环境为例,孔子学院在美国文化环境当中影响力逐渐扩大,已经引起了美国文化领域的警惕[6]。其中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在近年来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子学院的报道当中,均是以负面分析为主要内容,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孔子学院有着典型的政治特征,干扰了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7]。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交流过于频繁和密切导致了部分文化保护主义、文化民粹主义的抬头和觉醒。孔子学院在美国文化环境当中过快的发展速度,引发了美国文化社会的排斥情绪。孔子学院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平台,其中涉及大量的文化思想、风俗和价值观念。对于美国文化环境来说,孔子学院仿佛承担了价值观引导输出的政治任务,会对美国青少年产生默认中国价值观和认同中国价值观的影响,进而产生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敌意[8]。这种敌意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反扑,同时从文化交流传播意义上来看,对传统文化的正向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内生性联系,大量的文化现象事实上在文化精神层面有着内在紧密联系,对外汉语教育的文化体验课想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引领,就不能停留在表层文化知识的感性体验教育层面,而是应当从文化融合出发,建立文化一体性教育框架,来实现文化教育的全面创新,使文化内容能够呈现出以哲学思想—文化现象—生活习惯为体系的文化价值系统[9]。
针对留学生群体所开展的文化交流,需要尝试降低文化门槛,从一体文化回溯角度推进教育系统全面创新。以文化生活习惯为前提开展文化交流,帮助留学生群体从文化感知层面找寻到文化内生逻辑,从感知认同层面,实现对于文化整体性的观念认同[10]。
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当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文化交流中,孔子学院的建设应当着重思考如何与民众、学者、政商界和媒体进行交流,通过和善交流来表达中国的文化善意,消除外国环境对于中国所产生的文化霸权的理解[11],以国际文化的良性交流为最终诉求,建立起正面的文化形象。对于文化发展来说,增强双向的文化理解包容能力,推进跨文化交际体系的形成,将成为未来孔子学院参与国际交流,发挥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当中重要作用的前提[12]。
该文认为,一方面,孔子学院应当重视文化创新,拓宽文化教育的内容,以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彼此结合的方式,来带动话语权升级,获得更多的外国民众的认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间洗礼当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传统文化内容创新,融入更多流行的时尚的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创新环境,吸引更多外国青年群体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应当尝试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尽可能地与目标国家当地高校运营机制进行融合。例如,美国孔子学院在运作模式方面可以面向斯坦福大学进行调整,通过基金管理的形式来进行孔子学院的投资建设,降低孔子学院的运营投入成本,减少美国或其他国家公众对于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定位的疑虑,获取更多的社会文化包容,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在国际舞台、国际文化交流当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