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力地方师范高校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与突破

2022-12-28 05:28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范助力教育

疏 雯

近年来,从援建基础设施到高校组团支教送教,再到“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教育走向精准施策[1],让乡村教育振兴实现飞速发展。而地方师范高校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有力推动者,更是需要借助新媒体手段在“后扶贫时代”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地方师范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扶持政策,发挥新媒体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配合帮扶所在地政府大力推进新媒体送教助学工作,不断拓展新媒体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新媒体助力地方师范高校乡村教育振兴的形式和优势

(一)新媒体助力地方师范高校乡村教育振兴的形式

新媒体的产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目前很多新闻平台会因为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以及范围广等多个因素将其融入到整个信息传播体系中,同时新媒体不会局限于报纸、杂志等传统信息传播载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数字化信息传播,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缩短国家之间的交流距离,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简便,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存在可以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隐私不会泄露。目前大家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以及QQ等新媒体软件进行现代化交流,参与到各种新闻信息的互动当中去,及时了解时代热点以及国家政策变化。因此,政府如果能够利用新媒体进行乡村教育振兴宣传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工作质量,让每一个居民意识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性[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突破空间的限制,边远、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将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而陪伴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教师发展共同体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使得教师团队能通力合作,共同发展。

(二)新媒体助力地方师范高校乡村教育振兴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更具有开放性。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在出版之前必须对信息进行检查监督,严格审核之后才可以对社会公布,而新媒体则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身边的电子设备在互联网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可以进行匿名聊天,还不需要信息的审核工作。这就是新媒体的开放性特点,虽然会导致互联网交流中充斥着一些垃圾信息,但是同时可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比如说当某个地区突然发布新政策,那么当地政府部门就可以利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及时将信息发布出去,让广大民众以及相关部门对于新政策情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舆论影响,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新媒体助力地方师范高校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

(一)文化困境

在乡村教育振兴实行过程中因为各个地区之间的语言文化、民族背景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很难进行有效的文化沟通,也就很容易会出现“文化折扣”[3]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在新媒体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因为文化差异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错误,就需要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坚持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工作理念,不断减少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新媒体乡村教育振兴水平,培养出更多高能力的新媒体乡村教育振兴优秀人才。

(二)技术困境

技术困境主要体现在新媒体技术设备的搭建方面。地方师范高校聚合教育行政机构、高校和基地学校的教育资源,搭建好“乡村教育振兴信息化平台”[4]。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县教育局提供政策支持,地方师范院校负责顶层设计,基地进行专业引领,城市名师团队构建区域辐射队伍为课堂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通过双线多级动力支持系统的打造,形成贯通联动、立体交叉的互联网络,确保乡村教育振兴的落实。

(三)理念困境

第一,乡村教育振兴应是“整体提升”而不是“主体精准”。从影响教育的要素出发,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互动,教师既要擅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不仅要学会吸收知识,更要懂得学习。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是教师主体主导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影响要素。因此,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关注不应只聚焦于教育要素中某一个主体的“精准”,更应关注整个教育过程中各教育要素的“整体提升”。[5]第二,乡村教育振兴不仅需学科引领,还需团学共助。在国家引导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大部分落后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与教育资源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许多教育扶贫案例已聚焦教师的自我提升,深耕课堂教学。

三、新媒体助力地方师范高校乡村教育振兴的新举措

(一)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乡村教育振兴既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播能力,也需要较高的传播水平的人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人文合作提供新平台,为人文传播提供多个渠道并且开辟新的渠道,因此,我国与国外学术交流不断增加,不论是人才引进还是学术研究。“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委员会和“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也在建设中,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组织联盟,为国际传媒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各实施主体的责任与任务

高校组织的远程教师培训要建立定期回访考核制度。针对部分问题学校进行再培训或指派专家队伍扎根辅导,使得基地学校能够拥有更充足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快与非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接轨。[6]同时引导受训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够进行自我反思,结合自身和学校情况,将知识联系实际,运用到教学当中,定期组织反馈报告会议,通过辐射带动整个学校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和扶贫基金拨付,完善老少边远地区学校网络硬件设施,并带动社会组织与企业,针对优秀困难大学生开展各项帮扶捐助活动,成立多种学业奖学金基金会,帮助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减轻其家庭负担。

(三)注重工作中各实施主体的个性需求与民族文化

政府和地方师范高校在乡村教育振兴工作进程中不能忽视民族文化力量,要把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再把这股力量融入到社会中去,引领更多的人改变教育扶贫观念,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不仅要把握整体的培训基调和目标,还要考虑到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发展需求的参与者开展小范围定制培训,探索名师、名校长培训的“双导师制”,使其有的放矢、全面发展。在组织开展过程中要考虑地域特征,比如少数民族集聚区,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根据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基地教师、校长开展培训工作。

猜你喜欢
师范助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助力成功七件事
题解教育『三问』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