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2022-12-28 04:44
文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山西省山西文化遗产

邓 娟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化资产,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历史积淀深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门类齐全[1]。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其中特别提到要“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促进山西文化交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山西文化真正“走出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其外宣翻译工作,让世界更精准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对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带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中,山西形成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山西特有的姓氏文化、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五台山佛教文化,手工技艺文化,如中阳剪纸、平遥推光漆器制作技艺、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传统戏曲,如晋剧、朔州大秧歌,武术表演,如太谷形意拳等。然而,由于地理条件偏远,某些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化产业没有起步,部分非遗文化传承出现断崖[3]。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力度,让世界关注、了解山西非遗文化并来山西体验非遗文化。这将使非遗传承者看到,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民族非遗文化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传承积极性,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技艺的学习和非遗文化的保护中,形成良好的非遗传承、保护的社会风气,从而实现山西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文化交流,带动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各地文化输出与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非遗文化大省,做好非遗外宣翻译工作,激发国际游客对于山西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提高山西的国际知名度,不仅有利于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跨文化交流,而且将激起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山西旅游的强烈意愿,切实体验、感受山西独特的非遗文化,从而推动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战略。

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

“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出台了一系列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开展非遗文化宣传交流活动,如2022年4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近年来省文化厅和旅游厅每年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然而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外宣译介工作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电话访谈的形式,笔者发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和对外传播存在一些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不足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键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主题检索,截止到目前为止,可查询到相关论文158篇,然而这些文章主要是以山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保护为研究内容。另输入“外宣翻译”“翻译”等关键词,查询到的相关文献仅一篇。可见学界对山西非遗文化已有充分的研究,而对其外宣译介方面的研究严重匮乏。

(二)非遗外文宣传资料匮乏,对外传播力度不够

笔者通过查阅书籍、网站、音视频资料发现,在山西非物质文化宣传的相关资料中,包含外文翻译的资料极少。如2006年,山西出版集团曾推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画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宣传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料。然而遗憾的是,画册中只有中文介绍,没有对应的外语翻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渠道。然而,通过搜索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山西省非遗保护中心官方微博中包含了各种非遗技艺的介绍视频,但语言均为中文。在地方政府官方网站进行查询,发现只有山西旅游政务网上包含非遗的英文介绍,而且只是简单的项目名称罗列,缺乏详细的文字以及视频介绍。这说明山西非遗外宣力度不够,受众群体还是主要针对国内人群,这些情况使得外国人想要了解山西非遗文化却因为语言障碍,缺乏有效渠道,阻碍了山西非遗文化的国际推广。

(三)现有英文翻译资料存在问题

笔者仔细研究为数不多的英文翻译资料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非遗项目名称的英语翻译没有统一规范,导致项目名称英译不一致,同一个项目出现多种翻译版本,如笔者发现仅“上党八音会”就有Shangdnag Eight Tone Music,Shanxi Shangdnag Bayin Hui, Shangdang Eight-part Ensemble in South Shanxi province 等不同译法,这会给国外读者带来诸多困惑,不利于山西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2)存在错译、漏译、过度直译等现象,没有充分译出原文的隐含信息,如将二人台译为Er Ren Tai,将傅山传说、赵氏孤儿传说译为The Story of Fushan,The Orphan of Chao等等,虽然直译、音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可以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上传播中国文化,但无法传达名称背后隐含的重要信息如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项目特点,二人台如果采取直接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如Er Ren Tai (traditional song and dance duet originated in Shanxi)则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表现出了项目本身的性质、特点;(3)独特性和地域性是非遗文化遗产的两大特点,非遗文化对于熟悉本族文化的受众群体不需要过多解释,然而对于国外受众来说是无疑是一种异质文化,有些译者在翻译时没有从受众群体的角度出发,忽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接受程度,在翻译时不能灵活运用增译、减译、释译、转译等翻译技巧,造成了译文与原文信息不对等、存在歧义,最终使得英文译本晦涩难懂、可读性差,影响外宣效果。

四、改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的策略

(一)发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积极策划组织非遗宣传活动,大大促进了非遗的宣传普及力度。表明了政府在发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方面,地方政府也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统筹规划,如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意识;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联合高校、召集专家组织非遗文化外宣翻译大赛,通过比赛,加深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认同,激起相关从业者对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的热情并提升非遗翻译质量;鼓励文化、外语类专家学者合作,共同组建非遗外宣研究项目团队,开展各类非遗文化翻译研究活动;对非遗项目进行分类、编辑、整理,在充分考虑翻译原则以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现有译文进行统一规范,对尚未翻译的项目进行翻译,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介绍形成统一规范,最终形成全面、统一、优质的中英文对照版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提供参照标准。

(二)重视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根据山西省“十四五”规划转型发展的定位,为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需要培养更多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外语类翻译人才。目前来看,虽然从事口译和笔译翻译工作的人员不少,但既具备专业翻译能力,又对山西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具有深刻理解认同的专门人才极为匮乏,没有形成稳定的专业队伍[4]。可以说山西省非遗文化的翻译资料匮乏、翻译实践不足与高素质的专业翻译人才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因此,政府与山西各大高校应该加大对专业翻译硕士(MTI)的培养。目前山西省有三所高校: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具有MTI 招生资格。MTI 与学术性翻译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MTI 更注重注培养译者的实践能力,更强调在实战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语言能力、翻译技能、跨学科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因此,高校(MTI)课程中可开设与本地非遗文化相关的翻译课程,或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非遗项目翻译融入到教学中,实现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改革,以期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地方文化外宣、经济发展的专业翻译人才。

(三)完善非遗数字化信息平台,拓宽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业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非遗文化的外宣中,网络的作用尤为重要。然而通过检索发现,在较为权威的文化类网站——中国文化网(英文版)及国外游客最可能登陆的旅游类网站——中国旅游网上,涉及介绍山西非遗文化的资料并不多见,且只有项目名称、简单图片介绍。目前,山西省已建立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但网站各个栏目语言均为中文。因此,非遗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完善工作要从主流信息平台入手,如加快文化类、旅游类英文网站建设并设置非遗文化专栏,系统介绍我国各地非遗文化。山西地方官方网站组织拍摄“山西非遗文化”主题英文宣传片,完成网站双语建设,补充各种视频中的英文字幕。近年来,新媒体、自媒体规模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播信息、接受信息的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播除了借助主流媒体介绍,还应思考如何利用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途径。利用新媒体进行非遗推广在国内已有尝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020 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了“直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扶贫”为主题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采用了线下实体体验和线上直播带货相结合的方式,展示、销售广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这样做既加深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又促进了非物质遗产的产业化进程[5]。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起源、发展于乡村地区,部分分布于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山西非遗对外传播也可借鉴这种方式,与 YouTube、抖音、快手国际版(Tiktok、kawi)等网站合作,制作以海外受众为目标的山西非遗文化介绍英文小视频,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推出各类非遗手工产品,这样做除促进文化输出外,还可以带动非遗产品销售,并激发境外人士深入体验非遗技艺、品鉴非遗美食、观赏非遗演艺,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新型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实现山西向文化旅游强省的转变,使山西文旅产业走向世界。

五、结语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宣翻译是文化输出的关键环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实现长足传承与发展,真正走向世界,需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统筹各方通力合作,以培养翻译人才为基础,重视和解决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不足的问题。同时着力完善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双语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思路,利用好新媒体不断拓宽非遗对外传播渠道,打造非遗旅游生态旅游路线,将非遗文化与当地其他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自然、人文旅游产业带,将山西非遗文化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猜你喜欢
山西省山西文化遗产
我在山西等你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叹五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