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在挑战与机遇的博弈中破局

2022-12-28 04:40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世阳康凯
区域治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碳能源绿色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世阳,康凯

一、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双碳”目标中的“碳”是指多种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碳中和是指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体系优化,以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在一定时间内总体调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产销平衡。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与经济发展脱钩,形成碳排放量由上涨转向下降的拐点,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和关键。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时间和峰值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其机理主要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发电与终端能源消费,推动能源清洁化与高效化发展。

(一)气候变化催生“双碳”提速

目前,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危机。无节制的焚烧石油、煤炭等化石原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等,已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范围内开展气候行动的趋势,我国从1979年开始逐渐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在过去40年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其中煤炭消费占比最高,煤电又在电源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大量以煤炭为主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持续走高,对环境的影响显而易见,气候变暖现象愈发明显。根据《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10.25℃,比常年(1981年至2010年)平均偏高0.7℃,为1951年以来第8个最暖年。气候变化问题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极大地刺激了“双碳”目标提速,倒逼能源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类经济活动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

科学研究认为,必须要控制因为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以减缓气候变暖趋势,避免人类面临较大危险。有充分的资料显示,人类经济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挪威国际气候研究中心(CICERO)估算,1850年至2017年167年间,人类的化石能源消费大约已经排放了21000亿吨二氧化碳。自工业革命爆发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从1750年的935.05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340.75亿吨,其中绝大多数排放量是在20世纪以来的120年中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碳排放与全球经济发展基本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碳排放和人均排放均大幅增长。经济总量与碳排放同步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加大了对电力、石油等能源的需求,而电力生产、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都会产生大量碳排放。

(三)“双碳”目标下的全球行动

经济在发展,而人类的生存环境却在不断恶化,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992年5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后,由150多个国家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地球峰会上签署,明确缔约国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暖。1997年,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明确了主要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发达国家领跑“降温”成为国际共识。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巴黎协定》获得通过,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统一安排,核心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自此,许多国家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截至2021年8月10日,共有192个缔约方递交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共同为控制碳排放而努力。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二、“双碳”目标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21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当今世界新冠疫情多变、潜在的全球金融危机风险增加的背景下,要在短时期内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用单位GDP的排放量下降带动达峰之后的下降,难度显而易见。但从辩证的角度看,实现“双碳”目标也必将推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行业模式变革,在这场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博弈中,中国可以找到新的定位、新的机遇,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面临的挑战

(1)时间短,用30年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2020年,中国GDP达到101.60万亿元,占全球GDP比重的17.38%,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为10839美元,排在世界第59名。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94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93%,全球排名第一。从历史累计数据看,西方国家的排放主要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开始,一些国家是在自然达峰之后承诺的碳中和,如欧盟2006年达到能源消耗高峰,同年达到了碳排放高峰,到2019年整体排放比2006年下降22.4%。当前中国还处于高碳能源发展阶段,2019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69.7%和47.2%,人均碳排放量为7.1吨/人,远低于美国的16.1吨/人和俄罗斯的11.5吨/人,而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以不到8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此后30年实现碳中和,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2)体量大,能源转型面临多重挑战。中国是全球煤炭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大国,以“多煤、少油、缺气”为主要特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庞大且增幅快。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占比排名为煤炭(56.8%),石油(18.9%),水电风电等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15.9%),天然气(8.4%),化石燃料占比达到84.1%。碳排放体量大、能源结构不合理也意味着能源转型不可能依靠石油和天然气,需要跨越式进入新能源阶段。近年来,我国风能、氢能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但总体看,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煤炭仍处于主体性地位,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短时期内,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3)压力大,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力度空前。我国工业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特点造成了对能源的高需求,对碳减排造成阻碍。发达国家在达到碳达峰状态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在30%以下,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20年,我国工业GDP占比为37.82%,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对高能耗、高排放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减”,势必对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地区的产业结构造成直接冲击,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高耗能产业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作为制造业大国,有效化解“强制造”与“弱管理”“弱研发”之间的矛盾也势在必行。

(4)创新难,区域发展不平衡风险增加。当前,碳汇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减排技术的贡献有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要实现传统化石能源的碳减排以及风电、光伏、储能、智慧能源管理的突破,有可能导致整体能源使用成本上升,进而推高商品价格。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能源、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很可能导致部分区域的主导产业发生变化,加剧地区、行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因此导致新的不良资产、搁浅资产产生,进而成为影响区域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面临的机遇

(1)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机遇。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自2020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前,通过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复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在这个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博弈中,中国将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指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动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系统性革命,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巩固科技领域国际领先者的地位,打破“碳壁垒”,早日实现零碳转型的“中国制造”,进一步提升贸易出口竞争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为能源转型提速带来机遇。“双碳”目标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在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快速规模化增长,光伏发电的成本持续下降,2010年至2019年间,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额达到8180亿美元,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国,领跑全球。碳中和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增长提速,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的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带来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活空间。

(3)为产业提质增量带来机遇。“双碳”目标将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业特别是初级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一方面,较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将倒逼钢铁石化、建筑材料、有色金属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缩减产能,资产重组、整合提速。另一方面,将推动绿色发展,催生大量新生产业。风电以及光电为主的电力脱碳行业、石墨电极、氢能燃料电池等新的终端电化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会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新兴绿色产业兴起,在推动减排、低碳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与技术革命带来新的突破。

(4)为优化投资结构带来机遇。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落实“双碳”目标,新能源产业以及相关绿色技术研发、制造业等领域是“主力军”,绿色经济融资需求巨大,同样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商机和业务增长点,引导资本转向绿色、环保领域,包括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再生资源利用以及新能源储能和数字化等新兴产业将赢得更多新的投资机会。碳资产开拓、碳交易等新兴的综合服务商业模式也将为金融机构业务拓展提供新的动力,释放新的发展空间。

三、“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实现“双碳”目标难度很大,但并非无章可循。中科院《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实现碳中和需要能源供应端、消费端、人为固碳端“三端发力”,按图索骥,推进“双碳”行动,应放在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大局和全局中综合考量,依照源头治理、产业调整、技术创新、新兴培育、绿色生活路径,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

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第二产业占比37.8%,第三产业占比54.5%。第二产业的万元产值能耗是第一、第三产业的4倍以上,是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应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一要以节能减碳为导向,加快能源、钢铁、有色金属、交通等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集中资源、攥指成拳。二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加快低碳材料、绿色能源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统一强大的市场。三要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业节能降碳水平。四要着重加大生态农业等产业扶持力度,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扩大低碳绿色产品供给。

(二)推行能源转型,促进能源供应、消费多元化

应在确保能源供给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弱化传统的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发展非化石能源体系,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能源结构升级路线。一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着眼“源头治理”,加强能源科学的基础研究和能源技术的源头创新,加快低碳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二是循序渐进、稳步实施清洁用能替代。围绕“先减散煤、气电替代”的思路,稳步降低煤炭消费量,逐步摆脱对煤炭的依赖,进一步提升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重点突破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逐步降低石油消费增速,加快布局发展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动新能源发电实现规模化“倍速”发展。三是加快新能源应用,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绿色经济技术中的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新能源支柱产业,提升重点行业用能效率,开源节流、齐头并进,为能源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三)发展绿色金融,激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巨量投资,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和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撬动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方面,要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其探索开展多形式的绿色投资。一是进一步厘清绿色金融的分类标准,完善细化绿色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和统一绿色债券的认证标准,推动国际绿色分类标准趋同,形成绿色金融的全球共识。二是完善环境气候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搭建金融机构采集评估企业和项目碳排放、碳足迹信息平台,规避绿色投融资信息不对称、运营风险高等问题。三是未雨绸缪,做好资产风险评估。金融机构要在控制投资高碳资产的同时,将气候因素纳入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以降低资产搁置的风险。

碳市场是持碳减排的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中国当前碳排放交易市场尚处于构建初期,需从多方面建设推进。一是进一步促进碳排放交易作为市场手段,一方面,以碳约束激发企业履约动力,倒逼行业挖掘减排空间,促进低碳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发减排项目、技术,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取额外收益,推动转型升级。二是要有序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面。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单位、参与行业以及参与目的相对单一,参与主体均为电力企业,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履行企业碳排放管理责任。要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参与行业,实现交易主体覆盖除电力之外的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排放单位,并逐步向一般消费企业、单位延伸,适时开展碳排放权跨境交易。三要逐步增加交易品种,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索开展碳汇交易、碳配额质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融资、碳基金、碳信托、国际碳保理融资等产品或服务,逐步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远期、碳期货等金融产品交易,探索引入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与金融机构入市进行交易,助力提升市场流动性,并最终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帮助企业降低履约成本。

(四)倡导绿色生活,减少经济终端碳排放

当前,中国消费规模正在持续快速扩张,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绿色消费也渗透在居民衣、食、用、住、行的各个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努力,要加强实现碳中和重大意义宣传,让公众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争做降碳行动的倡导者、践行者。要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从身边小事做事,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减少垃圾,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绿色出行,减少开车次数,鼓励步行、骑车、乘坐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选用新能源汽车,从源头减少交通行业污染物排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推广信息化应用,绿色办公,双面用纸,对办公场所进行节能化改造,随手关灯、关机,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

猜你喜欢
双碳能源绿色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启示及建议——以正大蛋鸡养殖为例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