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四院 任志荣,楚靖岩,李元志
水是自然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来源,更为人们在地球上的生存提供保障。针对全部的生命体来说,水是至关重要的资源,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文明的象征,水资源的枯竭也代表着文明的结束。因此,强化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是促进人类文明的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水土流失的情况是社会无序发展的体现,将造成肥沃土壤的流失,导致土壤自身的蓄水能力也持续下降。因此,强化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一方面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是保证人类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目前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展开充分论述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
生态修复,就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较强的恢复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效果。一般情况来说,想要让平衡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尽快的恢复,应采取科学适合的人工辅助措施,这样能够提升生态系统的恢复效率。随着生态修复理念的提出和落实都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基础上,主要是利用大自然本身具有强大的循环、再生的能力,在其中融入人为手段,促使自然环境中的有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生态系统的尽快恢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生态环境受到一些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和一些人为开垦、破坏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结合2019年我国水土保持公报数据,全国共计水土流失面积达271.08万平方公里,这种情况也是长期发展之后累积的结果,随着人们对科技的更多关注,人们意识到生态平衡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若不及时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针对我国水土流失的真实情况而言,重点体现在这三点:其一,水土流失所占土地面积较大,全国的水土比例逐渐增加,若不能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水土流失的面积将会持续扩大;其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特别是针对一些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三,流失的泥沙数量不可估计。其实,对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会直接影响人类在社会中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以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来说,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力度,已经成为生态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在生态建设中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修复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不同的生态原理,将其中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并利用,这样才能确保在生态修复中充分发挥科学的治理效果[1]。在生态修复实践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进一步纠正人们对自然错误的认知观点,实现生态建设的发展。因此,不能忽视生态修复对水土保持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将生态建设中的方式贯彻并进行有效落实才能缓解我国水土流失的整体情况。
促进人们生态保护观念、意识的形成,这一重要观点也赋予了生态修复的深远意义。水土流失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人们作为开展水土保持的工作者,也凸显出人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主要地位,所以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对生态修复知识的深入理解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间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发展,进而实现生态建设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对于生态修复的过程来说,人们渐渐接受生态修复这一新思想,将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法进行全面的探究和运用,并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秉持积极的态度。正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发生改变,才促使人们可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热情参与到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中,为进一步改善国家水土流失情况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生态修复在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出最显著的优化作用就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取得直接的效果,可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手段,能够在原本的区域中实现植被数量的提升。植被缺乏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升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经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陕西和内蒙等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在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手段,已经在植被覆盖率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成效可以更好地增强生态环境本身的调控能力,并在自身的组织作用中得到提升,也从根本上抑制了水土流失的情况。
采用生态修复也能实现保土减沙的效果。经过对近几十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可以从一些关于水土流失治理地区的数据中进行比对,在开展生态修复的地区可以明显看到水土流失的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在保证保土减沙效果的同时,土壤受到侵蚀的数值也在大幅度降低,在一些实施过生态修复地区中所对应的作物产量也得到增多。
随着生态修复,也让一些地区的气候得到相应的改善。原本处于水土严重流失的地区,其生态环境恶劣,在生态修复的不断完善中绿色植被数量也变得更多,绿色植被对环境气候的改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四川巴中地区封山时间最长可达十几年,不允许在森林中进行砍伐,在根本上保护绿色植被的生长,才能形成良好的当地气候风貌,森林保持山青水秀,营造草木丰盛优美的生态环境。当然在植被能够覆盖的地区,可以直接对太阳的辐射有拦截效果,对地表温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植被本身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湿润空气,改善地区中空气的湿度,是影响区域气候的主要原因[2]。相反没有植被的水土流失地区,阳光的直射会造成地表温度的直接升高,导致该地区水资源的直接蒸发,直接影响该区域的气候环境。
在实施生态修复手段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一些地区自身的保水、蓄水能力,可以有效地抵抗洪水灾旱。在植被与土壤的共同作用下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保水功能,在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情况后,直接对土壤和植被造成损害,也就降低对水源的涵养效果,更不能实现抵御干旱与洪水所带来的灾害。生态修复能够使植被和土壤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就直接提升了土壤的含水能力。另外,生态系统的保水、蓄水功能主要有利于旱季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而对于雨季,生态系统能够对雨水有短暂的截流作用,避免水资源由于过度失造成水土流失灾害现象;对于旱季,可以实现水资源的科学供给。
生态修复不仅在生态建设中直接体现效果,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必然会出现植被缺少的情况,导致当地的人们生活不理想。在利用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该区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得到改善,逐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并且对于一些森林防护进行加强,以此来实现地方收益的增加,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调查发现,坡耕地已经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开展生态修复之后,可以看到植被的覆盖率明显提升,整体的覆盖率已经提升三至五成。在植被覆盖率提升的同时,不仅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能对环境起到美化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土的流失,实现保持水土的真正意义。还能直接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升,可以缓解生态系统压力,不断强化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在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情况,保证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在综合治理手段方面对生态修复给予更多的关注,首先需要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农、牧民摆脱贫穷,有针对性地对水土流失地区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刚好可以缓解这一问题。针对水土流失的情况实施综合治理手段,不仅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高效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农牧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
在对一些资料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并没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更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有效的时间内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教育,重要目的就是提升人们对生态修复的深入了解,并将这种技术能够进行深入掌握,渐渐在生活中接受有关生态修复的新观念。并促使更多地人们可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责任,这样才能体现生态修复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意义。相信在不断的宣传下,能够吸引更多人的重视,并将人们的热情投入到生态修复工作中,保证这项工作可以在更多人的支持下进行有序地开展,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有利支持[3]。
对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而言,主要是通过大自然本身的协调能力得以实现,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一些基础条件考虑在内,需要结合地区的情况采取适合的生态修复手段,不能一味地采取统一管理手段。这样做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不同,在不同地区所获取的生态修复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站在客观角度来说,生态修复中仅依靠自然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依靠自然的修复能力并不能将植被的原来面貌进行恢复,因此,需要融入合适的人工干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用来强化生态修复的整体效果。在生态修复的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一方面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完善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修复之间的适应关系。
畜牧养殖对地区的水土流失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放羊,会直接导致该区域中的绿色植被逐渐减少,促使植被整体结构遭到破坏。所以,适度放牧能够实现水土保持的更好效果,在适度放牧这一措施中,主要是避免畜牧养殖过度破坏绿色植被,保证绿色植被的健康生长,才能在地表上形成乔灌草混杂生长的情况,让植被在生长中保持多样性,进而构建稳固的生态系统,从而直接强化水土自身的涵养效果,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的大幅流失。适度放牧、围栏封育等方法措施,也是退耕还林理念的延续[4]。针对一些新疆和内蒙并经常放牧的地区,这种措施就起到很大的作用。落实适度放牧这一措施,主要针对的地区侧重于天然林区、自然保护区和退耕还林工程区等,在开展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提前的全面筹划,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并对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详细的分析,才能进一步确定准确的放牧强度。同时,也要针对整个畜牧养殖结构实行进一步的科学调整,在根本上减少放牧行为,才能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控制水土保持。
需要针对农牧业产业进一步的规划与调整,在水土保持中赋予重要的意义。重点是对可能危害到生态环境的行业进行改进,这也意味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次全新改革。科学地将生态系统与产业结构进行融合,对能源结构与生态移民进行整合,实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一效果,不仅在牧民的收益中得到体现,也在绿色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中得到体现,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在发展中需要注意对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开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从农业、牧业的基础发展中提升技术水平,对农田和草地采取高效的人工设计,构建可以预防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坚持发展绿色农作物的绿色理念,实现集约化生产。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完善监督体系十分重要,不仅是为了强化在水土生态建设中所设定的目标,更发挥监督体系在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首先,要全面设定有关落实水土保持的详细规定,并结合“以防为主”的思想观念,对其中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弥补,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全新的管理理念,发挥监督体系在生态建设中不可代替的作用。其次,要对一些工业、商业建筑等设为需要重点监督的发展对象,对于这些行业有严格的执法力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破坏生态的行为。一经发现,需要采用严厉的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惩罚,这样才能减少类似事件发生。更不能纵容“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不良现象,对生态环境中的水土保持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生存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更需要对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落实水土保持相关的工作开展中,要意识到生态修复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好处,才能有针对性地将工作落实到建设良性社会发展中。同时,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对修复技术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要结合实际区域土壤的变化情况,设定有益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生态修复的真正作用,实现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因地制宜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