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然
在广东省肇庆市老干部(职工)大学有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叫“实训课”,我们朗诵班的这种教学自然就叫“朗诵实训课”。我们班的陈老师每教完一次新内容,都会安排一次实训课,让学员们在实训中把学到的朗诵知识和技巧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塑造能力。
我们班上实训课就像开座谈会一样,首先把全班的课桌围成一个圆圈,大家围坐在一起。表演朗诵的学员站在圆圈中间,对面架好一部拍摄视频的手机,正对着朗诵者。这种环境既能让学员感觉亲切和谐,又颇有几分紧张,和上舞台表演的感觉非常像。当然,朗诵实训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单人、双人或三五人的组合都行,可自由选择。
朗诵实训课内容丰富,每节课都不一样。教师一般会根据前面所学内容而定,前有所学,后有所训,学练结合,相得益彰。比如这学期,我们学习的朗诵内容有余光中的《乡愁》,北岛的《回答》,还有寓言《小马过河》和宋词《雨霖铃》,等等。这些作品,类型不同,题材不同,情感不同,朗诵的方法、基调、技巧也不尽相同。
就一节实训课而言,虽说大家朗诵的是同一作品,但学员们都能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演绎出自己的味道。在表演时,面对老师和同学,朗诵者会有一种真实的对象感,朗诵起来更容易入情入境,同时也会将聆听者带入作品的意境中,脑海里呈现出画面感。学员会在朗诵过程中借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辅助表达,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充分展现诗文特有的音乐美和韵律美,表现作品的意境、思想感情和蕴含的精神内涵。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强朗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中也不难看出学员们对学习朗诵的那份专注、认真的态度,着实让人感佩。
此外,每次实训课结束,学员们都能听到教师的精彩点评,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努力的方向。学员纷纷表示,同学们的朗诵给文字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似乎给作品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灵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语感训练和情感体验,我们的朗诵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相信在陈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员不断与文字的情感交融、升华和声音的再创造,通过不断的实战演习和操练,我们的朗诵水平必将日臻完美,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