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语境下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探究

2022-12-27 18:06:02张军娜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媒体融合

摘要:科技的持续进步,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重塑了新闻的生产业态。深度报道作为传统媒体时代的一种报道形式,利用深入、生动、详细的新闻内容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媒体融合情境下,深度报道必须与新媒体结合,创建全新的阅读场景,创作出优质的新闻内容,并不断创新叙事方式与角度方可找到出路。深度报道的价值在于为读者提供事实,增强读者的判断力,尤其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质量有所降低,数量有所减少,遭到读者与媒体的“冷落”。深度报道的技术、内容与渠道都迫切需要依靠新媒体的力量拓展影响力与传播力。文章采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法与文献研究法,从媒体融合语境出发,深入分析媒体融合与深度报道的内涵、价值意义与困境,如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缺乏一定的信源优势等,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与受众个性化特点,文章立足于“内容为王”“做加减法”以及打造全媒体人才,旨在研究深度报道的出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深度报道核心体系,希望为相关从业人员给予指导。

关键词:深度报道;媒体融合;困境探讨;出路探究;报道制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130-03

一、前言

产生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题材通常以社会热点和重大新闻事件为主,其通过深度剖析新闻事实真相,展现宏观背景,从而预测后期事件发展走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虽然深度报道可以向人们全面展现新闻内容,让人们充分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但与媒体融合语境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传播方式脱节,其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

二、媒体融合与深度报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所呈现的聚合发展则为媒体融合,其不但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含所有权、媒介功能、组织结构、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具体表现为阅读平台、信息管理、媒介功能、信息传播渠道等形式。换言之,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将传统媒体、智能终端、互联网等媒体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早在20世纪40年代,深度报道的概念就已经出现,当时主要是用来应对电子传媒的竞争,比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等,由此打破了传统的报道模式,不再拘泥于一人一地一事,更加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并且不断扩大事件宏观背景,着重揭露事件的原因、经过与结果。

此类报道并不局限于新闻文体,而是不断追求立体深刻的思维方式与表达形式。通常一篇深度报道的基本要素包含新闻过程、背景调查、主观感性、图片说明、新闻分析、对策等,此类报道形式从知性走向理性,然后再从调查走向研究。

深度报道的特征分别为思考科学性、内容深刻性与目标主流化。前者是思考科学性,更倾向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而并非对单个人或单个事件进行报道,其以一个中心观点为主,将多个新闻要素串联起来。而后者是内容深刻性,倾向于选取那些重要的受众最关心的事实,并着力探究事实内部是否包含复杂的关系等。

三、媒体融合情境下深度报道的价值意义

(一)引发辨析思考

与其他报道形式不同的是,深度报道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地将新闻要素展现出来,同时为大众传达一种立体的思维方式与深刻理念,能够思辨性地反映具体问题。

记者在深度报道的过程中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深度剖析新闻事实,将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得出的结论传递给大众,引发大众深思。

例如,2021年央视在“3·15”晚会上曝光了号称“养羊大县”的河北省青县养殖户违禁使用“瘦肉精”的问题。据报道,青县是河北省一个重要的养羊基地,每年大约出栏70万只羊,养殖户还向记者透露,这里的羊在饲养过程中添加了瘦肉精。通过探寻事实真相,引发养殖户反思,促使全国养殖大户采取整改措施,充分发挥了深度报道的辨析思考作用。

(二)聚焦事实真相

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然而大众极易在扑朔迷离的事件中丧失基本判断能力,需要媒体站出来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媒体融合语境下,深度报道不仅要满足更多的要求,还要应对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平台的报道大多旨在引流量、蹭热度,深度报道数量相对较少,假新闻和反转新闻层出不穷。

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深度剖析新闻事实真相,也无法理智地思考问题,需要深度报道从多个角度解读新闻事件,努力还原事实真相。

(三)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

深度报道可以第一时间透过现象抓住事件的本质,充分反映新闻事件中涉及的重大社会问题,并对事件后续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早发现、早解决相关问题,正确引导舆论。另外,深度报道可以澄清网络上的負面新闻,不但能够稳定人心,而且还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

四、媒体融合下深度报道的困境

(一)深度报道难以满足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

在媒体融合情境下,媒体信息更新速度极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很快,大部分受众更乐于接收碎片化和定制化的新闻信息,传统的深度阅读已无法满足大部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长篇新闻会让受众倍感压力。现阶段,人们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端设备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超出传统纸媒,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更易被受众接受,受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如在排队、通勤期间都可以从新媒体平台获取新闻信息。在发生重大事件时,以往的深度报道受采写时间久、调查流程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报道延迟的问题。再者深度报道更注重分析与预测复杂的事件,通常需要更长的篇幅将事件涉及的深层次原因、经过向受众解释清楚,这不符合当前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二)缺乏一定的信源优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几乎贯穿信源和信宿通过信道收发信息的全过程,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然而,在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兴媒体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新闻生产资源的局面,自此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已不复存在。例如,在过去重大事件发生时,由传统媒体垄断信源,及时获得第一手新闻消息,而如今事件现场的大众利用新媒体,如抖音、快手、微博等就能制作一条完整的视频新闻,通过利用图像录制、后期制作、分享上传、后台审核等功能,就可以完成一系列工作,最后通过评论、转发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很多时候,部分媒体还需要依靠网民生成的新闻内容策划新闻报道。

(三)缺乏专业的深度报道人才

研究发现,当前调查型新闻工作者大幅减少,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新媒体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遭遇经济危机,大部分经济效益较差的电视台与报社为了节省成本,裁撤深度报道部门,认为此部门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财力,认为裁撤掉也无关紧要。对比既往一线新闻工作者独占媒介资源的时代,如今媒介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并且新闻制作成本也明显下降,生成了大量的UGC内容,对相同事件的不同见解和观点会及时出现在网络上,这让深度报道记者的权威受到挑战。

五、媒体融合语境下深度报道的出路探究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受众容易对长篇新闻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此,媒体在推送新闻前,应抓住受众的个性化特点,力求报道内容符合移动端受众的阅读习惯,深刻把握受众的心理需要与基本特征。比如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每篇深度报道的起始处都会标明文章字数与大概需要耗费的阅读时间,使受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阅读之前可以预估自己的阅读时间,避免受众由于文章过长而产生抵触心理。所以,相关媒体必须充分了解自己要面对的受众,掌握受众兴趣和阅读偏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深度报道工作,为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坚守“内容为王”的创作优势

当今社会不管新闻报道的传播渠道与表现形式如何变换,记者始终都要坚守深度报道的初心,力求将深度报道的内容做到精益求精。所以,在调查或采编的过程中,深度报道采编人员必须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直击事实真相,坚持制作优质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充分结合新媒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改善与优化深度报道的创作方式,选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寻找深度报道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媒体融合情境下,人们更青睐利用移动端的网络平台获取新闻信息,加之移动阅读具备快速、便捷等特点,人们能在办公室、地铁、公交站台等多个场景以碎片化时间接收新闻信息。反复报道的事件难免使大众感到厌烦,我国的深度报道存在报道内容雷同的问题,每当某个事件被曝光并引发大量关注,就有媒体在第一时间跟进,不仅模仿报道角度,还模仿报道内容,致使受众出现审美疲劳。因此深度报道不仅要多出精品力作,还要满足选题考究的要求,贴近受众生活,兼顾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例如,某新闻客户端推送了一篇题为《“发红玉米”进入面粉厂》的报道,在此报道中新闻一线工作者通过隐性采访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披露玉米市场中的乱象。接着该新闻客户端又推出追踪报道,立足民生披露“问题玉米”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督促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此类问题。新形势下不同媒体间竞争加剧,“眼球效应”应运而生,部分媒体不再追求新闻内容的质量,也不再注重报道的深度与内涵,而是侧重于带着大众去解密、探险。

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阶段,新闻工作者都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创作出更加优质的新闻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受众青睐,才能使自身立于时代前沿。

(二)适当地做加减法

由于我国移动网络发展速度较快,深度报道的创新探索大部分需要依靠移动网络端实现。但在国外大部分媒体主要依靠电脑端发力,通过富媒体跳跃、多分段产出与集约化生产等方式,更好地发挥深度报道与碎片化的优势。比如,2019年美国解释性报道作品《危险的水域》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并应用音频、VR技术、动态头图、全景视频、可视化模型等技术,利用文字突出逻辑感,利用图片突出观点与见解,进一步增强了传播力与视觉冲击力,属于“做加法”。

《中毒的城市,死亡的边缘》是同一批获奖新闻作品,通过设置不同时长选项,迎合受众不同的阅读习惯,采用了不同的呈现方式。这是一个典型的“做减法”的方案,不仅为读者提供心理预设,还对报道时长设置可量化的估计值,让受众更有耐心读下去。可以将网络深度报道概括为多维性、互动性、动态性,网络深度报道不应再遵循空间指向和静态的时间,而应转变为多维互动与实时更新的动态报道,这也是未来深度报道的出路[2]。

(三)打造全媒体人才

深度报道是一种深入研究型报道,拥有预测性、解释性、深刻性等特点。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高素质的调查型记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相关媒体要想创作出优质的新闻内容,需要新闻工作者用心、精心地做好调查工作,并且具备独具匠心的洞察力与慧眼。深度报道不仅要从客观的角度向大众传达事实,还需要预测事件后续的发展走向,因此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理论水平与专业能力,倘若记者缺乏专业的写作技能、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新闻采访技能,也就无法胜任深度报道工作。另外,新媒体时代一线新闻工作者还应当掌握多种媒介平台的操作技巧,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学习、掌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知识水平[3]。

(四)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深度报道核心体系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各大新兴媒体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起新闻深度报道的核心体系。此模式能够有效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打破各媒体与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与调配相关的新闻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素材,并融入新闻创作的采、写、编、评等环节,不断优化资源分配模式与部门职能协作模式,促进深度报道内容的有效传播。

第一,媒体行业人员在创作深度报道时,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搜集与求证新闻素材,而“核心体系”模式主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和整理不同的素材,促进各部门共享新闻线索,从而为媒体从业人员提供翔实、完整的新闻素材。

第二,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做好分工协作,以最快的速度创作出新闻作品,增强深度报道的时效性[4]。传统报道中新闻报道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大多以文字形式呈现,但在“核心体系”模式下能够融合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元素,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由此,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可以按照受众的实际需求快速传播深度报道,提升深度报道传播的精准度与传播效率[5]。

六、结语

在阅读方式社交化、阅读行为移动化的形势下,和篇幅较长的深度报道相比,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在受众基数与传播规模上拥有更明显的优势。这就需要革新媒介技术和传播手段,充分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作用,在媒体融合情境下,不仅要时刻关注受众的需求,还要坚持“内容为王”,创作出受众乐于接受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 左达超.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创新发展策略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7):32-34.

[2] 胡丹.深度报道融合碎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2):40-42.

[3] 李旭東.从澎湃新闻看深度报道如何在困境中突围[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1):70-73.

[4] 尹梅晶.融媒背景下深度报道的特点与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2.

[5] 赵瑞.“媒介融合”条件下深度报道转型发展思考[D].西安:西北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军娜,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出版。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媒体融合
《南方周末》新闻选题策划特色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47:49
从电影《聚焦》看记者的采访技巧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59:57
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25:18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6:50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32:22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0:58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2:28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