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婷
在仪式中产生的不同于平常的情感体验,就是仪式感。这些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突破口,使学生以认真庄重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平凡时刻。于是,我将仪式感融于班级管理的“一日常规”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我的班上,不喜欢喝牛奶的孩子不少,每天订的牛奶不是带回家就是偷偷扔一半。如何让孩子们乖乖喝牛奶呢?我的办法是,让喝牛奶变得有仪式感。
每次晨间喝牛奶前,我都会请一名同学上讲台,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拆吸管袋,将吸管插入牛奶瓶,再将牛奶瓶举在空中,说一句祝福的话,比如: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同学们天天开心;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祝大家身体健康;等等。等到该名同学说完祝词后,全班同学一起隔空碰杯,再喝牛奶。如此一来,同学们为了争取每日说祝词的机会,都铆足了劲儿喝牛奶,喝牛奶再也不是我们班的难事了。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规则意识不强,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洗手时追逐打闹、打饭时聊天、吃饭时边吃边玩是常态,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吃饭呢?仪式感来帮忙。
在午饭开始前几分钟,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一听到故事,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听着,生怕错过了一些细节。即使偶尔有学生悄悄讲话,也会被其他同学制止,同辈压力比老师的批评教育更有效。此后,故事成为午餐的“调料”,孩子们先后听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米小圈睡前故事》、烧脑的《猴子警长探案记》、神奇有趣的《小巴掌童话》……伴随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午餐似乎变得更可口了,班级的纪律也变好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卫生习惯不太好,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十分苦恼,多次提醒也没有效果。有一天,我看到孩子们在玩“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于是我灵机一动:何不让讲卫生变成一个游戏呢?下课时,我提出玩“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孩子们非常兴奋。游戏规则是学生听到口令后保持不动,口令结束后立马收拾自己座位下面的垃圾,垃圾没捡完的同学则不能参与下一次的游戏。为了捡更少的垃圾甚至不捡垃圾,有的同学开始注意保持个人区的卫生,有的同学还会帮助动作比较慢的同学捡垃圾。保持教室干净整洁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学生也渐渐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万玮摄
班级管理中,奖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奖励如果具有仪式感和氛围感,则更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首先,奖励时间要固定,我将每周一班会课的最后10分钟作为固定的奖励时间,让同学们汇总自己上周获得的星星总数,然后按照星星数量兑换不同的奖品。其次,在兑奖的过程中,我通过各种直观性的手段营造了一个热烈的领奖氛围,如播放庄严的颁奖音乐、出示带有表扬词句的背景PPT、包装精美的奖品、同学们的掌声等,让讲台上的孩子有成就感,让讲台下的孩子羡慕。最后,我将孩子们得奖的瞬间拍下来,将这些照片分享给家长,既延续这种仪式感,又加强了家校联系。于是,周一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一天。
小A以前经常违纪,性格倔强,对老师的话置之不理,让我很头疼。举行兑奖仪式之后,小A很羡慕获奖的同学,于是开始遵守纪律,上课积极发言。最后,他终于如愿站上了领奖台,感受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小A的改变更是激励了其他同学,不少同学为了站上领奖台而努力着,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回家后认真做作业。班级不管是纪律还是成绩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仪式感也不是万能的,赋予班级管理以仪式感时,也要把握好它的度。
首先,没必要将所有的班级管理事务都开展成仪式。凡事泛则疲,如果事必仪式,耗时耗力不说,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影响管理效果。
其次,仪式结束之后要注意保持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仪式感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正面的,但也是短暂的。因此,在举行完仪式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及时总结,通过树立榜样、言语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保持情感体验,使这种短暂的情感体验逐渐变成道德品质,反促班级管理。
再次,仪式要长久坚持才能发挥功效。在班级管理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仪式并不能起到作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仅限于看热闹、好玩。只有将仪式坚持下去,赋予同一个时间点与众不同的意义,才能真正营造并延续仪式感。
最后,营造仪式感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策划好一切,学生只是“演员”的形式化活动,并不能让学生有仪式感。仪式的设计和开展要将学生当作仪式的主体,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放手让他们自己策划仪式,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仪式感是生活的调味品,可以让枯燥无味的学习更加有趣,让普普通通的校园生活更加精彩。而营造仪式感贵在坚持,只有将仪式感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并持之以恒地保持这种仪式感,才能发挥其最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