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来霞 钱芳 俞丹丹 谷梅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相互分离,发病急,病程长,且伴有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等,多发于近视眼人群,双眼病患率可达15%[1]。视网膜脱离会导致感光细胞损伤,若不加以及时治疗,使其归位,可致视网膜发生进一步的萎缩及变形,最终导致视功能受损乃至致盲。目前临床上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为视网膜复位手术、玻璃体切除术[2]。手术作为侵入性操作,会加重患者术前焦虑、抑郁情绪,导致治疗信心下降,影响遵医行为,不利于术后康复[3-4]。因此关注眼外伤患者围术期心理及情绪问题并实施针对性干预,对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康复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团体人际心理护理属于心理学范畴,通过对个体进行心理团队建设,为团队相关成员营造相互支持、相互分享、相互表达的氛围,将有助于团队成员学会表达及说出内心感受,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5]。为此,本研究探讨团体人际心理护理对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应对方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旨在为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确诊为视网膜脱离[4];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认知正常。自愿签署参与同意书。排除条件:合并其他眼部疾病[5];既往具有精神病史。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23~78岁,平均42.38±3.29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24~78岁,平均43.20±2.87岁。两组患者以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完善患者术前眼部检查,如眼压、视力、眼部影像学及裂隙灯检查等;嘱咐患者保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协助医生清洗患者眼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摆放头高脚低平卧位;指导患者正确滴注眼药水,避免眼部沾水,预防眼部炎症;指导患者术后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团体心理干预,以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据,开展心理干预,坚持同质、结构、封闭的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8组,每组8例。团体治疗分4次完成,每次干预时间大概30 min,干预时长从患者入院至出院后1周。团队成员包括:具备专业理论和技能的临床心理治疗师1名、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3名。患者入组前,由小组成员向其明确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患者在完全自愿的状态下参与本次研究。心理治疗模式共分为4个阶段开展。
(1)第1阶段:入院第1天,第1次活动。安排在室内进行,由小组护理人员负责组织和主持。向患者详细说明团体心理治疗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治疗形式与具体的时间安排。与患者充分互动,护理人员进行自我介绍,让患者相互介绍,在成员中选出组长1例,通过头脑风暴等形式制定本活动小组的名称、标志和口号。做破冰小游戏,比如你画我猜等,帮助成员快速熟悉起来,形成一个团体。
(2)第2阶段:术前1 d,第2次团体活动。通过面对面交谈的形式,指导患者表达内心真实想法,从而宣泄负面情绪。本阶段活动以室内活动为主,护理人员在活动前需要进行环境准备,比如摆放一些鲜花、茶点等,让患者感觉放松和舒适。引导患者谈论自己患病之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等变化,勇敢表达出自己的痛苦和焦虑。如果表现不积极,心理治疗师可以用真实案例进行导入,让患者知道有负面情绪是一种正常表现,宣泄情绪后,护理人员及时提供正向情感支持,让患者产生一种情感归属,形成团队凝聚力,回顾自己的心理变化,分析其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期待,自己提出改变这些情绪的方法。
(3)第3阶段:术后第3天,第3次团体治疗活动。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述真实案例,和团队成员一起分析案例中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家属和亲友的不合理做法等。成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对其中的做法进行论证和说明,并提出正确的改进建议。在第3阶段内,帮助患者重建人际关系体系和社会支持体系,因为来自家人、亲友和社会的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生活,加强心理应对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活动中,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回忆来自亲人朋友等的支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是被关怀和爱护的,从而强化社会支持,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4)第4阶段:出院后1周,第4次团体治疗活动。主题是带领患者重新审视生命,回顾患病以来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比如自己失去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新的东西等,让患者直面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认识到问题的两面性,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之后引导成员讲述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审视内心的,介绍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心理治疗师组织成员开展团体治疗活动,如聆听音乐、呼吸冥想及兴趣培养等。鼓励成员说一说第1次活动和本次活动的差异,以及自己心理情绪的变化,根据患者的问题提出改进负面情绪的方法。
(1)心理弹性: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6]进行评价,量表包括坚韧、自强、乐观3个维度,合计25个条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对应1~5分,所有条目相加获得总评分,即25~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理想,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2,效度系数为0.836,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2)应对方式: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7]进行评价,问卷包括面对(8~32分)、回避(7~28分);屈服(5~20分)等3个维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越倾向选择相关维度,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33~0.936,信度为0.812~0.867,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3)不良情绪:分别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8]、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9]进行评价,HAMA总评分为14~64分,>14分为焦虑;HAMD总评分17~68分,>17分为抑郁,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
(4)遵医行为:采用自拟的眼外伤患者遵医行为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包括术前配合、术中麻醉、术后眼部护理、术后饮食配合、日常生活配合5方面,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所有条目相加获得总评分,即25~100分,评分越高说明遵医行为越理想,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55,信度系数为0.829,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以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患者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进行评价,分别在患者入组当天及随访结束当天,以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向患者发放相关量表,患者填写前告知填写目的及注意事项,患者现场完成问卷后由责任护士负责回收。其中心理弹性量表、CSQ、HAMA、HAMD、遵医行为量表各发出128份,有效回收128份,有效回收率100%。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时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心理弹性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弹性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遵医行为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总评分比较(分)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外界应激事件或压力时心理适应性,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应对疾病的信心越强,从而提高参与疾病管理积极性[10]。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玻璃体切除围术期患者行团体人际心理护理后,观察组心理弹性各维度评分及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团体人际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玻璃体切除围术期患者心理弹性,有助于患者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分析可能由于:团体人际心理护理作为一种积极人际互动交流模式,能为患者提供轻松的交流平台,面对同样的群体时,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交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认识疾病,并获得同伴间的支持及理解,减轻围术期间恐惧感及焦虑感,从而积极应对治疗,提升心理弹性[11-12]。
玻璃体切除围术期患者因对预后的不确定,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应对疾病的信心,不利于身心健康。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团体人际心理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改善,研究结果与刘彦等[13]对眼外伤患者实施团体心理干预的效果一致,说明团体人际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玻璃体切除术患者不良情绪。有研究[14]指出,不良情绪是影响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若存在负性情绪,患者主要采取消极的应对态度,而处于相对良好的情绪状态时,其应对方式改善,健康行为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团体人际心理护理可为患者营造出相互熟悉、支持的平台,让患者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立,而是有团队支持,从而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减轻不良情绪[15]。在团体人际心理护理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互动,可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宣泄内心负面情绪,从而减轻不良情绪[16]。
遵医行为是确保患者预后的前提,良好的遵医行为可调动患者参与疾病管理的积极性,有助于健康意识提升,从而促进预后及康复[17]。本研究对玻璃体切除围术期患者行团体人际心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遵医行为总评分较对照组提高,说明团队人际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玻璃体切除术患者遵医行为。分析可能由于:团体人际心理护理能让患者得到来自团队成员更多的支持及关爱,增强疾病应对信心,提高患者参与疾病治疗及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遵医行为,能更好地应对疾病[18-19]。
总之,团体人际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玻璃体切除围术期患者心理弹性,使患者能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减轻不良情绪,提高围术期遵医行为。然而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颇,加之本研究对患者缺乏远期随访,对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日后还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