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杰
(尤溪县总医院儿科,福建 三明 365000)
过敏性紫癜在小儿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属于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表现为皮肤紫癜、胃肠道不良反应与关节肿胀。该病的诱发因素较多,通常与细菌感染、花粉与食物因素存在关系[1]。当小儿出现过敏性紫癜后,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会造成皮肤坏死感染、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身体健康与安全构成威胁。目前,临床将孟鲁司特钠与西咪替丁应用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治疗中,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20年9月至2022年 9月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选择64例,以奇偶数交替的方式分组,对照组与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经过医院伦理管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小儿过敏性紫癜》(2016年版);典型皮肤紫癜;年龄<10岁;急性腹痛症状;病理学检查提示小静脉或动脉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患儿一般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肝脏、肾脏功能不全患儿;先天发育不良疾病;对孟鲁司特钠、西咪替丁药物过敏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
1.3 方法 为两组患儿提供基础治疗,给予抗凝治疗、补充钙剂与维生素C,并提示患儿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针对胃肠道不适、关节肿胀严重患儿,增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取西咪替丁治疗,药物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0494,生产企业:大同市利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药品规格:0.2 g。儿童用药标准:口服用药,根据体质量对药物剂量进行控制,一般5~10 mg/kg,每日2~4次,用药期间观察患儿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西咪替丁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措施,其中西咪替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孟鲁司特钠药物使用方法如下:选取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孟鲁司特钠(平奇),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372,药品规格:10 mg×6片/10 mg× 10片。用法用量:患儿年龄<10岁,每次用药5 mg。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胃肠道疼痛、关节肿胀、皮肤紫癜消失时间。②检验两组的TNF-α、IL-6、IL-8炎性因子水平,其中,TNF-α正常值0.74~1.54 ng/mL,IL-6正常值0.37~0.46 ng/L,IL-8正常参考值8.1~21.3 μg/L。③检验两组CD4+、CD8+、CD4+/CD8+指标,正常值500~1 600个/mm3、正常值375~1 100个/mm3、正常值1.4~2.0。④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胃肠道不适、关节肿胀、皮肤紫癜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炎性因子水平、T淋巴亚群指标恢复正常;有效:胃肠道不适、关节肿胀症状消失,皮肤紫癜消失面积>50%,炎性因子与T淋巴亚群指标接近正常值;无效:皮肤紫癜临床症状加重,炎性因子、T淋巴亚群指标增加。⑤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头晕、嗜睡、乏力。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胃肠道不适、关节肿胀、皮肤紫癜等不良症状纠正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结果(d,)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结果(d,)
2.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TNF-α、IL-6、IL-8炎性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观察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结果(个/mm3,)
表4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结果(个/mm3,)
2.4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经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血管炎性病变,该病主要的诱发因素考虑免疫变态反应、血管通透性改变,患儿多出现腹痛、关节肿胀、皮肤紫癜等临床症状,对患儿正常生长与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为达到快速治疗疾病、降低患儿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目标,应给予患儿有效的药物治疗,以纠正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炎症指标,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现阶段,临床对小儿紫癜使用的药物包括西咪替丁、孟鲁司特钠。作为常用的抗组胺药物,西咪替丁可抑制血液中组胺与受体结合,并发挥调节机体免疫力的有效作用。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为强化用药安全性,应做好不良反应观察,并提示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当患儿用药后,存在呼吸困难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辅助,并做好患儿临床监护,采取支持疗法。针对心动过速患儿治疗而言,应提供β-受体阻滞剂。研究指出,当患儿口服西咪替丁后,60%~70%的药物被肠道吸收,药物在90 min内,血药浓度出现峰值,药物生物利用度可达到70%。当药剂量达到300 mg后,则平均峰浓度为1.44 µg/mL。本品可广泛分布在全身组织中,并经过肝脏代谢,经肾脏排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药物临床疗效高,并且使用安全可靠。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偶尔可见精神紊乱、咽部疼痛发热与疲倦无力症状,一般无须处理,停药48 h后,以上不良症状自行缓解。
在传统治疗中,临床针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用药方案以激素类药物为主。相关药物虽然能够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但是药物应用范围不广泛,对紫癜临床症状的纠正时间较长,并且患者在长期使用药物后,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乏力对正常生活方式造成影响。引入西咪替丁药物后,使得药物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并且帮助患者调节免疫功能,增加疾病抵抗力。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因子进行观察,其中包括TNF-α、IL-6、IL-8,两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超过对照组,指标水平良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是西咪替丁与孟鲁司特钠联合用药效果良好,不仅能够抑制组胺释放,而且能够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得患者机体出血、水肿问题得到改善,对缓解炎症指标意义重大。
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原因是血管炎性病变,病理机制则主要考虑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与炎性表达失衡。鉴于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儿炎症指标水平变化,以此判断临床治疗效果[2]。
针对过敏性小儿紫癜,本次研究使用孟鲁司特钠与西咪替丁联合方案,其中孟鲁司特钠的药理作用如下: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炎症指标,是较强的口服制剂。经过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生测定,药物对CysLT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与亲和性,可有效抑制LTC4、LTD4LTE4受体结合,药物不仅在哮喘疾病治疗中发挥良好作用,而且能够增加因变态反应所致小儿过敏性紫癜,对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产生深远影响。
在本次治疗中,为快速纠正患儿临床症状,使得患儿胃肠不适、关节红肿与皮肤紫癜不良症状快速缓解与解除,推荐患儿空腹口服用药,用药剂量为 4 mg,咀嚼后,药物2 h内达到平均峰浓度,药物平均生物利用度可达到73%,当患儿咀嚼药物后,99%以上的孟鲁司特钠与患儿血浆蛋白融合,药物稳态分布容积可达到8~11 L。在使用药物后,患儿炎性反应得到抑制,并且机体免疫能力提升[3]。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明孟鲁司特钠与西咪替丁联合用药方案效果理想。在患儿用药阶段,药物主要成分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本次研究排除了肝脏、肾脏代谢功能异常患儿。在较为健康的小儿中,孟鲁司特钠的平均血浆半衰期在2.7~5.5 h。当患儿口服药物剂量达到50 mg时,本品药代动力学曲线与线性关系极为类似。研究指出,用药时间变化对孟鲁司特钠的药代动力学影响不大,当患儿每日服用的药剂量不超过10mg时,血浆中只有14%以下的原药积聚,因此药物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本研究对两组患儿头晕、嗜睡与乏力症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小儿紫癜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联合用药充分考虑紫癜临床症状,并根据患儿临床反应与各项炎症指标对治疗方法进行调整,以发挥药物干预效果,为过敏性紫癜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王娟和卞旭华[4]在分析西咪替丁与孟鲁司特钠药物联合的临床疗效后,认为药物治疗方式效果满意,能够改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研究结果与本文报道具有一致性。王翠[5]亦提出将孟鲁司特钠、西咪替丁联合措施应用在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并对联合用药疗效进行分析。由此可见,二者联合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鉴于此,在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临床治疗中,可推广孟鲁司特钠联合西咪替丁方案。
综上所述,采用孟鲁司特钠与西咪替丁联合治疗措施对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症状进行干预产生的效果理想,能够缩短胃肠不适、关节肿胀、皮肤紫癜不良症状纠正时间,加快疾病康复进程。同时联合治疗方案也有利于改善炎性因子指标与T淋巴亚群指标,对提升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