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兴宇,刘凤刚,倪锦晖,尤 泽,黄欣琳,王维嘉,王馨莹,廖 力
我国是一个射线装置和放射源使用数量大且范围广的大国,从事放射相关的工作人员多,发生放射性事故的风险客观存在[1]。核辐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出现急性辐射综合征和长期心理影响[2],还会引起社会恐慌甚至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安全[3]。核安全作为我国总体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纳入至国家安全体系[4]。2019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给人类健康、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和挑战,也为我国在预警及响应工作机制,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应急资源储备及配置和重视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核应急救护工作积累了经验和启示[5-6]。若在早期就创建好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网络则可有效管理并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核辐射事件[7],这具有尤为重要的预警减损价值。组建国家核应急救护队伍是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8],其中,核应急护理救援团队在环节中又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我校是一所核、医结合的高校,核应急护理学作为一门特色的护理学教学课程,打造好此门课程有助于扩充核应急后备储备力量。本研究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校核、医相融的办学特色,将课程思政理念启发引申到核应急护理教学中,旨在让核应急护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更具针对性和前沿性,提高护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护生的大国情怀和奉献意识,促进核应急知识预防宣教,助推核安全应急护理保障工作。
护士作为特殊的职业,在应对核战争或辐射等造成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以及支持国家卫生安全战略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我国开展核应急护理教学的地方护理院校少,专业教师团队不足;该方向的护理教学主要集中在军队院校,且军队院校招收护理专业学生少,即整体核应急方向的护理人员少。然而众多医院还缺乏为护士应对辐射紧急情况和核事件做好准备以及风险感知的应急能力[9]。在认知方面:阳文燕等[10-11]研究均表示,医学生认为核辐射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对核辐射知晓程度不高;罗嫩苗等[12]调查研究显示,医护人员对核与辐射治疗护理的知识了解不充分,核应急认知程度低,意识观念薄弱;认为核应急护理是项危险性极高的任务,存在“谈核色变”的内心恐惧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恐惧,一方面是护理人员对核应急系列知识认知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以核工业精神为主的课程思政教育未能具体开展和落实。部分护生还表示报考护理专业时主要考虑就业容易,在对职业认知等方面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取向。因此,在核医结合背景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核应急护理教学过程中,培养能应对低频率但高影响率事件的护理工作者是我国各医学院校需加强重视的问题,壮大核应急护理团队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深入发展,教育思政元素不断涌现并深化[13]。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指明了建设方向,并对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进行系统说明[14],为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实现有机统一作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15]。“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既是学校教育统筹的新兴战略,也是教学体系中的新型课程观。所谓“课程思政”指以思政为主概念、核应急护理课程为主载体,通过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挖掘核应急护理教学中的思政要素,并自然地渗透核工业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课程具备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目的是让学生在以德树人的理念中实现专业技能提升的“知识传授”和接受正向价值观引领的“态度感化”有机统一[16-19]。
核应急护理学作为一门特色性强的护理学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护生掌握好这门课专业技能知识之外,还需让护生深入了解“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并将这类精神作为思政元素精华融入课程以利于核应急护理课程教学机制的创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3.1 “事业高于一切”精神创新教学机制 爱国主义和奉献担当精神是核工业精神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核工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内核。在核应急护理教学课程中用“事业高于一切”的爱国奉献精神去浇灌护生内心,并创新配套的教学机制是助推“课程思政”的一大保障。这需要两手抓:首先课程管理者要挖掘核、医结合的有效育人资源,根据院校特色和课程思政要求修订课程的培养方案,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和教学体制并不断调整完善。其次课程要在已调整好的评价体系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比重,制定多维度的教学评估督导及课程考核评价办法,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拟定出对应的科学评价激励机制,打造“核工业精神课程思政”典范教师团队,做好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估和育人效果的科学考评。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鼓励课程教师团队参编核应急护理特色教材,将大国情怀和奉献服务精神在教材各章节里通过案例或典型事迹的形式展现。新入职护士从学生阶段过渡到临床护士会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易发生角色转变冲击,影响成长与发展[20-21]。课程授课将安排在高年级段通过“两线一平台”(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平台)教学不断深入开展先进优秀事迹的宣传探索,让护生感悟榜样的力量,以达到榜样引导育人的教学效果,以稳固护生从业心态。
3.2 “责任重于一切”精神更新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展现高校教师核心教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日常教学理念及行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2]。“课程思政”理念的价值目标在于融德育人,这就要求课程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进阶教学角色,即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从“该课程的知识传播者”进阶为“该方向的人才塑造者”。研究显示,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我国20.2%~56.1%的护士具有较高的离职倾向[23]。护理教师作为护生未来发展的引路人,自身要先做好行为文化育人的职业课题,率先垂范,以行导人。为让护生在求学阶段树立并稳固坚决服务的责任意识,教师要善于去探索课程中蕴含的核工业思政教育元素并发挥好教育功能做到榜样育人,用伟大的核工业奉献精神及榜样力量激励护生奋进,如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钱三强、被授予“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隐姓埋名28年从事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及投身于戈壁荒漠“无人区”科研一线的陈亮等最美科技工作者[24]。教师在授课中要潜移默化发挥典范引领作用,通过讲述核工业人的奋斗故事和精神意志,将一代代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和“献完青春献终身,献了此生献儿孙”的伟大核工业“责任重于一切”精神精髓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勉励护生弘扬劳模精神,并能在后疫情背景下培养大国情怀担当和敢奉献、敢冲锋的服务意识。
3.3 “严细融于一切”精神调整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门课程中教师育人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核应急护理学作为专业操作性极强和防护要求极高的课程,教师团队要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Bowen等[25]有关研究表明,之前参加过辐射急救医疗管理课程的护理工作者在使用在线资源和制订准备计划方面的防护得分较高,但最后可能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或临床能力来参与辐射反应活动,因此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在对护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行不通。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坚持以Teach-back法为主的理论教学同以虚拟仿真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并重。Teach-back法又称为回授法,指教育者知识讲解后,按一定要求让受教育者用自己语言复述或用其他方式演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对于暂未理解或理解错误的知识内容,教育者再及时进行纠正,从而使知识信息得到有效传递,以提高教育效果[26-29]。虚拟仿真也称为虚拟现实,是一种新兴教育手段,逐渐在医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30-31]。虚拟仿真教学是通过3D情景案例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沉浸在情景中,发挥构想能力,并与软件所构造的情景进行交互操作获得反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32]。理论课将采取线上与线下联合:线上运用学习平台APP进行知识背景拓展、视频案例学习和章节习题测评等,线下采用翻转课堂进行头脑风暴教学;课前进行专业时政热点分享,课中注重对交叉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小组进行想法碰撞讨论,课后再进行知识回授和分享,每章节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汇报。实践课将采用科室常态化模拟见习和核应急护理虚拟仿真技术实际体验双衔接,完善核应急护理救援流程和培训平台,抓严抓细,让护生在虚拟情景中感受到真实核应急现场,并可重复和择时练习医学技能,减少教学成本和风险[33],促进护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核应急技能的提升。考核模式实行理论考试搭配核应急演练操作考试二元化,这种“活学”和“学活”,“活考”和“考活”的学考相融模式旨在让护生学到真本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锻炼从业适应能力。
3.4 “进取成就一切”精神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一门课程的核心要点,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核应急护理救援知识体系,各章节各板块的教学内容将以中华优秀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国家应急需求层面出发,以“四有四爱四情怀”精神为指导,扎实护生专业技能,加强护生心理建设,重视健康宣传教育,最终达到以精育能人,以善教好课,以理馈真识。
3.4.1 优化急危重症相联性,以精育能人 核应急护理属于急危重症方向的分支,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需以急危重症为主线做优化。在课程内容结构上分三大板块:一是以核辐射及核应急背景认知、重要性及迫切性为序章进行思政引导;二是从不同事件、年龄段、群体和受伤部位等分细节救护机制出发进行多模式专业知识传授;三是从应急救援整体观出发,对危机事件预防、现场救援和康复护理进行三级分层护理教学。在教学流程上实行判别、救援、预防三步曲原则,教会学生快速准确判别,在紧急保护工作人员与迅速执行危机管理之间取得平衡,以维持对核事故的控制[34]。在核应急事件发生后对内外部污染和暴露风险的评估、诊断以及管理是风险管理和未来事件响应计划的重要方面[2,35]。这需要救护团队来担当重任,护生在最初学习期间就要树立危机意识和随时待命的准备意识。核应急护理救援工作是减少核辐射等核事故危害的重要屏障,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36],在发生放射事件后立即采取措施减少辐射暴露是做好放射防护反应的主要目标。辐射暴露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进行核应急救护的必要条件是掌握放射损伤早期诊断与干预的医学技术方法[37]。“早发现、早决策和早处理”的预警和响应工作机制对核应急救援护理的开展至关重要[6]。此外,根据现场伤员的受伤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平稳转送是一种最大限度保障伤员接下来进行医疗救治护理的方式[36],这些救护流程任务都是护生应急思维培养的最初抓点。护生一开始就具备预警意识,可提高未来从事核应急护理救援效率,锻炼管理事务能力和危机管理方案能力。
3.4.2 强化应急效率创新性,以善教好课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核应急护理措施进行分类或引入新的护理流程方法可促进护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远程核医学护理和人工智能应用等[38]可提高核应急救援和护理效率,这需要不断去锻炼护生操作先进设备的能力,去挖掘护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护环节更是核应急护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部分,教师要在课程中通过正向案例和负向案例对比突出辐射预防的重要性,抓住学科专业的内在一致性,将基础护理学、内外科护理学以及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多门护理课程相关知识串讲,善于知识整合和延展,以助护生提高应变处理能力,加强能判别、能做事及能做好的专业能力锻炼。
3.4.3 深化学科合作互融性,以理馈真识 Meloa等[39]表示,决定救援成功的因素包括公众遵守医护人员的建议以及专家和救援人员之间的合作。护理团队与核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推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预防救援护理统一体。课程中可邀请放射医学专业和核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授课,促进资源互通,壮大教师团队,整体提高护生的认知理解深度和知识广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核应急作为公共安全事件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知识传播和分享更是教学意义所在,学会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能运用知识、传递知识和普及知识。课程知识点教育反馈宣教是以理传真识的内涵体现。课程后期鼓励护生到社区或医院用Teach-back法将其预防措施作为科普知识多途径进行知识实践反馈和教育宣讲,一方面是让护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增值,让大众了解核应急相关自我防护知识,减少对核的恐惧感;另一方面是让护生感知教育反馈宣教分享的亲近感和幸福感,陶冶人文情怀,找到职业意义。
核应急护理教学与带有核工业精神特色的思政理念相融是一次创新探索。这种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思政德育为两翼的平衡式教学探索,不仅有助于护生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更有助于培养护生的大国情怀、奉献精神和综合素质;也将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价值和意义。愿“课程思政”的广泛开展,能为护理教育事业带来更多新希望。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