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新形势与对策建议

2022-12-27 23:35周观平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

周观平

秦虹

我国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哪些新形势?我国稳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新形势下如何加大力度稳产业链供应链?本文尝试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回答。本文认为未来应通过降成本、两化改造、扩市场、强基础和优化制度环境,多管齐下加大稳产业链供应链的力度。

我国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新形势

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并不断反复、乌克兰危机爆发、国际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大国间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争夺日趋激烈。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越来越认识到供应链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安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供应链从企业微观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乃至全球治理的宏观层面,纷纷出台重大政策措施推进关键供应链回流或多元化,把供应链政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些国家甚至将其作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工具。从美国发布供应链总统行政令开展百日审查,到德国通过《供应链法草案》,再到日印澳联盟启动“供应链弹性计划”(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itiative,简称SCRI),发达国家围绕供应链的立法越来越多。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制定优惠政策措施,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制造环节转移。如印度提出“印度制造”,制订实施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财税优惠,吸引外国制造商在印度设厂;越南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和区位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行业产业转移。

跨国公司加快全球产业布局转移调整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最优资源进行配置,使得供应链生产环节向高度集中化方向发展。然而近年来,受贸易摩擦、地缘冲突、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行面临冲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主动调整布局策略,给我国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一方面,围绕重点目标市场,跨国公司将高度分散的生产工序和环节,逐步收缩到一个国家或邻近国家生产。目前更多的生产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中国日益增长的庞大国内市场、中等收入群体等持续加力吸引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深度布局。近两年德国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综合体等投资总额超百亿美元项目落地中国,我国持续引进霍尼韦尔、默克、思科、通用、空客等一批半导体、生物医药、大飞机等领域高端欧美外资项目,吸引产业外资投资不断增长。而面向未来,据毕马威和华南美国商会2022年报告显示,71%的受访德资企业、72%的受访美资企业未来三年计划继续在中国追加投资以扩张在华业务。围绕消费市场的近岸化调整趋势给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为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跨国公司也更倾向于经济利益和安全可控并重,通过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鉴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原是跨国公司布局的重点基地,跨国公司目前分散化布局战略调整使我国部分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中国+1”或“中国+X”的高端回流和低端外迁的产业转移压力。同时,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基于其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低廉等优势,加快吸引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外迁至东南亚布局,我国芯片封测、原料药生产等中低端产业链优势环节面临外迁压力。跨国企业“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意识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变局。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收缩化趋势

随着主要国家争夺产业链供应链的形势日趋激烈、全球跨国公司主动调整产业布局的步伐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入大重构、大转移、大变局的新阶段,呈现本土化、区域化、收缩化的新趋势。一是本土化。尽管发达国家受产业工人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制约,制造业回流存在较大困难,但考虑到供应链的安全性因素,近期英特尔、三星等跨国企业纷纷宣布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建设制造工厂,由此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发达国家在全球制造环节的比重。二是区域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出现了全球化放缓而区域化布局明显加速的趋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等的统计,基于生产或贸易统计的全球化参与度已跌至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水平,而欧盟、北美、东亚等区域内贸易集中度明显提升。2018年到2020年期间,欧盟内部贸易集中度从1.4上升至1.55,北美从1.52上升至1.70,东亚从1.5上升至1.55,且三大区域内部贸易额均上升至与世界贸易额的1.5倍以上。三是收缩化。无论从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的角度来看,产业链的分工不再呈现以往全球化快速发展浪潮下发散的蛇形模式或者蛛网模式,而是呈现收缩化发展形态。据亚洲开发银行等发表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1:超越生产》报告,从1995年到2008年,基于贸易测算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从35.2%上升到46.1%,而到2020年则下降到44.4%。基于生产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从1995年的9.6%上升到14.2%,2020年下降到12.1%。

面对新形势,我国稳产业链供应链具备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

面对上述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们预计实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版图重构这一过程预计至少需要3~5年,“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的关键战略窗口期。因此,应充分分析我国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科学谋划,加以应对。

我国稳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利条件

我国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和超大规模优势突出,“世界工厂”地位短期难以被替代,为我国抓住战略机遇期加速补链、强链、稳链、固链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人力人才资金要素丰富。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达8.8亿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才红利新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这为稳固产业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口人才红利支撑。同时,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银行体系,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二大债券市场、第二大保险市场,愈加强大的资本市场将为中国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稳链、固链提供充分的资金要素支撑。二是产业体系完整。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供给侧产业体系优势为稳链固链提供了他国难以比拟的产业生态支撑。三是市场规模优势。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4.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拥有14亿人口及全球规模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十四五”期间,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通过互联网破除消费空间限制,以及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扩大内需等战略有序推进,我国预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市场规模优势带来的需求侧牵引将为我国稳链固链、补短板、强弱项提供强大动能。四是基础设施完善。中国拥有全世界范围内完善领先的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等,如我国物流速度世界领先、4G网络全覆盖,这为国内稳住关键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近年来我国大力建设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领先,催生了一批全球关键产业发展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在我国形成,这为我国抢占高端产业制高点,抵御美西方高端产业回流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五是制度优势。更为关键的是我国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障。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强而有力地促进了“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同时,我国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彰显了我国在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下的制度优势,也为稳产业链供应链稳住了信心。

我国稳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利因素

一是生产成本上升。人口红利的减弱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共同引致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官方调查,2019 年中国制造业普通操作员月均基本工资约为 493 美元,是同期印度的1.77倍、马来西亚的1.19倍、越南的2.09倍、缅甸的3.1倍。不仅如此,而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工资水平不仅逐年上升,且年均增长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从工业能源、用地等资源价格上来看,中国并不具有成本优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20年中国工业用天然气单位价格是美国的3倍左右,而工业用电价格不仅高于墨西哥、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还高于美国1/3左右。招工贵、原料涨、用电荒等,已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我国延缓产业链中低端过快外迁面临成本挑战。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我国产业链制造环节除因原料贵、运费涨、舱位缺、招工难导致不稳以外,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不利条件。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至73%和43%。铁、铜、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品供应长期依赖国际市场;近70%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5%的粮食主产区缺水问题突出。同时,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欧洲2027年将开始对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有机化学品、塑料等行业开征碳关税,我国这些优势产业发展成本和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硬化。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碳关税,以及资源不当利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可能给我国补链强链带来资源约束,给保障我国关键产业链的稳定性持续性带来一定压力。

三是后发者规模不经济。我国产业链高端环节“卡脖子”,本质上也是由于高科技产业的底层投入品市场天然带有规模不经济特征导致的。譬如在半导体制芯设备和材料的细分领域,我国“卡脖子”的光刻胶全球市场规模18.6亿美元,电子特气46.6亿美元,核IP市场46.4亿美元,由于细分门类多而单个规模均偏小;然而其平均研发强度高达22%,是世界上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行业,这就意味着这类市场上只有占据绝大多数份额的极少数垄断者能实现盈亏平衡、获得正经济利润。然而,目前各细分领域已有先发垄断者的情况下,我国要对这些“卡脖子”领域补短板以稳住产业链避免发生“断链”风险面临着后发者规模不经济的难题。

四是基础工业不强。我国产业体系虽然完整,但大而不强、不优、不安全的问题突出,特别是基础装备、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等“五基”基础工业薄弱制约了全产业链的稳定程度。譬如,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30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我国32%的关键材料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工业软件特别是90%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80%的规划软件、50%的制作软件被外企占据,我国底层工业数据、装备和研发测试工具缺乏。高端芯片制造工艺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代以上,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以芯片这种元器件为例,一旦断供可能危及包括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工业控制、钢铁等多达169个产业链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稳产业链供应链的举措建议

面对目前全球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格局的重大调整风险,我国应充分发挥人力人才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优势、基础设施完善、制度优越性等优势条件,化解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规模不经济、基础工业薄弱等不利因素,抓住“十四五”战略窗口期通过降成本、两改造、扩市场、强基础和优制度,来加大力度稳住我国关键产业链供应链。

一是通过降成本稳产业链供应链。高度重视稳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打出企业降成本“组合拳”。规范劳动力用工市场,加大政府对产业工人在子女教育、医疗服务、房屋租赁等方面的保障,增强工人实际获得感,稳定企业职工队伍,降低企业用工留工成本。增加钢铁、铜矿、煤炭等大宗商品国内供应,加强进出口和储备调节。统筹加强电力保供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光伏、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和储能产业,在“先立后破”的基础上完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大企业生存空间,避免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相关环节过快外迁。

二是通过两化改造稳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化改造,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出台数据要素基础性制度文件,支持建设数字化产业链、行业数字大脑、数字孪生工厂等,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优化产业生产流程,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快转出风险。加快绿色化改造,以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大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改造力度,把发展低碳绿色生产技术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抓手,以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产业降耗降能减碳,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添油助力。

三是通过扩大市场稳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加强供需对接,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建立品牌与消费者间的深层次连接,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向需求驱动、供应链协同的新模式转型,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根植性本土性。在补链强链的关键“卡脖子”环节,对已经取得技术突破距离国产化替代仅差产业化运用“最后一公里”的领域,建议在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方面加大政策倾斜。通过健全首台套制度、加强各类企业国货量采的激励政策等订单支持推动产业化落地,打出打破后发者研发投入规模不经济的关键一招。

四是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稳产业链供应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聚焦我国受制于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重大装备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领域,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底层基础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关键产业链供应链条上的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短板。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保持产业链底层基础稳定提供更好支撑。

五是通过营造良好政策制度环境稳产业链供应链。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引导企业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有基础、有保障、可持续的投资信心与预期。不断优化完善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重大事件冲击后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紧急恢复机制,加强应急响应下的复工复产、保通保畅等方面保障措施,协同研究、统一调度、联合督导,通过加强循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法律制度,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以优良的综合制度环境稳定我国关键产业链供应链。

猜你喜欢
产业链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