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周期里以数智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柔韧性与全球竞争力

2022-12-27 23:35周家乐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智化产业链供应链

周家乐

“数智化”是指产业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三个方面的转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周期,在新周期里,以科技驱动的产业链供应链数智化升级,很可能是我国未来10年最大的投资与创业机会。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周期,我国供应链发生了变化。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应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新周期;其次,在新周期内,我国产业链的布局与供应链的发展有怎样的可能性,特别是创新与科技应用带来的机遇;最后,如何通过创业投资为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稳链、强链提供助力。

从“量”到“质”的新周期

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周期是怎样的概念?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在强国富民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过去4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难发现,影响最大、最实在的就是资本和劳动力;更直白地说,是“钱”和“人”。资本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制度创新,我国享受着“制度创新红利”,其中一个创新就是土地的货币化。人口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头30年,我国享受着“人口数量红利”。按海通证券统计,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每年平均新增1,300万年轻劳动力,就业人口年均增长2%就能贡献2个百分点的国内GDP增速。“后发优势红利”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腾飞的推动力,这与我国在世界上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世界工厂”——有关。打造“世界工厂”当然需要“投钱加人”,而技术更是不可缺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注经济发展,重新加入世界贸易秩序,将世界已有的科技成果为我国所用,后发优势就显现出来。

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国的资本和人口格局悄然变化,后发优势红利消失,经济增长无法依赖简单粗暴的“投钱加人”,也难以再靠已有技术带来突破。“资本”“人口”“技术”三者在“量”方面的红利协助完成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后,进入新周期,我国需要找到新的指向,发现新的红利。

现在正处于关键的时间点,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从过往以“量”的投入来拉动,快速“赶落后”式的增长,转变为从“质”上投入,向更高质量、更具包容性的均衡发展转型。有了过去40多年的积累,我国具备四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从过去依赖房地产的发展,现在已慢慢形成以科技拉动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共识。2021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达到27,864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2.44%。对比2011年的8,687亿元,占当年GDP的1.84%,过去10年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增长2倍多,占GDP的比例也明显提高。新技术推动了很多产业进行数智化转型,产业升级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独特的增长优势。

第二,我国整体人口的素质明显提升。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人数为94.98 万人,到2022年预计首次突破1,000万人,达到1,076万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3年提高到2020年的9.91年。海通证券预测,到 2030年时,我国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将升至21.4%。假定到时我国人口还保持在14亿人,这就是3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大基数的高等教育人群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从“人口数量红利”过渡到“人口质量红利”的保证。

第三,我国多个产业在规模上世界领先,但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还是有明显的低效现象,而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激活国企、大型企业的活力,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带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也能惠及产业里的中小企业。2022年5月国家11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以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并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第四,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我国的供应链从以出口为导向,服务发达国家的“世界工厂”,到随着内需市场的崛起,国内大循环起来,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既是世界主要的生产国,也是重要的消费国。而国内大循环的形成,能为我国的产业链提供更大的安全性,也能大大缩短供应链与消费市场的距离,刺激新的供需关系形成,产生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周期是在从“大国”到“强国”转变中的周期,是从“数量逻辑”改变为“质量逻辑”的经济增长底层逻辑转变。从短频快的野蛮增长的方式,变为更长远的规划、更精细化的管理,发展的“韧性”与“柔性”比“速度”与“规模”更重要,人、财、物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科技创新需要持续投入与积累,高等教育人群的形成需要时间与耐心,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需要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双循环格局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更有柔韧性的供应链,“时间”“质量”“韧性”“柔性”“安全”“持续”成为新周期里的关键词。

数智化转型是我国产业的再工业化

过往“数量逻辑”帮助我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而当“质量逻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逻辑,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也要提升质量。持续的研发投入将有机会陆续解决产业链里进口技术“卡脖子”的难题,供应链的效率提升、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靠数字科技推动供应链的数智化转型,而数智化转型就是在新周期里我国产业的再工业化。

“数智化”是指产业应用数字化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推动“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三方面的转型。数字化技术覆盖面很广,包含多种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产业互联网”是产业数智化转型中重要的一环。“产业”其实就是当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分工后所形成的。社会上很多不同分工的结合,形成了“需求”与“供应”匹配的供应链体系。若用“互联网思维”思考这个供需匹配关系,“需求”就是“流量”,而“供应”就是“交付”。把流量(需求)与交付(供应)有效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点状对接变为高效的多点链接,就形成“产业互联网”。

在原有周期里,海外发达国家的需求比国内需求大,所以我国的工业结构长期以来是外贸厂规模更大、技术更好,而内销厂的规模相对较小。海外消费市场跟我国供应链之间的物理距离,产生了更高的交付成本,要消化这样的成本需要更大的采购量、更固定的生产节奏。这种状态的需求与供应体系很符合我国在原有周期里“投钱加人”的发展逻辑。但当进入新的周期,需求端产生的流量聚合发生了明显变化,给整个供应链带来新的压力。

举一个消费领域的例子来说明需求端的变化。在今天的消费市场里,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趋同的,因为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与成本十分接近。同时,今天在国内,甚至全球,物流网络的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但人们满足欲望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在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成本差距可能很大,可支配的收入也高低不一。这种同与不同的消费状态,会使需求分成不同层级,没有能力满足的需求会迅速寻找替代品,需求会变得更零碎,且对获得满足的时效要求更高。

在供应端,原有的供应体系没法有效面对这种分散、多变、规律不明的需求,接不住这种流量。如何重塑供应链来满足这个新周期的需求形态,是产业升级面临的大课题。供应链需要在这个不规律的需求里尽量找出能应对的规律,要加大供应体系响应需求的宽度,让产能更柔性。而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不能放弃成本规律,在受阻拦时继续运行,打造可持续的供应网络的深度,这就要求供应链更有韧性。对供应链进行升级改造,让“大产能”能以“小单元”去应对小需求,让“小产能”协同起来形成“集合产能”满足大需求,才有可能提高供需匹配的效率。

提升供应链柔韧性,不能只靠单点的变革、单一生产商的改造,这是一个需要产业链的各个参与方共同努力的大课题,其答案可能会在产业链供应链的数智化转型里面找到。供应链是从设计、原材料、生产、流通到经销、零售,再配合物流和金融的支撑而成的体系,不同供应链的聚合就构成不同产业的产业链,而在其中的所有环节都能把数字科技应用加进去,这是所谓的“数智化转型”。而数字科技的应用应该是有一个发展顺序的: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最后发展到“智能化”。

笔者调研过很多不同产业的企业,发现不单是不同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差异很大,即便同一产业同一环节里的不同企业,信息化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有些产能规模不小的企业,信息化程度却十分落后,信息科技的投入跟生产规模并不匹配。通过加大信息化的投入,从通用型的信息技术(IT)系统开始,到有行业针对性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PLM),再到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简称SaaS)的工具出现,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规模,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化工具。在普及信息化的过程中,云计算是很重要的环节,它能显著降低整数据处理成本。而提升生产的自动化,也是信息化过程的一部分,采用机器人能减少对人的依赖,解决标准化问题,同时在生产流程中能提取过程数据,为接下来的数字化提供条件。

在具备信息化基础后,企业可把重点放在整体的数字化上。数字化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采集实时、准确、可靠的数据,所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发展在很多工业领域里尤为重要。通过把生产机器联网去采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再通过对行业的理解与技术手段把它们变成结构化的数据。另一部分是应用结构化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处理,让数据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决策辅助工具,让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更有依据,提高处理异常的能力,降低管理难度。而产业数据的沉淀,可以变成企业的数据资产,在管理、融资、业务拓展上都会发挥价值。

智能化则是以人工智能机器算法代替人的决策,通过机器学习把行业最优经验与作业系统相结合,能大大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局部的智能化管理工具也逐渐普及,相信未来有些具备条件的产业会更早实现智能化。

靠数智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柔韧性与竞争力,并非靠单独一家工厂、一个生产基地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布局、整体供应链层面的集体努力。实现这样的升级转型可分为三个阶段:企业内联、企业外联、产业互联。第一阶段是企业内联,是企业内在的信息化连接,从人到物,从业务到财务,在企业内部整体联动起来,也是智能制造的实践过程。第二阶段是跳出生产厂房的四面墙,解决生产商整条供应链的协同问题,实现企业外联。当企业内部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要再往上提升,瓶颈往往出现在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协同上。通过数智化的手段,有效地把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连接起来,能有效提升整体效率。第三阶段是产业互联,是整体产业协同。今天的供应链已不是简单的上下游关系,它更多的是互相穿插形成网状的结构。在国内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条件优势,吸引了不同的企业聚集,慢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里的企业动态协同、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互相协作,都需要平台级的数字化技术工具来支持。

通过数智化转型,企业就有能力回应需求端急剧变化带来的挑战,从野蛮增长升级为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通过科研的投入、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供应链的柔性与韧性。这应该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在新周期里的发展方向,即完成我国产业的再工业化,让我国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让创业投资成为补链、稳链、强链的助力

笔者作为风险投资人,一直关注一级市场里供应链升级改造的投资机会。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项目,不管是新创业的早期团队,还是在行业里面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只要它们推动产业革新、给所在行业的供应链带来创新价值,都值得关注。通过风险投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支持这样的创业团队,能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稳链、强链提供助力。面对新的经济周期,笔者判断项目、做投资决策时,会特别考虑下面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是投资策略,反过来也是创业者应关注的重点:

第一,从产业层面看:项目针对的产业是否会迎来结构性变化,在新周期里该产业的特点如何,这个变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因为出现了新的需求,还是技术革新带来了新供应?是政策监管的改变,还是市场因素使然?若某个项目符合或者是在推动这个结构性的变化,就有更好的机会给产业带来价值。

第二,从项目定位看:项目的可服务市场有多大?产业的规模天花板可以很高,但实质与项目相关的有多少才是关键。项目是属于国内大循环的供应链,还是国际的外循环?如果有潜力同时覆盖国内国际的双循环,天花板也会打开。

第三,从项目价值看:项目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它能否解决产业的痛点。项目能否为供应链的断点、堵点、卡点提供简单明确、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是针对供应链上的某一点做突破,还是解决整个链条的问题?

第四,从项目内部看:如果项目是产业链里面的运营商或生产商,项目能否突破“投钱加人”的增长困境?如果项目是为产业配套的服务商或技术提供商,项目所提供的服务或技术,能否帮助客户跳出“投钱加人”的增长困境?

第五,从竞争壁垒看:在新周期中企业的科技壁垒尤为重要。要考虑项目的研发投入是否足够、研发方向能否形成竞争壁垒。产品与服务的科技领先、拥有核心专利、科技推动的管理效能提升、打通供应链网络交付连接、沉淀业务数据形成数字资产等,均符合新周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六,从项目外部看:项目的起动与发展路径,要考虑如何接入产业生态的大场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虽然产业资源或许掌握在大企业手中,但中小企业可针对供应链薄弱环节和大企业配套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这能给予初创企业很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相信,在新的周期里,以科技驱动的产业链供应链数智化升级,很有可能是我国未来10年最大的投资与创业机会。而这个机会将会是全社会、大中小企业、新老创业团队的共同机遇。

猜你喜欢
智化产业链供应链
电子证照重构山西道路数智化体系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筑牢产业链安全
沙冒智化的诗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沙冒智化的诗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