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灿灿 吴佩颖 曹树琦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浙江金华321000)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1],书中云:“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脏腑功能影响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背俞穴的分布部位接近现代医学解剖学中内脏相对应于背部的位置,故背俞穴可治疗与其位置相近内脏的病症,刺激背俞穴可通过调节十二经脉经气而达到调节相应脏腑的作用[2]。背俞穴临床应用广泛,可治疗内、外、妇科领域的多种疾病。笔者归纳整理了近年来通过刺激背俞穴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对背俞穴的功能主治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推动背俞穴的规范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中医学认为,人的神志与五脏六腑均有一定的联系。五脏是一个整体,人的魂、神、意、魄、志分属于五脏,故神志疾病与五脏相关。通过刺激背俞穴调理脏腑气血、平衡机体阴阳,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确有疗效。
1.1 失眠 人体经络“能量”状态影响着睡眠[3],经络状态失常,则会导致五脏不和,阴阳失调。气血输注于背俞穴,通过刺激背俞穴可调理脏腑阴阳平衡,使五脏得安,从而对失眠患者起到调理作用。
宋大迁等[4]将86例老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佐匹克隆片,治疗组口服化痰通络汤并联合背俞穴温和灸治疗(取穴:双侧心、肝、脾、肾四组背俞穴),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陶红霞[5]将72例产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组予背俞穴埋线治疗(取穴:双侧心、肝、肾三组背俞穴),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李镜等[6]将6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患者均予耳针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取穴:照海、申脉、神门、安眠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快针浅刺背俞穴(取穴:心、肝、脾、胃等背俞穴),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2 抑郁症 抑郁症可归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其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情志不遂可影响五脏功能而引发抑郁症。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刺激五脏俞可通调五脏气机,影响五脏的功能活动,调节人体情志变化,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7]。
刘航[8]将58例更年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取穴:神堂、百会和双侧安眠、神门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取穴:双侧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P<0.05)。林艺如等[9]将7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西酞普兰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取穴: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温针灸,结果治疗组患者抑郁程度改善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3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范围较广,涉及身体、心理、功能等各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0-11]。刺激背俞穴在临床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等疾病中疗效突出。
张慧和等[12]将9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降低脑水肿、调控血压、改善脑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细胞等规范化药物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背俞穴埋线和针刺舌三针、双侧风池穴,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P<0.01)。王燕珍等[13]将93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百会、四神聪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刺五脏背俞穴,结果治疗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以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詹小井等[14]将84例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并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组患者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并配合背俞穴芒针透刺,结果治疗组临床相关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脏腑之气与背部脾俞、胃俞相应,故脾、胃之背俞穴能够很好地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蒋曼君等[15]将12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取穴:双侧内关、足三里等穴),治疗组予针刺双侧肝、胆、脾、胃之背俞穴和胃脘下俞等穴,再选取中脘、下脘、肝俞、脾俞、胃俞进行埋线,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普适性量表评分、胃黏膜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上述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宋宸宇[16]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45例化疗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取膈俞穴为主穴,脾、胃、肝、肾等背俞穴为配穴,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7.80%。杨永刚等[17]将6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通便灵胶囊口服,治疗组选取双侧脾、胃、肝、肾之背俞穴,用毫针沿背俞穴向相应夹脊穴透刺,出针后对腹部进行按摩,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0%(P<0.05)。
中医理论认为,肺、肾两脏与人的呼吸密切相关。人体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肺的宣降及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刺激以肺俞、肾俞为主的背俞穴,能有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郎秋雯等[18]将62例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口服,治疗组选取背部膀胱经的肺俞至肾俞进行走罐,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间、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璐[19]将80例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西医治疗如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粉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祛痰补肾方联合背俞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古代医家认为皮肤病多与风、湿、热邪相关,是由诸邪伏于脏腑,日久不能宣通,导致肌肤疏泄失常。通过刺激背俞穴,可调整脏腑阴阳,使肌肤疏泄有度,起到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4.1 荨麻疹 《妇人大全良方》载:“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刺激背俞穴以调整脏腑功能,可达到疏风通络、祛风止痒、活血化瘀的目的[20]。
刘桂连等[21]将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予苯海拉明等抗组胺类药物,少数顽固性荨麻疹患者可联合使用西咪替丁等受体拮抗剂,对照组选取足三里、血海两穴位交替进行自血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脾俞、心俞、肺俞、膈俞、肾俞等背俞穴刺络拔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4和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贾永男等[22]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梅花针组、线罐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依巴斯汀片口服治疗,梅花针组予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肝俞、三焦俞行梅花针叩刺拔罐联合双侧足三里自血疗法治疗,线罐组予背俞穴埋线拔罐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取穴同梅花针组),结果线罐组的总有效率为96.70%,明显高于梅花针组的86.70%和西药组的76.70%(P<0.05),且治疗后线罐组血清IgE水平明显低于梅花针组和西药组(P<0.05)。
4.2 痤疮 痤疮可归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肺经风热,肺俞穴是该病病邪出入人体的重要通道。此外,风寒湿邪客于肺胃,肺胃邪热炽盛也会引起痤疮。通过刺激背俞穴,给邪以出路,可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23]。
李明高等[24]将58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于患处局部围刺及背俞穴埋线治疗,对照组予异维A酸软胶囊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8%(P<0.05)。龚小芳等[25]将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于痤疮部位施以火针,继于肺俞、脾俞、胃俞刺络放血,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
4.3 其他皮肤病 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荨麻疹、痤疮,同时也可应用于其他皮肤病的治疗。
姜慧晶[26]将80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运用温肾健脾汤联合背俞穴针刺治疗,并配合周围病变围刺,对照组予D-青霉胺和维生素B1、B6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血清抗着丝点抗体转阴人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李秀[27]运用耳穴、背俞穴放血疗法治疗40例过敏性皮炎患者,耳穴选取神门、三焦、内分泌等穴点刺出血,背俞穴选取膈俞、肺俞、肝俞等穴刺络拔罐,再根据上、下肢部位不同,分别选取双侧尺泽或委中穴点刺放血,结果痊愈30例,显效6例,疗效显著。
妇科疾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对脏腑背俞穴进行治疗,可有效调理脏腑经气,平衡脏腑功能。
陈贞贞[28]将6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选取肝、心、脾、肺、肾等背俞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予替勃龙片口服,结果治疗组患者失眠、潮热、汗出、抑郁、焦虑等症状指数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性激素水平血清雌二醇(E2)升高更为明显(P<0.05)。张卉等[29]将45例月经先后不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15例,治疗组予背俞穴埋线(取穴:双侧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对照组1予腹部穴位埋线(取穴:双侧天枢、归来和关元等穴),对照组2予背俞穴针刺(取穴:双侧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73.33%和66.67%(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治疗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
五脏与五体、五官均有一定的联系,故通过刺激背俞穴,能够调节脏腑经气,濡养筋骨血脉,通络止痛,治疗骨骼运动系统疾病确有疗效。
成惠娣等[30]将8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肩颈部上下、内外进行刮痧,再于风府、大椎、肩井等穴进行点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沿着背部双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膀胱经腧穴进行拔罐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颈部疼痛、颈部功能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曾文璧等[31]将4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背俞穴(取穴:除膈俞外,从肺俞按腧穴次序直到膀胱俞共12组腧穴),结果治疗组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31%(P<0.05)。张玲等[32]将60例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艾灸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取背部阿是穴3个加双侧背俞穴2对(奇数次治疗选厥阴俞、膈俞,偶数次治疗选督俞、脾俞),埋线组予穴位埋线治疗,艾灸组采用间接灸治疗,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艾灸组的86.67%(P<0.01),且埋线组在改善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减轻疼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艾灸组(P<0.05)。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责之于多因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背俞穴与相应脏腑对应,通过刺激背俞穴可以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恢复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达到调节人身整体机能状态的目的[33]。
祁元刚等[34]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药组各30例,中药组仅予柴胡龙骨牡蛎汤口服,针药组在中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刺背俞穴(取穴:心、肺、脾等背俞穴),结果针药组患者疲劳量表-14、焦虑自评量表等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中药组(P<0.01)。李诗梦等[35]将9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背俞穴组、单侧背俞穴组和背部非穴组,每组30例,双侧背俞穴组予揿针留针治疗(取穴:双侧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单侧背俞穴组取穴及操作同双侧背俞穴,单侧取穴,左右交替,背部非穴位组取背俞穴向外1.5~2.0 cm处避开膀胱经腧穴和阳性反应点腧穴,单侧取穴,左右交替。结果双侧背俞穴组和单侧背俞穴组的总有效率和疲劳量表-14评分均明显优于背部非穴位组(P<0.01,P<0.05)。黄娜娜等[36]将88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针灸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中药组予薯蓣丸口服,针灸组针刺背俞穴(取穴: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并联合艾灸神阙穴,对照组予谷维素等西药口服,结果针灸组和中药组在提高总有效率和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梁蔚莉等[37]将7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谷维素等西药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隔药饼灸,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疲劳量表-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背俞穴与脏腑经气相通,能够很好地调节脏腑功能,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8.1 癌性疼痛 陈军等[38]将12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背俞穴(取穴:双侧厥阴俞、三焦俞、肝俞等),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疼痛、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8.2 癌因性疲乏 梁虹等[39]将63例肺癌癌因性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隔药饼灸背俞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疲劳症状、生活质量等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常雪松[40]将50例癌因性疲乏患者按照2∶1∶1∶1的比例随机分为4组,针刺组20例根据经络感传测试选取相应背俞穴,并配合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进行针刺,假针刺组10例在所选背俞穴旁开1 cm处用假针按压,安慰剂组10例予安慰剂胶囊口服,空白组10例进行单纯对症治疗,结果针刺组对改善癌因性疲乏患者相关症状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
内分泌系统疾病多与脏腑平衡失调有关,背俞穴将脏腑与体表相连接,阴阳相合,共同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水液代谢,使内分泌功能协调平衡。
金敏娟等[41]将7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予背俞穴埋线治疗(取穴:双侧膈俞、脾俞、肾俞、小肠俞),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尿酸、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0%(P<0.05)。罗星子等[42]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取穴:双侧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温和灸治疗(取穴:双侧膈俞、胃脘下俞、脾俞等背俞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
背俞穴作为临床特定腧穴之一,具有特殊意义。从解剖上看,对应相关脏腑;从生理上看,与脏腑经气相通。刺激背俞穴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等各系统疾病确有疗效。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临床研究样本量小、相应实验研究不够深入等,今后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究刺激背俞穴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背俞穴的效应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