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家铭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结成的自愿性、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学术团体,同时也逐渐成为高校开展、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2019年各高校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反复提到“学生社团”一词。抓好学生社团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育人功能已成为高校开展、创新思政教育新的发力点,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成高校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但在实际发展中,受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限制着社团长久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以B大学为切入点,思考研究学生社团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优化路径。
B大学学生社团是由校党委领导、校团委指导以及社团工作部(原社团联合会)管理下的由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根据B大学团委发布的《关于公示B大学2019年度春季学期正式注册学生社团名单的通知》可知,目前B大学登记在册的社团组织数量为80个,其中理论学习类社团7个,学术科技类社团为10个,兴趣爱好类社团49个,社会公益类社团8个,创新创业类社团6个。通过对B大学在校学生、毕业生发放问卷可知,84.65%的同学参加过或是正在参加社团,仅有15.35%的同学从未参加过,学生社团覆盖率较高。在参加活动方面,48.91%的同学表示每周都至少会参加一次活动,而几乎不参加活动的只有10.36%,并且在参加活动的同学中有69.95%的同学认为目前学生社团所举办的活动“丰富多彩,很有意义”。此外,55.44%的同学对当前学生社团发展持正面评价,而对发展持负面评价的同学只占13.99%。可见当前B大学学生社团已呈现出一定规模,并且整体建设情况较好,学生认可度较高。
但在B大学学生社团上升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学生社团的良性运转以及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科学育人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当前B大学社团管理体制为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社联管理体制,其中校团委承担着全面指导职能,对学生社团建设、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校团委针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运行缺少一定的监督与指导,致使相当数量的社团缺少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对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参与的活动审核较为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社团活动多样性及学生积极性产生影响。
根据问卷数据显示,53.51%的同学认为校区会对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B大学目前拥有A、B两个校区,低年级学生(大一至大三)除个别专业外全部在B校区学习生活,A校区只有高年级学生。地理以及年级的分隔使得A、B两校区社团呈现出“各行其是”的态势。部分社团也尝试过一些改革,例如在A校区设立主社团,B校区设立分社团,但因缺少有效沟通机制以及长效发展机制而不了了之。此外,相当数量社团为确保社团参与人数,只设立在低年级所在的B校区,这使得A、B两校区在社团规模上形成明显差距,造成发展不平衡现象。
活动经费作为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主要资源直接决定了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影响社团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当前B大学实行社团分级经费制度。每年会对社团进行评级,S级和A级可以获得原有基数的2倍和1.5倍,B级保持原有基数不变,C级为原有基数的0.5倍。通过调研,大部分社团为A级和B级,可以获得750元和500元的经费,但现有经费难以维持社团可持续地开展高质量活动。
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活动以及社团负责人两方面。一方面,B大学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方面,集中体现活动难以做到“一脉相承”,无法持续开展具有连续性、相关性的活动,难以形成系统性、规律性的社团活动经验,对社团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稳定的社团负责人不仅能够带来活动上的连续,还对组织内部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B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更换周期为1年,且社长均由年级相对较高的学生担任,这使得负责人的流动性较大,对社团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B大学学生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的动机分别是:发展自身兴趣爱好(84.46%);拓展人际关系(56.48%);提升自身综合技能(53.89%);德育分加分(50.26%); 其 他(1.55%)。此题在问卷设置为多选题,通过上述数据可知,有半数的学生在加入社团的时候会考虑到德育分加分的情况,这使得社团中容易出现“僵尸成员”,导致社团沦为德育分加分的工具。在另一项调查结果中显示,有21.93%和33.77%的同学“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这些目的性较强的同学会影响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缺少灵活的管理体制。B大学学生社团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社联管理的管理体制,虽然有助于学生社团管理组织化、专业化,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团委工作涵盖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社团日常工作繁复的特点使得团委工作重心偏向于对学生社团主流价值观的把控上,对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管理体制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忽视,导致学生社团呈现出“头重脚轻”的状态。
持续发展的校区问题限制。由于B大学相当数量学生参加社团时间集中于大一大二两个时间段,使得低年级所在的B校区的社团数量、活动数量质量明显高于A校区,同时由于A校区学生在毕业、升学、就业等压力影响下无暇顾及学生社团,导致A校区社团招新及正常运营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由于校区间人员的流动导致学生社团难以形成稳定的人员基础,流动率较高,影响学生社团稳定性以及连续性。
社团经费来源单一。B大学当前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仅为学校划拨,总计250元-1000元不等。除该来源渠道外,不允许学生社团私自拓展经费渠道,例如向学生社团成员收取会费或是向社会企业拉赞助等普遍的收集渠道。这就极大限制了学生社团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空间,不到1000元的活动经费难以支持学生社团可持续开展高质量活动,严重影响社团举办活动的质量以及数量。
社团建设缺少规范化章程和专业化分工。当前B大学学生社团在实际建设中,忽视规范化章程的建设,采用模糊化处理方式,使得学生社团内部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性和传承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凝聚力、执行力。同时忽视社团内部专业化分工,组织分工多半处于临时赋予的一种状态,形成“管理混乱”局面,对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发展目标与组织建设之间缺少联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社团发展规律的目标是推进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但B大学学生社团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忽视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合理目标,针对发展目标“模糊化处理”,没有正确认识到发展目标和组织建设之间的关系,导致片面追求社团“大”和“快”,对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社团责任人能力不一。学生社团负责人作为学生社团的主要建设者、规划者、运营者,对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主体性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生社团的选举机制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这导致社团选拔上来的负责人可能存在程序不当或者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技能以及经验等现象。在此影响下,学生社团制度建设方面不健全非但不能有所好转,反而存在着恶化的可能性,由此循环往复,造成恶性循环。
德育分功利化思想较为严重。目前将近50%的学生在选择参加学生社团时会考虑到德育分因素。在B大学专业排名规定中,德育分占比高达20%,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开始疯狂参加各类组织或活动,造成部分学生社团的快速壮大,但此部分学生关心更多的组织或活动的“量”,而不是“质”。在此影响下,短期内形成学生社团的“柯立芝繁荣”,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社团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提出严峻挑战。
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现在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在宏微观都存在管控过严现象,影响学生社团活力。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需要各方重新思考管理的重点以及管理思路,由把控转向服务,积极构建服务型高校社团管理体制。高校党委要以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社团价值观培育为根本目标;团委应聚焦于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社团活动适当放权,转监管为引导,将更多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社团建设之中;社团联合会要由管理转向服务,积极构建服务型社团联合会,以保障和服务社团运行以及开展相关活动为工作重心。
构建学生社团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主-分社团发展模式以应对学生社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该模式有利于整合社团建设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社团建设工作。高年级所在的A校区建设主设团,主要发挥统筹作用,B校区建设分社团,发挥创新作用。主、分社团根据实际需求建设、运营。同时在主、分社团间建立社长团,负责主、分社团间的管理工作,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云联系”,提高主、分社团的交流频率和沟通质量,推进主、分社团均衡发展。
健全学生社团建设资源供给机制。稳定充裕的经费支持是学生社团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针对B大学单一的经费机制,可以思考尝试扩大学生社团经费来源,例如社会支持、企业支持等方面,通过前期调研、实际测试等手段,选取合适的拓展经费来源,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多渠道经费机制。同时,推进社团评级制度精细化,依据“社团管理”“组织建设”“社团文化”以及“战略规划”四点对学生社团进行评级,选出优秀社团以及最有潜力社团,适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双管齐下,保障学生社团运行的经济基础。
推动社团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社团准入方面,完善社团成员的准入机制,使其不断趋向于正规化、制度化,确保在加入初期能够招收认同社团宗旨和方向的成员,提高社团的稳定性和认同感,降低潜在的退出风险。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着手建立相关财务管理机制,社团内部设立专员进行管理并绘制学生社团收支报表,定期公示,明确各项收入来源以及支出用途。优化社团负责人选拔机制,以多渠道指标评选代替单一的面试机制,可围绕社团活动参与频率、社团贡献度、创新度等维度制定指标,并根据社团实际丰富细节,以此来激发动力,充分激活学生社团活力。
塑造具有稳定性的学生社团文化。首先打造具有明显标识度的学生社团品牌活动,提高学生社团校内知名度;其次充分利用好学生及老师的口碑作用,构建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学生-教师、教师-学生的传播链路;最后,依据自身特色,探寻出一条符合社团发展实际的道路,例如偏冷门的理论学习类社团,可以创新学习模式,拓展社会实践空间,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道路,丰富活动形式、提升社团吸引力。
常态化培育学生社团负责人综合素质。主要围绕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思维培育三方面展开。综合素质方面可定期开展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培训,从表达能力、承受能力上提升社团负责人素质;在专业技能培育方面,针对管理学生社团所需专业知识及技能定期开展培训讲座,提升社团负责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思维培育方面,可以在不断地观察、学习优秀经典案例中培育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社团价值观念。通过创新和监督两方面不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加入学生社团一事。一方面,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以及持续的正面宣传提升学生对社团的认可度、满意度以及归属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来规范和推进学生参与到社团之中。二者双管齐下,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加。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其可持续性发展逐渐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议题。学生社团快速扩张的同时,在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活动筹办、社员动机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依托高校、社团负责人、社团成员在内的多元主体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改革,推动高校学生社团良性运行以及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种类很多,如各种学术、社会问题研究会,文艺社、棋艺社、影视评论社、摄影社、美工社、篆刻社、歌咏队、剧团、篮球队、足球队、信息社、动漫社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
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织而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