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筑梦公益的长期跟踪调查

2022-12-27 16:48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杨欣萌
区域治理 2022年19期
关键词:支教公益儿童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杨欣萌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在我国,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上官子木于1993年所提出的,最早于2002年开始研究。根据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将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定义为留守儿童。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给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即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本文结合以上将留守儿童定义为连续三个月以上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二)筑梦公益留守儿童调查概况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以来就是社会持续不断关注的特殊群体,政府一直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极为重视。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这一难题,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专门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法规和措施。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职责进行了定位,提出“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家校联动、形成合力,社会参与、共同关爱”的基本原则。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政府要支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这些都为社会公益组织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在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总结笔者自2017年以来的支教经验,以及对陕西省子长市安定镇中心学校、陕西省榆林市佳县高家集镇小学、西安市鄠邑区育新农庄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访谈,通过对陕西筑梦公益的现状分析来探求其解决路径。现将访谈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如下。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缺失的。在调查过程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隔代监护、寄居亲戚家和学校寄宿。亲子监护责任的放弃和代理监护的失效造成了父母教育的缺失,孩子们无法在正常充满父爱母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正常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诉诸,对其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都是弊大于利的。二是在长期农村环境的影响下,父母的教育观念深受农村价值观的影响,加之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和心理素质低、思想固化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孩子过于浅薄粗狂,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辅导,更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家长的定式思维逐渐同化到孩子身上,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很难从代际贫困中走出。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一环,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而且是从儿童启蒙到青少年时期正确的引导再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场所。现下有很多人将“问题儿童”与“留守儿童”画等号,说明学校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差的重要因素。可见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虽然逐渐普及了义务教育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但从升学率来看,农村的教育质量仍然不高。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的生师比远高于城市的生师比(生师比越低,教师资源越丰富),农村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再者,农村现有的教师资源也存在教育观念落后、认识水平低、教学惩罚措施欠科学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生均图书藏量、生均计算机台数、生均仪器的数据可知,由于教育物质资源分配不均,农村的教育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远落后于城市,这使孩子们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3.政府政策的缺失

随着对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关注,国家层面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政策。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但在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同地区留守儿童的特点、需求和规模都是不同的,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的性格、家庭环境和生存条件也存在差异。各地区在政策的落实上并没有结合当地情况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只是一味照搬上级文件,无法制定针对性的科学政策,做到差别化回应。其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是系统性的,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各部门协同合作、多管齐下,才能将有效整合的社会资源作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而从现实来看,相关部门多存在职能分散、权责不明,加之基层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从而出现帮扶资源浪费、资源分配不均,使上层设计无法产生积极效应。最后,基层领导错误的政绩观导致的“形式化”问题。一部分领导为营造自己关爱弱势群体的形象,并没有实打实的为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而是通过逢年过节举办一系列应景的“送温暖”面子工程,用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活动的背景板。这种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的虚假关怀,不但不会帮助到留守儿童,反而会对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

4.社会资源的缺失

目前,社会层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大多都还存在于物质层面。如“免费午餐”“送冬衣”等。大多数的物质帮扶都停留在依靠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和社会捐赠所提供的衣物和书本,而对于生活在远离城市、信息资源匮乏的偏远留守儿童来说,课余时间大量空白。根据访谈我们可知,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是非常单调乏味的,没有丰富的课后生活,村子里也没有活动室、图书室等休闲和娱乐场地提供给孩子们,也无法发展课余爱好。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就是看电视、打游戏等单一的活动,甚至会结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走入歧途。此外,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社会关爱,单纯的物质帮扶无法填补其精神上的匮乏。在支教过程中,长时间的情感缺位导致90%的孩子在支教结束后会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有的孩子在支教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把老师当做唯一的倾诉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留守儿童都对音乐、美术、手工、国学等兴趣课程有极高的兴趣。一位八年级的留守儿童提到:“我家生活虽然贫困,但我也有雄心壮志,可我现在的学习不是很好,特别是英语和语文,我想向你们‘乞讨’一些学习语文和英语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层面单纯的物质帮助是远远不够的。

二、陕西筑梦公益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的成效分析

陕西筑梦公益发展中心成立于2015年8月25日,是全国首家在校学生注册的省级公益组织,是陕西省慈善联合会理事单位、公益新媒体联盟联合发起单位,荣获陕西省儿童保护突出贡献奖,被评为陕西省3A级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山区支教助学及志愿服务活动。

(一)陕西筑梦公益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项目

(1)发展浙江筑梦公益发展中心。筑梦浙江作为陕西筑梦公益的分支,进一步扩大了留守儿童的服务范围。主要运营“筑梦支教暑期夏令营”——夏令营以“国学经典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为特色,辅之以书法、写作、美术、手工、音乐等拓展性、趣味性课程及主题班会课程。志愿者还会对学生进行家访,收集问题学生及贫困生信息,在夏令营结束后通过网络、信件及寒假回访活动对其进行持续关怀。(2)“咕噜”项目。它专注于培养农村儿童健康的饮水习惯,通过健康饮水课堂、饮水绘本加强留守儿童对健康饮水的认识。(3)“元气匣子”项目。根据各类留守儿童的群体差异、地域差异、实际情况等量身打造“温暖包裹”,其中包含书包、文具彩笔等文具和球鞋、手套、耳罩等过冬用品。(4)“青年公益说”项目。通过与高校团委、社团等开展公益活动,为高校公益类社团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宣讲会选取优秀社团给予跟踪服务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5)沣西新城妇女儿童保护之家。坚持每年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联合多家组织召开儿童保护会议,呼吁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科学的服务。

(二)陕西筑梦公益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分析

(1)大学生支教观念新颖,教学模式多样化。筑梦公益秉持着“渔主鱼辅”的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构筑梦想者同行,使儿童享受公平教育、健康成长,提升的青年公益能力和社会担当。截至2019年底,累计服务了超过5000名的农村儿童及30余所农村小学,培训并输送了500余名志愿者参与相关活动。摒弃了传统大学生支教模式,培养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农村儿童拓展思维、提升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农村儿童身心健康成长。(2)提供多种类的物质保障。通过净水课程强化留守儿童卫生观念,为超过5000名山区留守儿童及超过20所中小学校配送净水物资,800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净水课程”。根据不同地区留守儿童的需求不同,先后为甘肃、陕西、浙江、湖北等地超过2800名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包裹”“智慧书包”等物资。疫情期间为沣西新城、西安市鄠邑区两地237名困境留守儿童调配了“困境留守儿童防疫包”。(3)“家访”“回访”的制度持续关怀。避免了短期支教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落差,搭建了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桥梁,让家长充分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使得短期的支教产生长期的效果,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4)丰富的特色课程。通过国学、音乐、美术、手工等拓展性和趣味性课程,多维度地学习知识,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专业的课外兴趣知识。此外,从健康饮水、艺术手工制作、家庭教育成长、天文地理科技四大板块出发,开拓留守儿童视野,全方位为儿童健康快乐做好保障,为农村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三、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社会公益组织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加强公益组织与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面的联系,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立体体系,探索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一)优势互补,建立与政府的协同合作

社会公益组织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完善内部组织建设,在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下,运行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能力,提高社会认可度。而由于不同地区留守儿童的情况不同,政府部门往往不能灵活地根据当地情况的实际需求实行针对性的措施,而公益组织在这个方面却凸显出其优势,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客观情况。所以,社会公益组织应当积极探求与政府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整合,促进社会公益组织的项目在农村更好地开展。

(二)高校联盟,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

高校的人才资源,具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作为公益事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可以为公益组织输送稳定的教师资源。社会公益组织具有良好的社会资源,高校可以和社会公益组织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公益组织可以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安排志愿工作,提供支教平台。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志愿服务的质量与素质,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

(三)家校一体,培养家长正确的教育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错误的观念和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家长的素质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专业知识培训、主题教育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觉悟,引导其理解并接受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公益组织应将“家访”“回访”活动持续化,延续影响效果。家长通过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破除农村留守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壁垒。同时也避免了支教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落差,对后续教学工作的延续性和正常教学顺序的展开产生积极作用。

(四)乡村振兴,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乡村图书室、乡村文化馆等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学习和阅读场所,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拓宽了视野。同时可以利用留守儿童课后或周末的监管“空白期”,设置不同的课后兴趣班,如做小实验、手工、绘画等,在接触科学的同时也增加了与趣味相投的孩子交流的机会,丰富课余生活。设置心理咨询室,并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对于长期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让他们袒露心声并为其提出合理的建议,正确的心理引导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支教公益儿童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公益
公益
公益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