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赢
2019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规划,提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协同育人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完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业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按照国家要求,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助力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本文将运用文献分析法提炼出新农科建设内涵,运用网络调研法总结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以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提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路径,助力新农科建设快速发展。
当前,农业院校教育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注重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主动拥抱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挑战,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是建设新农科的必然路径。以生命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打破专业壁垒,推进交叉融合,不断开拓出农业科技新领域,是新农科建设的现实选择。围绕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将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和“一懂两爱”的思想价值引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产学研融合的“三元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中国校友会团队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农林类大学排名,选取排名前15位的农林类大学,通过网络调研法从馆舍面积、馆员数量、学科服务、查收查引与科技查新、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评价、新媒体运营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排名前15位的农林类大学图书馆大多开展了学科服务、新媒体运营服务,对于深层次的查收查引与科技查新,以及ESI学科评价服务,还有部分农林类大学图书馆没有开展。不同的农林类大学图书馆需要因地制宜地创新服务形式,服务好新农科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现有龙子湖校区图书馆、文化路校区图书馆(含桃李园阅览室)、许昌校区图书馆。龙子湖校区图书馆于2021年4月23日建成开放,使用面积4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4500余个,为全校学生提供包括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有声阅读空间、研讨间等不同空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实现了24小时服务不断线。截至2021年12月底,馆藏图书资源总量达308.67万册(其中纸质资源185.20万册、电子资源123.47万册),数据库数量60个。建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兼有经济、理工、人文、社科等多类型、多载体的馆藏体系,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农学文献中心。
突出“以用为主”,探索建立了“需求导向、重视绩效、节约成本、动态调整”的电子资源建设原则。一是从资源角度,整理和学科相对应的核心电子资源清单;从读者需求的角度,开展资源调研工作。走访了各个院系,面对面与师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多维度、全方位地获取读者对现有电子资源的使用评价,并及时调整年度采购方案。二是开通纸质图书荐购服务,优化图书文献资源结构。以新馆开馆为契机,积极进行各校区资源布局调整工作,不断提升优质资源建设力度与成效,基本形成了用于知识传承、专业教学、创新研发、学科创建的文献保障体系。
一是扎实做好基础服务。开展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检索服务,出具检索报告,开展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主动拓展业务范围,积极联系重点院校筹划科技查新合作业务,鼓励馆员参加全国科技审核员和全国科技查新员资质培训。二是从馆员中选拔出业务素质硬、表达能力强的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信息检索公共选修课,成立信息素养教育教研室,定期研讨。三是加大现有资源的推介和培训力度。开展“每月一库”活动,线上线下开展各类数据库培训。
为了适应新信息环境下用户对图书馆文献服务的新要求,开展主动推送信息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在全馆范围内聘任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馆员为兼职学科馆员。为每个学科配备1~2名学科馆员,基本覆盖全校主要学科。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如下:一是与相关专家教授及其学科团队建立经常性友好联系,建立专家团队档案;二是注重搜集联络专家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学科发展动态、最新进展、会议消息、资源线索、新书介绍等信息,及时通过主页发布、E-mail或其他形式向专家推送;三是熟悉各类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检索和使用方式,对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开展个性化的使用培训,或向其提供必要的文献检索协助;四是了解和掌握专家的研究方向,跟踪其科研课题,尝试嵌入式服务,逐步将文献咨询业务融入专家学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成为专家学者可以信赖的信息顾问。
一是高质量举办“弘农爱国”读书节活动。每届读书节都会结合时政热点确立主题,组织线上线下系列活动,促进价值观教育与阅读推广的有机融合,持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在热爱读书的氛围中塑造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的理想信念。真人图书馆活动中,组织者联系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分享人,为读者推介高质量的、有启迪性的“真人图书”。活动采取现场与在线直播同步进行的方式,将分享者的个人经历、人生感悟实时传递给每位读者,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读书会交流活动中,向学生推荐体裁多样、主题鲜明的书籍,包含友谊、成长、追求、理想与现实、摆脱焦虑等多项人生必经课题,以提问、探讨、辩论、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书分享会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培养善思辨、多才学的大学生、提高图书借阅率均起到良好作用。二是努力打造校园文化高地。开辟专门展览展示区域,购置专业展架,主办“‘弘扬传统文化 谱写红色华章’书法作品展”“本科录取通知书设计大赛作品展”等主题展览,协办2021年全国双创成果微展、新时期科技双创高质量发展论坛活动。通过主题展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新农科建设要求打破固有学科边界,破除原有专业壁垒,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通过学校内部理、工、农等学科交叉来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设置新兴专业,推进新农科建设。农业高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应该从学科领域文献配置的角度,对数字资源及纸质资源进行质量评价,及时掌握已购与欲购数据库与本校学科建设的相关性,根据用户需求及学科发展方向灵活调整采购方案,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购置用户迫切需求的、有利于新农科建设的前沿文献资源。
当前,数字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是乡村振兴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适应信息化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信息素养培育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农业高校应推进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深化,系统性、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水平。第一,图书馆应对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摸底分析,针对问题采取具体措施;第二,图书馆应联合校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开展多样化的线上线下活动,对信息素养知识进行宣传普及;第三,组织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经验的馆员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由面到点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第四,开展数据库使用大赛,这种竞赛的形式使学生在对数据库的使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提高技能。
学科馆员机制的建设,有助于突破当前不同学科处于相互分割与独立状态的困境,帮助他们在彼此沟通与分享中建立关系。农业院校图书馆除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来推进学科建设外,还需要促进各学科与专业的横向融合与纵向发展,大力建设并完善学科馆员机制,有效发挥学科馆员的沟通作用与纽带功能,让学科馆员机制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发展,提高农业院校的科研实力,并服务于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成为农业院校的关键推动力。农业高校急需选拔一批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信息素养、沟通宣传能力的馆员组建学科馆员队伍,深入学校的每一个学科,推进图书馆与不同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有效沟通,共同助力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全程、全方位服务育人模式,实现图书馆功能最大化。包括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读书、学习和交流场所,以环境育人;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以资源育人;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以文化育人;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学科馆员制度、学生馆员制度等,以管理育人;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素养,创新服务方式,以服务育人。图书馆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持续推进“书香校园”和学习型图书馆建设,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促进全校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学风的形成,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推进“爱农知农为农”素养培养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农林专业学生在感悟乡村、感知乡土、感动乡民的足迹中,历练锻造心系“三农”、情牵“三农”、行为“三农”的赤子情怀。
高等农林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新农科建设是我国农业升级、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农林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农业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深入贯彻新农科发展理念,以优化文献资源配置、构建信息素养培育工程、打造学科馆员队伍、推进多维阅读推广等为行动抓手,全面助力新农科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