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育宣传中心 秦志军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高校教师努力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高校培养造就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新时代“大先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任务,是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
截至目前,河北省共有普通高校127所,数量位居全国第8位。但是,全省拔尖高校较少,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校。全省高等教育之所以大而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撑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脊梁的“大先生”数量不足。面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突破“双一流”高校建设瓶颈的迫切需要,面对办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跨越的人民期望,亟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尚品格的“大先生”。
在全省高校培养一批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新时代“大先生”,就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有待增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完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绩效工资制度活力不够、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和教学平台不多、顶尖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创新人才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促进立德修身、学术精湛、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明道、信道的“大先生”,让政治底色更加鲜明。二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引路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六要”等重要论述精神,鼓励“大先生”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典范。三是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涵养家国情怀,让“大先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四是加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育,大力选拔党务上有能力、业务上有建树、师生中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推动“大先生”做道德楷模。同时,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六是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选树师德楷模和师德标兵,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以李保国、黄大年等教育系统的优秀楷模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一是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二是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夯实教师发展基础。打造教师发展平台,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做好教师研修、教育教学指导、学术发展等服务。三是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融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以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方法、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推动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五是全面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形态,推进教育观念革命、课堂革命、技术革命、方法革命,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六是着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重点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访学交流,提升他们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七是完善教授给本专科生上课制度,让其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做贴近课堂、贴近学生的“大先生”,做坚守讲台的“大先生”。
一是加快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推动科研平台提档升级,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科技平台,重点抓好“三大一基”,同时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多学科融合的基础研究平台,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二是瞄准自身特色,加强“一流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一流教学平台,为教师成长为“大先生”搭建更好的育人平台。三是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全省12大主导产业,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与产业链深度创新融合,积极开拓一片孕育“大先生”的沃土。四是支持建设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据统计,全省高校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平台累计已达400余个,全省高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个、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个,为“大先生”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搭建了高水平平台,这样的“梧桐树”要越来越多。
一是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点培养一批、大胆使用一批、及早储备一批”的建设思路,构建“领军人才—学术骨干—中坚力量—青年英才”四个层次有序衔接的人才成长体系,不断壮大“大先生”队伍。二是充分发挥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河北省高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高层次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凝聚高层次创新团队育人合力,让这些团队中的教师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先生”。三是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声望高、教书育人成果丰硕、已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进行重点培养,培育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大先生”。四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学科穿透力的领军人才,积极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高端人才聚集效应,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储备“大先生”后备人才。五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等省内骨干高校与清华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师资共享、教育教学、联合培养、智库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六是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对优秀青年教师及早选拔、放手培养、大胆使用,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历练成长。截至目前,全省高校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8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有效推进了“大先生”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岗位聘用为基础,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考核分配体系。二是支持高层次人才集中的高校按规定申请提高绩效工资总量,合理确定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0所高校以不超过指导线2倍的标准确定了绩效工资总量。三是积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四是落实高校内部分配自主权,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五是建立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在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特事特办,随到随批。六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全职引进到省内高校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在科研经费、安家费、特殊生活补贴等方面明确标准,提高他们的待遇。七是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平台助力,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带动学科专业发展。八是加强关怀服务,让高层次人才能够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与驻地人才享受同等待遇。
一是坚决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的顽瘴痼疾,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二是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把学术贡献、社会贡献等作为主要的评价要素,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教师,给予其特殊奖励,鼓励更多“大先生”脱颖而出。三是创新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重点考核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业绩,提倡长周期评价,引导高层次人才潜心治学、不急功近利。四是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突出科研评价质量和贡献导向,突出科研项目实施效果和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贡献度,坚决摒弃“以刊评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五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杠杆作用,不把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价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实行职称直评,激发教师的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深入开展“大先生”式人物挖掘宣传活动,将“大先生”的学问、德行内化为广大教师的品行、气质,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二是崇尚学术民主,着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通过演讲、征文等形式,鼓励不同思想碰撞、不同学术争辩,努力为教师交流学术思想、拓宽学术视野创造条件。三是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坚守诚信底线,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四是积极为人才松绑,做到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和更大资源调度权,让他们能够多出科研成果。五是建立容错机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为教师开展研究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和试错空间,让其能够专心治学。六是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杜绝“填表教师”“报销教师”“开会教师”的出现,把相对完整的时间还给教师,让教师能够深耕专属领域,走向学术领军位置,从而成为“大先生”。七是落实科研助理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保证高层次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
一是落实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支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依法依规行使职权。抓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这个办好大学的关键,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努力推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二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推进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以高质量的科研创新创造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推动内涵式发展,力争示范引领。三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四是扎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校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把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和解决教学科研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五是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组织、人事、科研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制度,定期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六是系统谋划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七是加强高校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沟通,积极争取理解和支持,为高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千千万万“大先生”。高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机制,强化举措,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先生”队伍建设路径,厚植涵养“大先生”的温润土壤,让越来越多的“大先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