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研究

2022-12-27 10:56马月娇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6期
关键词:认同感高校教师高校学生

马月娇

一、乡村认同感相关阐述

乡村认同感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对自身生活的乡村区域中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确认、接受、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个人或者群体可以通过模仿、内化乡村文化、价值趋向等,使其成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这种乡村认同感即是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认可,也是对共同的乡村品质、乡村理念和乡村行为的坚守与传承。

乡村认同感的坚守与传承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认知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属于乡村,在心理上承认自己是乡村成员这一身份。在情感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愿意积极主动为乡村贡献自身力量的情感;在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为乡村服务,履行自己乡村成员的义务等[1]。对地方性文化情境和个人情感等的认同是促进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一大动力。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生乡村认同感与思政教育培育的关系

(一)培育高校学生乡村认同感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

高校学生的乡村认同感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有利于吸引人才返乡工作,解决乡村人才的匮乏问题,丰富农村的人才种类、增加农村的人才数量,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

(二)思政教育为乡村认同感提供适宜的培育环境

在乡村生活中乡村成员共同沉淀和形成的价值观,是乡村成员判断是非曲直和建立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然而高校学生因为远离乡村,长期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学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在学校良好氛围的熏陶下,高校学生比较推崇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明和谐”“敬业诚信”等优秀文化。高校思政教育重视乡村振兴,重视乡村价值、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重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人文环境建设与乡村社会环境建设,这些都为培育学生乡村认同感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为培育学生乡村认同感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

三、高校学生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学生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教师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应主动加强与农村文化产品的创造者、生产者、传播者的互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深入乡村群众,没有加强与农村的联系更没有将乡村振兴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政教育中[2]。高校教师对乡村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生态等内容了解甚少,更没有将其作为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总之,高校对学生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二)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乡村认同感的培育对师资要求较高,且高校思政教育也不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而是作为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这种情况下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价值观导向等方面对自身要求不高。在授课内容上,高校教师侧重于传授专业知识,忽略了对学生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的培育;在授课方式上,以讲授法为主要授课方式,这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授课方式很难传授给学生乡村情怀、乡村认同感等感性知识,另外通过讲授法传播的信息对学生的记忆影响较小,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价值观导向方面,高校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乡村情怀的培育。

此外,部分高校教师不了解乡村文化、乡村历史、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政治等,也没有乡村生产生活的经验,导致对乡村认同感没有共鸣[3]。甚至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城乡平等观念,在传统农村落后观念的影响下,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一些对城镇与乡村差距不满的看法,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更无法做培育学生乡村认同感的榜样。

(三)高校没有发挥好校园文化的作用

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校园文化因其具有特定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可以被看作迷你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的精神、性格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各个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都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完全忽略了校园文化与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之间的关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在校园中没有展现,导致高校没有发挥好校园文化的作用,没有为学生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生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的策略

(一)重视思政教育对乡村认同感的培育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转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贯穿教学始终,实现全方位育人与全程育人[4]。在思政教育课程中和专业课中使高校学生认识农村优秀文化、认识农村历史、认识农村经历、认识农村政治生活,可以扭转高校学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其城乡平等观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农村、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高校学生的乡村认同感。

(二)加强高校教师乡村认同感的榜样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引导下,自觉提高思政教育觉悟,树立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力量的理想信念。高校教师要丰富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高校教师还要丰富自身的思政教育技能,提高乡村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内容的传播效率。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对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自身做起,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树立城乡平等观念,不断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培育学生的乡村认同感。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作用,为乡村认同感思政教育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要想实现高校的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协同培育乡村认同感,就需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首先,高校要大力开展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确保乡村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其次,高校要开创丰富多样、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确保用新颖、有意义的形式吸引高校学生的关注。比如举办“我的家乡”摄影展、开展“三下乡”活动等。最后,高校要完善校园文化考评机制,通过考察校园文化中是否展现出乡村相关内容、是否能够培育学生的乡村认同感来确保校园文化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五、结 语

高校学生因受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亲朋认知、父母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农村空心化、社会地位弱势化、产业边缘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他们乡村认同感较为薄弱。正因为如此,乡村振兴就更加需要广大高校师生的参与。高校教师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方向对学生乡村认同感的培育方式进行不断的调整,以期最大化发挥乡村认同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认同感高校教师高校学生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