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娴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农业经济大省。近年来,山东的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也从过去的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到现在的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对菜籽的培育,设施农业的推广发展等。深究技术进步背后的原因,人口变迁这一影响因子不可忽视。具体来说,就是农业科技推广是否与山东省的人口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口的变化有关。而山东省的人口变动是有阶段性特征的,它和山东的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业技术进步有没有联系,此种联系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山东省的农村人口数量大,且农村适龄劳动力也多。并且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每年会有一定数量相当可观的“新劳动力”增补到现有的劳动力队伍中。因此,山东省的农村劳动力总量和剩余劳动力总量也一直在持续增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山东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以及设施、环境的落后,导致一些农民思想固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诸多年轻人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加之第一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本该属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就业。如此一来,农村人才流失,不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利,而且还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难以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据《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年底,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888.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6万个。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62.9%,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6万个。 而到了2016年,全省农业经营户1777.8万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46.6万户。全省农业经营单位17.9万个,其中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9万个。
2006年年底,山东省农业从业人员2992.5万人,其中男性占44.9%,女性占55.1%;按年龄分,20岁及以下的占4.4%,21~30岁的占14.1%,31~40岁的占23.2%,41~50岁的占24.4%,51岁及以上的占34%。
2016年,山东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2755.4万人,其中女性1340.6万人(48.6%)。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532.2万人(19.3%),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1225.2(44.5%)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998.0(36.2%)万人。
从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间,从性别比例来看,山东省的农业从业人员中男性增多,女性减少;从年龄层次来看,青年和老年多,中年少;而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和小学学历的越来越少,初高中及大专以上的越来越多。
1.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并有持续降低的趋势。2016年,山东省农业从业人员2755.4万人,比2006年减少237万人。其中,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35岁及以下)的从业人员532.2万人,比二农普时减少21.4万人;36~54岁的从业人员1225.2万人,减少197.2万人;55岁及以上的998万人,减少19.5万人。
2.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2016年,山东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业从业人员1722.1万人,比二农普增加64.3万人,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的62.5%,提高7.1个百分点。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8%,高于全国平均值0.9个百分点。
3.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越来越多。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著名学者黄宗智认为,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限制,农业发展必然不同于欧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的方向,劳动与资本相对密集型的家庭农场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事实上,山东的情况更是如此。不同于西南片区的地广人稀,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小,更适宜发展家庭农场。而农业的生产规模与农业经营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与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联系,不同的经营主体在不同的农产品的产业经营活动中有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因此,需要将自身生产经营特点与从事的产业结合,才能发挥出更高的生产效率。
正如博塞拉普所说,人口的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使得休耕期缩短,进而导致工时生产水平下降,因此需要引入牲畜拉犁的方式来提高工时产出。因此,犁这种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人口压力推动才产生的。
山东省“三农”普查结果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从业人员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农业科技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全省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
那么山东省农业科技的推广是否与农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有关?如果仅从数量上看,想要在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同时保证维持产出,就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用先进的技术来弥补从业人员的不足;其二是引入温室、大棚等高产的设施农业,来保证单位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比。
但无论是提高农机水平,还是引入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等组织形式,都离不开人。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山东省在农业机械化推广方面的优势:农业从业人员年轻化趋势明显,且普遍受教育程度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这类人的特征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强,但缺乏农业相关经验。这时,扎根农村土地几十年的老人,优势就十分明显了。这二者的结合,为农业科技推广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有关数据表明,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开始从事农业的生产发展,势必会对现有的农业发展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2019年刚刚建成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致力于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宜居化、农民职业化、蔬菜品牌农业园区化、生态标准化的“寿光模式”。这样的基地建设,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量以及学习能力、机械化设备运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随着山东省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农业生产逐渐有了科学化的趋势并逐步向规范化靠拢。同时,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另外,从事农业生产的高学历人员数量与日俱增,在现有的从业群体中将会产生带动作用,从而吸引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积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长此以往,将会在农业从业人员群体中形成争相学习的良性竞争,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转变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山东省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是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形式存在,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有效补充和后续保障。
总的来说,从山东省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看,不管是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口总数、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还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与经营人员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日益科技化的机械设备,并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种植技术相结合,提高经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为山东省建设农业机械化强省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