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旭 刘芮沂
(大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辽宁 大连 116033)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瘤、动脉硬化患者中。这类患者的血液中存在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者从外界进入的栓子,伴随着血液循环流向远端,阻塞动脉血流,导致肢体缺血乃至坏死。该疾病起病急,在临床上表现为下肢突发性剧烈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肤色苍白、皮温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病情严重者,在发病后的4~6 h患肢即坏死,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中应及时对其予以治疗[1]。由于病情凶险,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急诊手术患者在治疗期间,对于临床护理的需求较大,急诊科护理人员应树立紧急抢救意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能全方位满足患者的需求,确保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此次试验将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旨在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急诊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将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手术方法治疗,进一步以随机的方式分成两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分布在51~82岁,平均为(63.92±3.1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15 h,平均为(6.20±0.40)h;发病位置:左下肢患者23例,右下肢患者17例,双下肢患者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分布在52~82岁,平均为(63.07±3.2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45 min~15 h,平均为(5.81±2.28)h;发病位置:左下肢患者22例,右下肢患者18例,双下肢患者5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两组之间后续数据有可比的意义。本次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核实与审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血气分析、血清酶学检测、肾功能检查及彩超检查等确诊为下肢动脉栓塞;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球囊导管取栓术;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器官功能检测无明显异常者;均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签署相关医护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无法耐受此次试验者;存在介入溶栓治疗禁忌证者;既往具有溶栓治疗史者;具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拒绝参与本次研究者;并发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以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及标准为依据,结合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主诉实施基础护理措施,告知患者多休息,了解患者的疾病史,进行术前检查,并加强心率、脉搏、体温、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若出现异常即刻告知主治医师,采取应对措施。
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方法,包括:①术前护理方法。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情危急,确诊后应即刻准备手术,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紧急进行各项术前检查。为患者安排病床,绝对卧床静养,床头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让髂静脉处于松弛状态,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缓解水肿,采取合理保暖措施。遵医嘱应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期间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与生理感受,评估患者病情,并将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病情,展开健康宣教,介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病程进展情况,详细介绍手术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流程、手术时间、预期疗效,介绍成功治疗案例,强调主治医师在专业上的权威性,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担忧情绪。同时,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引导家属陪伴、安抚、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其以良好的生理状态去接受手术。②术中护理。准备层流手术室,配置层流净化设备,手术室室温调节为22~24 ℃,手术床铺水循环复温垫,即可让患者进入手术室。受到手术室环境的影响,患者会出现紧张情绪,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不利于手术的实施,护理人员应安抚好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患者当前生理状态对于手术的不利影响。鼓励患者,并给患者一定时间适应手术室环境,平复心绪,随后再按照流程展开手术,护理人员、施术者、麻醉师三方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施术部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摆放手术体位;进行硬膜外麻醉,术中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用药,控制好用药剂量与输注速度,密切配合施术者,精准投递手术器械,严格执行三数、四清点制度,以防异物存留。③术后护理。术毕告知患者家属手术结果,交代术后注意事项,术后6 h,患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患肢平放,做好保暖措施,以防受寒,每2 h翻身1次,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观测患肢皮温、肤色、动脉搏动强度;若患肢皮温降低,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考虑再栓塞,需再次进行急诊手术明确病情。同时,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发绀等症状出现,如有异常,应及时吸氧,应用强心剂、利尿剂等。术后遵医嘱应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若残留血栓,应用尿激酶溶栓,用药期间加强血液黏度监测,观察有无出血、血肿等不良反应以及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颅内出血征兆,如有异常迅速应对。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卧床期由护理人员进行按摩,协助患者进行屈伸关节等被动运动,离床期引导患者多下床走动,同时严格控制饮食,限制脂肪、胆固醇、盐的摄入,多补充维生素,戒烟酒。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3]、护理工作质量。①护理后,让两组患者根据手术结果以及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素养等,评价护理工作质量,记录两组评分。②护理后,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评分在60~90分为满意,评分<60分为不满意,记录两组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的例数,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工作质量对比 从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方面分析,护理后,观察组为(90.25±5.08)分,高于对照组的(71.26±10.34)分,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6,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7例(37.78%)、满意16例(35.56%)、不满意12例(26.67%),总满意33例(73.33%);观察组中非常满意30例(66.67%)、满意12例(26.67%)、不满意3例(6.67%),总满意42例(93.33%)。对比统计结果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5,P<0.05)。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指的是一种下肢深静脉血液的非正常凝结症状,病程进展较快,病情复杂多变,预后较差,患者具有截肢乃至死亡的风险[4-5]。通常血液流动速度、血液流动状态以及血管内皮光滑程度均可导致下肢动脉栓塞的形成[6-7]。一旦患者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偏瘫、失去行动能力,使病情恶化[8-9]。对此,临床需关注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针对性护理、治疗,以保障这类患者的预后,并提升其生存质量[10]。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需要使用合理的措施来控制病情,而且应站在前瞻性的角度上,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11-12]。优质护理是一种相较于常规护理,站在患者角度上加以改进后制订的护理方案,其近几年已经在临床中得以大力推广、使用,将其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急诊手术护理中,具有更佳的成效[13]。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术前护理人员应树立紧急抢救意识,按照流程有条不紊、迅速利落地对患者展开病情评估,遵医嘱对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并对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健康宣教,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术中密切配合麻醉师、施术者的工作,安抚并引导患者;术后对患者予以全方位的护理,警惕预防再栓塞、出血等危急并发症的发生;给予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及饮食干预等,以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使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得到有效加快[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可知,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急诊手术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采取优质护理,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相关研究指出,优质护理方法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颇高,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对于护理的总满意度,还可以很好地改善护理工作质量[16-17]。在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有必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关爱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温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以期全面提高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急诊手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升护理工作质量,让更多的患者或其家属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