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婷
(南京邮电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全媒体以媒为介、因媒促融、跨界融合,以其高度的传播性、互动性、融合性等优势,全方位、多渠道、高效率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全媒体的到来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全媒体融场域下,应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构建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仅能够畅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还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度,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地生根。
思想能够反映人的意识,它需要话语来进行描述,需要用话语对其外在表现。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1]话语理念主要是话语背后深层次的想法,解决“怎么想”的问题,是解决“说什么”和“如何说”的重要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思想,在全媒体融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协同各类新媒体,通过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引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启人明“理” ,[1]以下三个结合的实现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全媒体”[2]以来,全媒体迅猛发展,带来了“融合思维”,准确把握全媒体的融合作用,通过融质、融量、融性等融合行为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办法。把全媒体的“融合思维”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中,解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话语存在信息时间差的问题,满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同的发展需求。育人者先自育,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学会用新媒体技术发挥自己的知识、思想等优势,将生硬的理论换一种话语表达,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或案例表达出来,用知识的力量、科学的思想来打动、感染学生,和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也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通过全媒体融思想将师生想法用新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师生需求与育人环境同向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与全媒体“融合思维”的结合,不但可以将“四全媒体”优势与“三全育人”理念相融合,也能够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学生喜闻乐道的话语与学生“同频共振”,构建师生线上线下同心圆,实现师生话语协同。
在全媒体的“融场域”和多元化的“融阵地”相互作用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不断得到跨界延展,传统意义上教师“一言堂”、强制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受学生待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灌浆期”,“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是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的灌溉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其思想,并将二者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大水漫灌,主要是指把思想教育直接灌输进学生心里,任其漫流,不顾学生的吸收情况,不能找准学生思想认识的异同点,也很难产生师生情感交流的共鸣。而精准滴灌的方式,它的关键点在“精准”,可以弥补大水漫灌方式所欠缺的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教育,这一措施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倡导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主体受尊重、个体存在差异化等观点不谋而合。精准滴灌式教育依托全媒体平台,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专属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价值贯彻落实到每个大学生。[3]话语内容承担着育人使命,高校精准滴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精准滴灌式的话语沟通,给予学生精细、高效的思想引导,提供及时有效地个性化服务。教师要学会“看人说话”,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话语表述,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中达到“深入浅出”的良好育人效果,[4]通过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间的话语匹配度,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
当前,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复杂多元的现实问题与社会思潮叠加,意识形态的问题逐渐显露,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困难重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当下大学生群体多以“95后”和“00后”为主,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代际特征,其话语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思维活跃、话语的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更愿意听青年话、听中国“好声音”、听幽默活泼有内涵的家常话,更愿意用“勇敢牛牛,不怕困难”等网络热语来反映自己的精神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内,课外的实际生活也是重要的教育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把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要从生硬刻板的“高站位”向富有情感的“低姿态”转换,要“上接天线”论政治,“下接地气”谈实事,顺应学生思维导向,用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习近平总书记在话语转换方面可谓是标杆,习总书记深谙聊天谈心的方式技巧,擅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轻松愉快的方式道出事理,同时又能深植于听者内心,他经常会用一些家常话举例子,例如“撸起袖子加油干”;习总书记还善于用接地气的方式来解答群众的困惑,深入浅出,他经常用一些口语化的方式来打比方,比如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方式,让讲的话能说得上去、讲得下去、听得进去,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维度,在生活本源的基础上构建富有语言魅力的话语系统,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与生活的无缝对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回归本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说什么”,这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提出的问题。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应围绕大学生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上升这一发展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借助全媒体融平台传播,推动全媒体时代话语内容更加贴合时代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发展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应势而动,因时而进、顺势而为,因势而新、因势而谋,不断从学术研究、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等渠道汲取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借此构建出一个符合学生需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6]
因事而化字面意思是指随着事情的变化然后采取不同的措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上的具体表现就是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从学术研究等渠道挖掘鲜活话语资源,创新话语表达,把晦涩生硬的学术话语转变为自然平和的生活话语,把书中的道理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话语更加平易近人,[7]例如《马克思是个九零后》这一歌曲就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欢;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也很能引起大家共鸣等。吸收外来要本着求精的态度学习西方外来话语,取其精华、化为己用,进而使话语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着眼于“说什么”,在高校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起到关键作用,要教育青年大学生练就硬本领,在全媒体融场域的优势下,站在国际舞台上,立足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自信,借鉴外国、融通和吸纳外来有价值的资源、将吸收来的话语资源中国化。全媒体时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身影随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将学术研究中遇到的外来话语应用到中国语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弥补学术气息过重、内容不接地气的话语缺陷,从话语内容广度逐渐延伸至话语内涵深度,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具有生气,还充满温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在全媒体融场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应对好思想政治话语面临的挑战,不断推出校园新媒体矩阵,将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文化产品,掌控舆论的主导权。不忘本来才能成就未来,创新的前提是要继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传统文化深植于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深挖历史、把握本源。全媒体时代下,多元复杂的文化浪潮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以此抵挡西方分化等势力的渗透。[7]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养分,借此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适时开展党史国情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话述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历程,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培养有家国情怀、有民族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中华好青年。利用全媒体融场域优势,对传统文化进行破旧立新,用新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具有时代特色更具有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有其时效性,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不断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和话语表达方式,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因势而新”,准确认识话语所面临的新形势、话语会呈现的新态势等,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丰富、方法可行等。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变化及发展需要受到网络影响较大,网络世界是他们的主要活动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充分利用全媒体融场域的优势,关注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以及获取信息的软件,例如快手、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用新媒体技术想学生所想,说学生所说,用好网络流行语、找准教育切入点,比如直播说课、博文分享等,在互动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全媒体融合样态下,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话语意愿逐渐凸显,表达自己主观想法的渠道增多,话语的即时性表达更加普遍、思想的表达更加自由成了时代新趋势。[9]因势而为,既是时代需求,也是大学生成长锻炼的必然要求。面向未来,从网络平台拓展接地气的话语资源既要符合时代特点,也要立足国情、党情稳住政治立场,不断利用新媒体技术是顺应学生发展的必然途经,也能切实有效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要解决“说什么”,还要解决“怎么说”和“谁来说”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话语传播方式和话语传播主体方面入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会议中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由此可见,在新时代下传播手段的话语方式的转变已是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也应借助着全媒体融场域的东风,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协作,线上线下互相补充,不断创新话语传播方式,在创新传播方式时要兼顾师生双主体的话语特点,突出教师的话语地位,树立学生的话语自信,在话语技巧、话语形式、话语艺术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构建融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这样的媒介观,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再构成”行为。在现在这个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不论这种“再构成”是对事件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判断。这一理论为我们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议程设置带来的启发就是要把握话语权、占领话语制高地,精心设置议题,拓宽话语空间、制造话语传播场域。[6]总结归纳议程设置理论思想,在全媒体的传播背景下,运用图像、视频等设置主议题等方式,配合上话语技巧,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变得可视化和充满趣味性,例如作家逆光飞行创作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就以诙谐幽默的漫画描绘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起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媒体融场域背景下通过议程设置创设话语传播场域,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要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话语表达善用技巧,比如多用身边的生动鲜活事件举实例,接地气又不失深度,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也扩大了号召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保证话语具有的正确的政治立场外也要注意话语的社会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话语权。
信息媒体的传播形式逐渐无纸化、网络化,传统媒体逐渐向网络媒体过渡,媒体融合是将两种媒体整合在一起,两者是一种优势互补关系,具有协同发展,相得益彰的效果。传统媒体有其权威性但是在传播途径上比较单一,网络媒体传播方式多元、高效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融媒体可各取其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种环境和媒介中,可以打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方式主要是纸质资料,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毛概”、“马原”等呈现出来,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媒体融合能够扩大媒介范围和种类,从“纸与笔”的纸媒时代到“数与网”的数媒时代,利用数字广播、智能手机等媒介,把握好全媒体带来的优势,了解学生频繁使用的“两微一抖”等媒体平台,贯通传播渠道,把传统纸媒的“填鸭式”传播转变为融媒体的“融入式”传播,以图文并茂,简单直观的形式出现在大学生视野内。一旦打通这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回应学生的问题,并且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被有效教育引导后也会在网上传播正能量,防止恶性舆论的产生,营造更加清朗的话语空间,为师生思想表达提供畅通无阻的传播渠道。
全媒体融场域下的话语场域更加复杂多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只有在教育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环体等联合作用下,才能产生联动优化的效果。教育的传播者是教师,受众是学生,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双主体”地位,[10]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工作素质,结合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要求,紧跟时代要求,学会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话语表现形式,增强话语艺术,艺术性地表达教育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比如利用全媒体技术创办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教育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不定期进行问卷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等。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更愿意通过网络媒介接受网络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从大学生的话语需求出发,加强师生互动,艺术性地谈网络语、说青年话、聊家常事,让老师谈的舒心、学生学的开心,不仅记得牢固,还能有所感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学生爱听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增进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如献礼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公益广告《更好的回答》,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用朴实无华的镜头呈现思想情感,既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又能促进爱国爱家思想的萌芽生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参考这种艺术性的表达形式,运用全媒体融场域优势,把“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1]把传播媒介结合起来,激活出更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力的传播要素。
评价机制具有判断、监督、矫正一项制度的作用。在全媒体融场域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细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指标能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制定一套评价指标完善合理、评价内容综合全面的话语评价体系,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的有效保障。话语评价体系着重做到“三个结合”,即内容上以不变考察话语内容,以“变”考察话语表现形式,注重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结合;指标制定上,将一般静态指标与全媒体动态指标相结合;评价方法注重质性“人本性”和量性“实效性”的结合,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每一名学生内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要展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面完善等,[11]这也是话语评价内容绝对性的前提。在全媒体融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形式评价相对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与科学评价,这也恰好弥补了内容绝对性带来的弊端。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内容,在决定性上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规范性等学术要求,也要在相对性上呈现在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技术性,这样才能保证全媒体融场域在健全评价体系下发挥优势。通过将话语内容绝对性和相对性结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内容与延展内容的科学统一。[10]
话语评价静态评价指标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政策、制度等,是评价指标的底线,是直观可见的规范,但这种静态性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进去,不合理性概率增加。动态指标会根据大学生思想的动态性、周期性、反复性等特点动态评测、灵活考量。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结合会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时重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愈加凸显。全媒体融场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不能局限于静态的单一考量,要进行动静结合的融思维考量,形成多维立体的评价模式,使得话语体系构建能够真正运用全媒体融合思维,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协同。[1][9]
话语评价方法的展现需要话语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的客观反映。好的评价方法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人本性和实效性。质性评价重点突出“人本性”即以人为本,将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反应及接受程度作为评价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保证了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感情用事”导致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步,此时需要量性评价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量性评价指标注重学生受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弊端就是过于依赖指标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动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方法必须综合考察人本性和实效性利弊,坚持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教育者要学会使用全媒体技术,在考虑实效性的同时结合人本性特点创新教育话语,让学生摒弃厌学心态,主动进行学习,让两者产生交融互促的协同作用。全媒体融场域下,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充分体现了“融合思维”带来的显著效果,为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1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互联网,发挥全媒体融场域优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师生间的“最后一公里”,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精准滴灌,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发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