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指的是教师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情况和道德水平提升情况,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发展。教师要从确定评价内容与目标、选择评价方法及关注评价过程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进行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
评价内容与评价目标的确定为课程评价提供了方向和落脚点。教师应关注教材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整体目标并有所侧重,注重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使评价更有实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学习主题,教与学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每个主题的学习都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但不同学生对同一主题的学习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在评价学习情况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学生都须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学生对该主题的独特理解和他们各自的优势,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为例,在对学生进行单元学习评价时,教师基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在关注“教育学生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等主题目标的同时,尤其关注学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的沟通情况以及与年迈的祖父、祖母相处的情况。这样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评价不仅更加客观,还会对学生的家庭生活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整体目标。每个活动主题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重点目标。教师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实现整体性与侧重性的有机统一。
例如,在关注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对于《欢欢喜喜庆国庆》《大家的“朋友”》这类内容的教学要重点关注“情感与态度”目标,对于《说话要算数》《学会尊重》这类内容的教学要重点关注“行为与习惯”目标,对于《买东西的学问》《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这类内容的教学要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对于《我们的班规我们订》《选举产生班委会》这类内容的教学要重点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
预设性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根据教材预先设定的学生发展目标。生成性目标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达成的学生发展目标。课堂中存在着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有学生说他曾看到一辆鸣笛救护车闯红灯,可不知为什么,交警不仅没有阻止,反而挥手放行了。教师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启发学生讨论原因。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这辆救护车要救人,所以交警放行了。教师补充道:这一素材中实际上也蕴含着一定的规则,一是救护车必须要有紧急救人的任务,二是救护车不能危害其他车辆、行人的安全。学生由此明白:即使是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人们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也是本课的生成性目标。
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不仅要看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看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成长档案袋评价法及学生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价。
所谓观察法,就是指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活动表现,包括行为、情绪等,对他们作出全面评价。学生的日常表现往往最能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首推观察法。教师要当个有心人,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善于通过他们的日常表现发现其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例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自觉执行班规。教学后,教师并没有立即进行学习评价,而是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日常执行班规的情况,再对其进行评价。由此,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时间和机会,评价也更客观,更有实效性。
所谓访谈法,又称谈话法,指的是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谈话,在了解其道德发展信息及情绪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评价。访谈法能够为包括学业评价在内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教完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后,教师运用访谈法,了解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应知应会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和他们相应的日常表现,并根据获取的信息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再作出学习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所谓问卷调查法,指的是教师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并根据问卷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体现全面性与系统性——关注学生日常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关注“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方面目标的整体达成情况。二是要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所列举的知识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对应,使评价更加准确、有效。三是要体现启发性和导向性——让学生从这些知识点中受到启发,获得发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之后,教师结合班级刚开展的班委会选举活动,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选举班委会的意义、对班委的期待、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一活动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从而为他们作出更为客观的学习评价。
所谓成长档案袋评价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制作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或活动记录册等,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成长资料,据此对学生作出评价。这是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真实、客观、系统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为教师的评价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档案袋的内容可以由教师、班干部、学生个体共同填充。
例如学期初,教师为全班学生分别制作了一个成长档案袋,每周一表,每天一记,内容包括课堂学习表现、值日表现、体育活动表现等,主要由学习组长负责记录,必要时科任教师和学生自己也可以填写,教师定期抽查。学生也可随时查看,以保持优点,改正不足。期末,教师把它作为评价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依据。学生对此深表信服。
所谓学生作品分析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活动成果进行分析,掌握、研判学生的活动过程或发展状况,并进行评价。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会通过他们的书画作品、作文、演讲及其他活动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各类作品及活动表现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们的思想发展情况作出更加精确的评价。
例如,在教完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一课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以“介绍我自己”为题写一段话,内容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个人理想等,而后在班上读一读。通过学生所写的或生动有趣、或委婉生涩的内容及当众介绍自己时或自信活泼、或紧张拘谨的表现,教师能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情况及其内心世界有更充分的了解,从而对他们作出更加中肯的学习评价。
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尺度能最大程度地了解不同学生的状态,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学生的道德水平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多个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学校和教师可邀请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参与评价,真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体的多元化也保证了信息渠道的多样性。
某学期,教师设计了一张“学生道德发展评价表”,内容包括“总体道德评价”和“突出表现简述”两个方面。其中,“总体道德评价”一项有优秀、良好、一般、暂不合格四个选项,评价者根据被评价者的具体情况作出选择。“突出表现简述”一项则需要评价者用一两句话简要叙述被评价者突出的道德表现。该表格分别被发到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相关社区人员、学生及其同伴手中,各方评价后再由教师进行汇总。以这一评价结合平时的观察及学生的笔试成绩,教师能够较为全面、准确、系统地评价学生一学期的道德发展情况。
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有其不同的个性特点、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如果仅以一种评价标准来衡量全体学生,就会失之偏颇。教师应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差异性评价标准。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优秀、良好、达标、暂未达标四个组别,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发展起点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共享一个标准。当然,这种分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此时,分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调整到高一级别的小组;退步较大的学生则被调整到低一级别的小组。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中,教师应科学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同时要关注过程,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特点,实现评价的系统化、科学化与高效化,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