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打碎的玻璃杯可以变成烛台;破旧的足球戴上一个可爱的发卡;商场拆迁工地上捡到监控摄像头和废旧模特架,组装涂漆,变成“赛博台灯”……小到饭局上剩下来的蟹钳、散步偶然捡到的修长树枝,大到邻居拆下来的门、倒在路边一人高的长衣架,经过“拾荒艺术家”的改造后,它们的身份就会发生180度大转弯。
在豆瓣“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里,“拾荒艺术家”认真地记录每一个“风和日丽的捡破烂日”,捡到了“好破烂”,和友邻分享时都要多个感叹号表达喜悦。而在评论区,友邻们也会表达“收废品”过程中对物品生命的思考。每个试图进行废品改造的人,都是在认真聆听物品的声音,重新寻找它们的发光点,这样的氛围也抚慰了一些处于低谷的人们。
“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的创建者雪莉最近把街坊邻居给泰迪狗换季期留下来的毛拾了起来,按照狗狗的样子,做成了一个小狗头挂件。美感,对于雪莉来说,已经超过了实用价值。她的建组初衷,是发现和分享垃圾、废品中的审美趣味。她把从外面捡回来的生锈奶粉罐做成了花盆。日月积累的锈迹攀附在奶粉罐上,沿口外翻,插上干花,摆在架子上。照片发到小组里后,小组成员在下面评论“有一种复古的感觉”。
和小组的“再创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近几年在时尚界流行的“改造”风潮。改造达人通过对旧衣物的破坏、解构、重组,来创造一件全新的单品。几条穿腻了的牛仔裤改造成一个牛仔拼布提包;短袖的标志和元素可以剪下来拼贴在棒球帽上……
“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建组两年多以来,有6000多位“流浪艺术家”从互联网各个角落奔袭而来。他们中大多是年轻人,带着自己从废楼、拆迁处等各个角落捡来的“垃圾”,在小组这个“广场”晾晒。他们自豪地称:“终于找到组织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垃圾产出量呈爆发式增长。有专家预计,从2015年至2025年,海洋塑料垃圾将翻3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海洋污染的现状,唤醒大众的海洋保护意识,环保协会“重新思考”团队选择了从轻松有趣、创意力十足的角度重新去解读海洋垃圾,他们推出了一本限量发行、只送不卖的书——《海废图鉴》。
“重新思考”团队创办人黄之扬从小就参加净滩行动,他是做视觉设计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他在团队的粉丝专页上用前卫、可爱的漫画来包装净滩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海废图鉴》就是他们的一种尝试。
这是一本海洋废弃物百科书,介绍了101种从净滩活动中捡到的常见废弃物。从黄色小鸭、都教授饮料杯到怀旧的古董手机,每一件弃物都被仔细地标好了材質类别、生命值和出没地区,还详细讲述了这些海废怪物的故事,从什么路径来到海滩上、塑胶逐渐碎裂后对环境与生态带来的危害等说明。
打开“海废图鉴”网站,托马斯的小火车、现在几乎见不到的录音带,或是看上去相当有年份、你不曾见过的可口可乐瓶,人们似乎从海边打捞起了一部分人类社会进化史。很多年轻人正是受到这个网站的影响走上净滩捡拾垃圾的道路,并且自觉减少海洋垃圾的丢弃。
无论是豆瓣的“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还是《海废图鉴》,这些对于“废品”的珍视和再创造,更像是从商业社会的手中抢回物品的定义权,与此同时,也是在捡回我们对于物品的感受力。
古月//摘自《深圳青年》2022年第6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