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洁琼|浙江外国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都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前者强调学生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得体且恰当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1],后者还强调语境因素对语言形式和语体风格的影响,即关注包含交际目的、交际身份在内的交际者处境、心情和情感等语境因素[2]。换言之,与《义教课标》相比,《高中课标》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交际语境的真实性,关注自然会话的开启和结束等,要求交际应体现对交际对象应有的尊重和礼貌,确保交际得体有效。与记叙、说明、新闻、论述等书面文体[3]相比,对话类语篇尤其强调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者情感、交际中的“你来我往”等“交际要素”。但当前的高中英语对话类语篇教学常常采用“大意理解—语言学习—信息提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尚未从社会交往层面进行解读,即鲜有关注对话的交际目的、语境因素(如交际场合,交际双方身份、权势、情感等)对语言形式选择的影响,使得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有效落地课堂。基于会话分析理论(Conversation Analysis)开展高中英语对话类语篇教学可为上述问题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会话分析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是系统剖析日常会话的一种分析方法[4],主要包括话轮(turn)、相邻对(adjacency pair)、语境(context)等要素。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单个参与者说话的机会和所说的话[5]。一个对话通常由多个话轮组成,包括核心话轮和非核心话轮。核心话轮是指交际方表达交际目的的句子,除核心话轮外的其他话轮均为非核心话轮。相邻对是指不同参与者完成会话交往的一个回合(一对话轮),且前面的话轮必然会引出并制约后面的话轮[6],如“提问—回答”“请求—给予/拒绝”“邀请—接受/拒绝”等。相邻对是可以拓展的。插入到相邻对前面的话轮称为前置序列(pre-sequence),插入到相邻对中间的话轮称为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插入到相邻对之后的话轮称为后置序列(post-sequence)。前置序列为进入主题作铺垫,后置序列使对话的结束更为自然,起到润滑交际双方关系的作用。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7],内部语境是指对话中的上下文语境,外部语境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际场合,以及交际双方的身份、权势、关系、年龄、性别等。
为更好地体现初高衔接语用知识教学,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中Workbook的一段围绕“邀请行为”的对话类语篇(原文详见下文表3)为例,具体阐述融入会话分析理论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和回应相关态度、情感和观点。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会话分析理论知之甚少,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体会运用会话分析理论来解读对话的方法。
核心话轮反映会话的交际目的,是会话的关键信息。锁定核心话轮是对话类语篇分析的首要关键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对话类语篇,识别对话的核心话轮,并判断交际目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发现该语篇围绕“邀请同学一起学习”展开,核心话轮是“Why don’t we study together next time?”。然后,教师呈现例1、例2和例3,让学生从中选出关于邀请的对话,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邀请行为和其他行为的区别。
例1A:I’m new here.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nearest supermarket is?
B:It’s far away from here.You must take a bus.
例2A:Jack and I are going to have a drink tonight.Do you want to join us?
B:Yes,I’d love to.It sounds great.
例3A:Can you show me a smaller size?
B:I’m sorry.This is the only one we have.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邀请场景及其表达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邀请对话的独特性,为接下来的会话分析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语用意识,即在引导学生识别言语的行事功能、理解对话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复杂对话中快速把握核心话轮的能力,进而意识到为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往往会有策略地开展多轮次的言语交流。
非核心话轮可以推进会话开启、发展和结束,从而润滑交际双方关系、促进交际目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邀请和回应邀请的表达方式,提炼常规(邀请/回应邀请)和非常规(邀请/回应邀请)的表达方式,并分析语境因素对语言形式选择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非核心话轮在整个对话中的作用,探知交际目的,体会人物情感,掌握对话策略。这一环节主要涉及学习实施邀请行为、学习回应邀请行为和领会非核心话轮的作用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实施邀请行为】
《高中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选择符合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身份的语言形式,如正式与非正式语言,表达问候、介绍、告别、感谢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What is the language form of the utterance expressing invitation?”,引导学生学习邀请的语言形式,以使学生意识到邀请一般以问句形式开启话轮。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ho are they?”“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terlocutors?”,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语境因素(如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关系),使学生根据对话的内容(谈论考试内容和“一起学习”的邀请行为)了解交际双方是关系较好的同学。接着,教师呈现表1(斜体部分为学生填写的内容,下同),并提出问题“If one of them is a teacher,how do you revise the utterance to make an invitation appropriately?”,让学生基于生活实际开展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语境因素的敏感性。
表1 邀请的常规和非常规表达方式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Which do you prefer,common phrases or uncommon phrases?”,以使学生领会非常规表达方式可能会忽视交际双方的同学关系以及听话者因考试不利而难过的语境,传递出说话者的高高在上、不近人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邀请的不同表达方式塑造不同的交际关系,带来不同的交际效果。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邀请的常规和非常规表达方式,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交际双方身份、关系、权势、年龄等语境因素对语言形式选择的影响,特别是非常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得体表达邀请的能力。
【学习回应邀请行为】
《高中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能“运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回应对方……”[9]。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Which sentence is the response to the invitation?”“Does B accept or refuse the invitation?”,引导学生学会得体回应邀请的语言形式,进而意识到回应邀请的语言形式紧随邀请的语言形式(即构成相邻对)出现,以及表示积极情感的形容词wonderful、best传递出B接受了邀请。然后,教师引出“相邻对”的知识,即相邻对是两个说话者各说一次话所构成的对子(如“邀请—回应邀请”)、相邻对的前一个话轮和后一个话轮是相关的(前一个话轮总是要求某种类型的后一个话轮,如“邀请”要求对方“回应邀请”,而不是“回应承诺、抱怨或其他行为”)、相邻对的后一个话轮可以是“期待的”或“不期待的”(如对于“邀请”的回应可以是“期待的”“接受的”,也可以是“不期待的”“拒绝的”)。接着,教师呈现表2,让学生根据生活和学习经验梳理接受或拒绝邀请的表达方式。
表2 接受或拒绝邀约的表达方式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How do you feel of the utterance expressing acceptance in this dialogue?”,引导学生关注邀请回应方式的“期待性”带给听话者的可能情感体验,以使学生意识到“期待性”的邀请回应方式可以增进交际双方的感情。这一过程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目的提升至“得体交际”。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运用会话分析理论的相邻对概念,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和学习经验,梳理接受和拒绝邀请的表达形式,使学生深度体会“期待的”和“不期待的”回应方式的使用语境及其带给听话者的可能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运用得体的语言形式进行会话回应的能力。
【领会非核心话轮的作用】
为使学生了解会话的复杂性,教师首先呈现表3,并提出问题“Are the utterances(from turn 1 to turn 7)relevant to the topic?”,以使学生了解话轮1到话轮7与邀请无关。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hy do we need these utterances?”,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这些话轮的作用并完成表3。
表3 话轮的作用
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如下结论:一是话轮1和话轮2是“招呼语”相邻对,话轮1是感叹句,在表达负面情绪的同时起到打招呼的作用,开启对话,话轮2是对话轮1的自然回应,在通过提问表达关心的同时推进对话的展开;二是话轮3中A通过“impossible quiz”“but couldn’t answer a single question”“I felt like a fool!”等实施自述难过事情和自责的言语行为,话轮4中B通过“Sorry to hear that”“just”“not the end of the world”等来实施安慰言语行为,话轮5中A通过“My mum will be cross.”“a thousand times”等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担忧,话轮6中B通过“She won’t.”“Don’t worry.”“It’s nothing!”等来进一步表达安慰,这些话轮为邀请行为作了重要的情感铺垫,即“从A的沮丧到B的安慰,再从A的担忧到B的进一步安慰,A和B在情感互动中增进了感情”。话轮1到话轮7的开展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话轮8的邀请行为,即“B为进一步宽慰A,邀请A一起学习”,这些为邀请行为作铺垫的话轮也被称之为邀请前序列。
【设计意图】会话分析理论中的“前置序列”“后置序列”是开启和结束对话的标志,也是会话交往自然展开的需要。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话轮内的语言,体会其所传递的情感,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话轮间的关系,领悟会话演进的自然模式。
在学生对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外部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实施邀请和回应邀请的言语行为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应设计基于语篇又高于语篇的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补全对话活动。补全的对话如下:
Tim and Jack are classmates.
Tim:_____,Jack!
Jack:_____.
Tim:It’s Sports Day next Thursday,isn’t it?
Jack:You’re right,it is.
Tim:_____(join)in the soccer team?
Jack:_____,but I can’t play it very well.
Tim:_____.
Jack:_____.
然后,教师让每组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对话构建的结果,其他学生根据表4进行评价并给出理由。
表4 句子表达的适切性评价
【设计意图】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教学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教学也是一个从低阶到高阶的循序渐进过程。基于前面两个环节的学习和演练,这一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符合认知发展规律,能较为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拓展语用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高中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语用意识,在设计口、笔头交际活动时,努力创设接近真实世界的交际语境,明确交际场合、参与人的身份及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形式的选择受到具体交际情境的影响”[10]。基于《高中课标》,从会话分析理论视角切入,创设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和真实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语境因素对语言形式选择的影响,体会交际中的人物情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关注非核心话轮在对话中的作用,学会有策略地进行交际。总体而言,基于会话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对话类语篇教学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根据恰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重要性,使教学由传统的关注词汇和句子结构等语言层面提升至对话交际目的和交际策略等语用知识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