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裕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推动老龄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进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确保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作为老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年教育如何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以下简称“双下”),本文围绕重心、资源为什么要“下”,“双下”到底行不行,如何下得好、下得去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理性和实践上的思考分析,以期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年教育“双下”工作的重视,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双下”要求,实际上是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的深度、工作的力度来考虑的,目的是要把老龄工作(包括老年教育)的主攻方向、重点对象、主要资源充实到基层、向基层发力。清醒地认识、正确地看待“双下”的意义,是落实“双下”的前提。
应该怎样认识、看待“双下”呢?
(一)从明确的“组成部分”看,老年教育“双下”很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发展老年教育、老年大学工作,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务院于1999年1月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已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开篇就强调指出:“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继续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门牵头研究制定老年教育发展政策举措”,而且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筹建国家老年大学。这些文件无一不明确了: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国家教育、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组成部分,那就不能缺失,就要像对待“其他部分”一样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何况需要“双下”的基层老年教育还是一个突出的“弱点”“难点”和“痛点”问题。正因为这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才会特别提出要推动老龄工作(包括老年教育)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二)从待解决的平衡、公平看,老年教育“双下”很必要。老年教育是以全体老年人为对象,以提高其生活和生命质量、促进积极老龄化为宗旨,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项公益事业。然而,在以往发展老年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把主要精力、财力、物力投入了县级以上城市创办老年大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忽视、延缓、滞后了县级以下乡村、社区基层老年教育的开展、发展,使得县级以下的乡村、社区的老年教育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薄弱环节,造成了整个老年教育的不平衡、不均等现象。由于老年人的主体在基层、乡村和社区,如果占“大头”的老年人不能享受教育的阳光、改革的成果,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因此,用“双下”的办法来发展基层老年教育,才能尽快满足与日俱增的老有所学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进老年教育公平发展,实现基层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目的。
(三)从存在的实际现状看,“双下”很紧要。笔者曾经对某县开展老年教育的情况做过一次调查,结果“空白”“短板”现象令人担忧。全县21个乡镇无一个开办老年学校,217个行政村和17个社区无一个建立老年教育教学点(或老年远程教育收视点),只在县城办有一所老年大学。每年只能吸纳1000名左右的老年人上老年大学。值得注意的是,像这种乡村、社区老年教育的“空白”、县城老年教育的“短板”现象还并非个案。从总体看,目前,县城社区的老年人文化生活较好一些,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县城社区的老年人则呈现单调性、自发性、低层性,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明显落后。“闲聊天、看电视、打麻将”是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三大项,尤其以打麻将为甚,甚至还因此出现了赌博的不良风气。除此之外,乡村、社区极少组织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由于“上面没有硬要求”,对老年教育根本重视不起来。这些现实状况说明,把老年教育的着重点、着力点转移到基层,资源整合倾斜、下沉到基层,正是当务之急、紧迫之需。
葫芦丝班学员在上课
推动“双下”向基层延伸开展老年教育是否可行?条件是否具备?工作能否推得开?这既是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也是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提“双下”,正当其时。
(一)有“尚方宝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且特别突出强调了在加强老龄工作中要“坚持突出重点、夯实基层”“推动老龄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这就为“双下”实施送来了强劲的东风,提供了明确的贯彻依据和有力的思想武器,进一步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增强抓“双下”的信心和勇气,进而拿出落实“双下”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来。
(二)有实践经验。老年教育开展、老年大学办学起步阶段,由于没有现行的模式、经验和方法,往往是同改革开放一样“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则完全不同了,经过近40年的办学实践,从组织领导、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学员管理、安全措施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老年大学的兴办通常是从上而下开始并逐步延伸到县一级的。还有不少地方已经把老年教育延伸到了乡村、社区基层。这些都为顺利实施“双下”提供了直接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三)有办学条件。一则,以往开展老年教育、开办老年大学的主攻方向、主要精力、主体资源都集中在县级(尤其是市级)以上城市。到目前为止,县级以上城市的老年大学普遍发展得比较规范、完善,成效显著,这就为“双下”落地基层创造了转移的条件。再则,乡村、社区也具备了开展老年教育的办学基础。多年来,党建、民政、文化、教育等系统投入财力物力用于乡村、社区活动、服务场所建设,配套了相应设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如乡镇普遍建有党校、文化站;近几年,有些村小学由于生源不足,不得不撤销了一些学校,闲置了一些校舍;组织部门的党员电化远程教育覆盖到村委会;村委会所在地自然村也都改建了新的办公楼;还有一些村委会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一些大的自然村建起了祠堂;城市社区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等。这些为乡村、社区兴办老年学校、建立教学点(远程教育收视点)开展老年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老龄工作提出“双下”的要求,既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老年教育公平的重要步骤,更是解决乡村、社区老年教育“短板”、薄弱的主要内容。怎样才能使“双下”工作下得了、下得实、下得好,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思想上要重视。实践证明,某项工作能否落实,关键在领导。实行“双下”的关键也在于领导是否重视。因此,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领导要把“双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摆进总体盘子,统筹谋划,落实行动。“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将老龄工作重点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范围。”“双下”涉及人力、精力、物力、财力如何投入,牵涉教育、组织、老干、文化、老龄、民政等多个部门怎样协调。为此,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成立一个类似于抓中心工作一样的抓“双下”工作的专门协调机构。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的领导为成员。明确领导机构的专门职责、职能,统一领导、协调、指导、推动“双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施上要有方案。实施方案是实施“双下”的有力指导和基本依据。省、市、县党委、政府都应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组织保障、目标要求,把“双下”工作专项化、具体化,在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双下”的专门实施方案。方案应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这样才能使“双下”工作有所遵循,便于执行、便于操作、便于落实,而不是停留在原则性地提出、没有实际措施的层面上。
(三)支撑上要有资金。资金是保障“双下”落实的重要措施。当前不少乡镇的老年学校迟迟办不起来,村、社区的教学点(远程教育收视点)迟迟建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资金或资金不足是重要原因。为了使“双下”工作下得去、推得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筹措一定资金,支持基层用于兴办老年学校、开展老年教育。建议中央及省、市、县党委、政府对“双下”进行资金立项,从各级财政相应挤出、划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按一定标准配套到基层,主要作为乡村、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起步资金。另外,与老龄工作、老年教育有关的中央和省、市、县直系统部门一般都有专项资金,如组织部门有党费,民政部门有福利经费,教育部门有教育经费,文化部门有“三下乡”经费等,建议明确规定,因基层开展老年教育需要,可以切块使用这些专项资金。
(四)成效上要有考核。要使基层乡村、社区把老年教育工作有效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必须把“双下”纳入整体目标管理,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督促检查,建立考核评比制度。首先,要按照各地制定的实施方案中有关开展基层老年教育的具体时间、内容、目标、要求,逐级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各级把乡村、社区老年学校、教学点(远程教育收视点)建立起来,并开展活动。还可以建立基层老年教育的争先创优制度,制定分类标准和考核办法,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必须达标升级。其次,在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全面开展起来后,要适时建立起正常的考核评比激励机制。省、市、县要把开展老年教育的情况纳入各级年度工作综合考核的内容之一;各乡镇要把村、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情况纳入对各村、社区年度工作综合考核的内容之一。凡是经过考核、成绩突出的,应予以表彰奖励。对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这样,才能使基层老年教育既能风风火火地办得起来,又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持续发展,越办越好。■
永丰县老年大学建立的第一个村级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