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分析的甘肃省重点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2022-12-26 07:02孙惠娜张丽娜范佳慧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专利技术甘肃省专利

孙惠娜,张丽娜,范佳慧

(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甘肃兰州 730010)

甘肃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努力把甘肃省打造成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知识产权支撑创新发展,亦可引领创新发展,运用好二者关系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必由之路,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的有力保障。专利资源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1],专利资源在各行业的产出分布能够折射出产业创新活跃程度、技术发展水平及结构调整现状[2]。当前甘肃省仍面临部分产业发展失位,工业结构失衡的挑战,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凸显。因此,分析专利资源分布有利于了解区域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进一步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专利资源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的“引航标”,学者通过挖掘专利数据分析技术发展特征、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引导技术研发和区域产业布局。徐文洪等[3]依据河南省近十年的重点产业规模及专利拥有情况,提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布局。李静芳等[4]从专利申请量、法律状态、申请人、专利技术等角度分析了甘肃省农业领域专利情况,表明近年该领域专利技术创新活跃程度显著提高,但科技创新能力和转移转化能力有待提高,这是目前甘肃省专利发展的共性问题。倪志敏等[5]横向对比了甘肃省专利与全国专利的发展差距,特别是西部十二地区的内部差距,研究指出甘肃省专利相关指标数据较低,科技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发展能力弱,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在整体上处于全国的中下位。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专利资源的创新引领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以专利资源作为经济竞争力的产业布局意识相对淡薄,致使产业专利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性不明确,难以发挥专利资源带动产业及区域发展的作用[6]。

本文聚焦“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在顶层设计层面重点发展的产业,分析论证专利资源分布现状与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着重围绕省内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等重点优势产业进行专利分析,旨在为省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引,为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有效路径。

1 研究数据及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范围

研究采用专利数据源自incoPat 数据库检索,包括专利申请量(即专利资源产出量,以数据库中公开数量为准)、授权量、维持时间、有效量、运营量等,并提取IPC 技术构成及国民经济构成等分析数据,检索数据仅统计专利的主分类号,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3月30日。研究区域为甘肃省,研究时间范围为2011—2020年,将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二五”时期和“十三五”时期,计算其5年专利资源累积量,以此作为基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由于重点研究产业技术信息,本文专利数据统计不包括外观设计专利。

1.2 重点优势产业范围确定

以甘肃省历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制造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为基础,综合确定甘肃省传统产业包括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建材等,甘肃省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选取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作为本文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的重点优势产业。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筛选确定各重点优势产业对应分类[7],以此为基础划定各产业检索专利数据范围。

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采用incoPat 中聚类分析方法辅助确定专利资源归属的技术领域,归纳出聚类主题加以分析,原理是基于语义算法,提取专利标题、摘要和权利要求中的技术关键词,根据语义相关度和选定聚类数量聚出不同类别的主题。

2 甘肃省重点优势产业专利资源分布

检索各产业专利数据得到本省产业专利资源分布情况如图1 所示,同时将产业划分为传统和新兴产业两大类进行分析。甘肃省2011—2020年专利资源产出量为13.6 万件,全省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甘肃省作为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仍是全省的主导产业,比重达到了62.0%,支撑着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等重工业的发展;其次为农产品加工产业,比重14.3%,传统农业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油化工产业在兰州石化、玉门油田、庆阳石化3 个产业基地的支撑下发展稳定,比重9.2%;而有色冶金同样作为支柱产业,比重仅2.6%,一方面是因为采选冶炼专用设备及深加工产业链与装备制造存在交叉,归属装备制造产业,另一方面省内有色冶金产业以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有色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周边产业辐射的中小企业较少;甘肃煤炭资源受限于政策及市场压力,现在多实施化工技术转换,煤炭电力基础产业比重仅占2.0%。

图1 甘肃省2011—2020年专利资源对应产业分布

甘肃省2011—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为8.4 万件,是总量的61.8%,说明全省新兴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多,“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资源分布较为均衡,新材料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比重达到了17.2%,技术创新最为活跃;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比重为16.4%,进一步对比高端装备制造与装备制造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高端装备制造仅占其12.5%,除装备制造专利技术向其他新兴产业升级因素影响外,也折射出全省装备制造业高精尖技术研发仍然比较落后,科技创新实力偏低的问题;节能环保产业在绿色发展的推动下,比重占15.6%,与前两者比重相当;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的产业,比重占8.4%;新能源以“风光水热储”为重点发展,比重为7.4%;生物医药依托现有中医药原材料优势和生物制药的产业基础优势,比重为6.7%。

3 甘肃省传统产业创新活跃度及技术分析

衡量产业创新活跃程度的专利分析指标构成多样,专利申请量能够反映技术原始创新活跃程度[8],专利授权量能够体现技术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性,间接反映真实创新活跃程度,专利维持时间能够很好地反映专利质量情况,维持时间越长,其为权利人带来的预期利益越大,相应专利技术的竞争力也越高[9],它同专利有效量、专利运营量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体现专利技术是否具有市场价值,侧面反映技术投入市场后的创新活跃程度。综合确定上述5 个指标来分析各产业创新活跃度,并结合IPC 主分类号和聚类主题进行技术分析。

3.1 石油化工产业

甘肃省2011—2020年石油化工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见图2)除2015年同比下降了10.1%外,其余年份持续增长,移动平均趋势线呈现两端陡、中间缓的特点,年均增长率14.4%,年均增长量206件。授权量与之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年均授权率为66.0%,在2011—2014年授权率达70%左右。对授权后专利有效性分析,10年累计四分之一的专利已失效,共2 907 件,其中96.8%的专利失效源于未缴年费,这些专利的维持年限大多集中在0 ~3年,维持5年以上的占比13.7%,期限届满后失效专利仅46 件。专利运营量占授权量11.3%,年均维持在129 件左右,2013—2017年运营量较高,维持在150件左右。

图2 甘肃省2011—2020年石油化工产业专利数量

依据IPC 大类来看石油化工产业近10年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见图3),76.3%的专利资源集中在IPC 排名前10 的技术领域中,首位是C07(有机化学)专利数量达2 245 件,占比12.0%,其次是C02(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C08(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分别占比9.9%、8.3%,其中C02 在“十三五”时期增速明显加快,同比增长2.0 倍。对排名前十的技术领域所属专利进行聚类分析,主题关键词为氧化石墨烯、凹凸棒石、超分子、有机肥、冶炼烟气制酸、试剂盒、复合抗生素等,可以看出石油化工产业的研究与创新多集中在基础化工原料制造、合成材料制造、肥料及农业制剂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等中下游产业链,而对于原油炼制技术发展相对成熟,该领域专利资源产出不高。专利运营IPC 大类多集中在化工领域,C07 专利运营量仍居首位,达243 件,其次是C08、B01 (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C01 (无机化学)、C12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可见石油化工产业技术运营和实施热点同样在化学原料加工和应用方面。

图3 2011—2020年甘肃省石油化工产业专利资源对应IPC 大类专利数量前十分布

3.2 有色冶金产业

甘肃省2011—2020年有色冶金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见图4)呈波段式增长,分别于2014年、2019年达到峰值527 件、720 件,次年有所下降,年均增长率15.0%,年均增长量53 件,“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是“十二五”时期的1.8 倍。专利年均授权率为73.2%,其中有24.3%的授权专利现已失效,同样是未缴年费的比重最大,维持年限以0 ~3年居多,期限届满失效的专利仅有6 件。专利运营量不足授权量的10%,年均31 件,以转让方式为主,市场运营活跃度并不高。

图4 甘肃省2011—2020年有色冶金产业专利数量

有色冶金产业89.3%的专利资源集中在IPC 排名前10 的技术领域(见图5),该产业专利资源涉及重点技术领域突出,排名首位的是C22(冶金;黑色或有色金属合金;合金或有色金属的处理),专利数量占比30.5%,其次为B03(用液体或用风力摇床或风力跳汰机分离固体物料;从固体物料或流体中分离固体物料的磁或静电分离;高压电场分离)、H01(基本电气元件),三者合计比重已达总量一半以上。C25(电解或电泳工艺;其所用设备)领域近年专利技术发展缓慢,“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同比增长了20%;B09(固体废物的处理;被污染土壤的再生)专利资源产出量同比增长了3.3 倍,专利技术发展显著加快。有色冶金产业聚类主题关键词为浸出液、氧化镍钴、始极片、浮选机、红土镍矿、高熵合金、铁矿石、电解槽等,可以看出该产业技术研发方向主要集中在湿法冶金电解精炼技术、选矿工艺设备、新型金属材料等方面。专利运营最为活跃的IPC 大类是C22 和H01,累计运营量分别为80 件和67 件,主要是金属冶炼和电极材料领域。

图5 2011—2020年甘肃省有色冶金产业专利资源对应IPC 大类专利数量前十分布

3.3 装备制造产业

甘肃省2011—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见图6)逐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25.4%,年均增长量2 163 件,与其他产业相比,专利资源产出量基数大,增速较快,移动平均趋势线在2016年之后上升幅度加大,“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是“十二五”时期的2.8 倍。该产业专利申请质量较高,年均授权率达78.0%,但授权后失效专利占比高达37.1%,居三大传统产业之首,未缴年费的失效专利占97.3%。专利运营量年均648 件,在2017年达到峰值897 件,10年总量占授权量的6.9%,市场运营活跃度最低。

图6 甘肃省2011—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专利数量

装备制造产业专利资源覆盖的技术领域广,仅49.0%的专利分布在IPC 排名前10 的技术领域(见图7),与其他产业相比,专利技术分布较为分散。排名首位的A01(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专利数量占比为13.4%,其次为G01(测量;测试)、A61(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分别占比8.3%、6.2%。 A23(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H01(基本电气元件)专利技术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同比增长50%、70%;G09(教育;密码术;显示;广告;印鉴)同比增长4.9 倍,专利技术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产业聚类主题关键词为支撑杆、输送装置、过滤装置、封装件、播种机、育苗箱、节水灌溉、临床、注射器、配电柜、风电场等,由此可见该产业专利申请较为活跃的是农业机械、医疗器械等生产生活所需技术装备、集成电路封装等电子信息设备、基础零部件以及通用设备。专利运营最为活跃的IPC 大类是A01、G01,累计运营量分别为767 件和653 件,与其他技术领域相差较大。C07(有机化学)领域专利运营量跃居第四,可以看出该领域在市场运营方面相对成熟。

图7 2011—2020年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专利资源对应IPC 大类专利数量前十分布

4 甘肃省新兴产业创新活跃度及技术分析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甘肃省2011—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见图8)增长趋势呈“三段式”,即缓慢增长期2011—2015年、快速增长期2016—2018年、高速增长期2019—2020年。10年年均增长率为27.7%,年均增长量约为155 件,2016年专利资源产出701 件,同比增长了59.3%,增长量261 件,2019年同样为转折点,专利资源产出量突破1 600件,同比增长了63.7%,增长量达629 件,“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是“十二五”时期的3.7 倍。专利年均授权率接近70%,40.7%的专利在授权后失效,共计2 161 件,失效比例最高,其中,因未缴年费而失效的专利共计2 115 件,占比97.9%,成为专利失效最主要的原因,因期限届满失效的专利仅有12 件,这些失效专利的维持年限非常短,基本集中在0 ~2年,接近1/2 的专利维持年限仅0 ~1年。10年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年均运营量约为39 件,占授权量的7.4%。

图8 甘肃省2011—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数量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82.9%的专利资源集中在IPC 排名前十的技术领域(见图9),排在首位的是G06(计算;推算或计数),专利资源产出量共2 290 件,占比30.1%,远超其他技术领域,该领域专利运营也相对活跃,是专利运营总量的1/3;其次为H04(电通信技术),专利资源产出量共921 件,占比12.1%,H01(基本电气元件)和A61(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分别占比8.2%和7.9%,这4 个领域合计占比已接近60%。“十三五”时期,G06与H04 技术发展迅猛,呈大幅上升趋势,专利资源产出量较“十二五”时期增长了4.3 倍与3.2 倍。对排名前十的技术领域所属专利进行聚类分析,主题关键词为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卷积神经网络、三维仿真模型、运算放大器、封装件、漂移管等,可见甘肃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方向主要是集成电路制造、物联网、大数据等综合关键技术以及三维模型开发。

图9 2011—2020年甘肃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资源对应IPC 大类专利数量前十分布

4.2 新材料产业

甘肃省2011—2020年新材料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见图10)除2015年同比下降2.8%外,其余各年均呈稳定增长趋势,与石油化工产业变化趋势相似,其中,2016年同比增幅最大,为41.5%,10年年均增长率为17.7%,年均增长量为223件,“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是“十二五”时期的2.3 倍。目前26.9%的授权专利已失效,共2 940 件,其中,因未缴年费失效的专利共2 847 件,占全部失效专利的96.8%,维持年限大多都集中在0 ~3年。专利运营量年均105 件,在2016—2017年专利运营最佳。

图10 甘肃省2011—2020年新材料产业专利数量

新材料产业63.9%的专利资源集中在IPC 排名前十的技术领域(见图11),覆盖的产业技术领域较广,排在首位的是C08(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占比10.2%;其次是G01(测量;测试)占比9.8%,在“十三五”时期专利数量已超过C08,跃居首位;C01(无机化学)占比7.4%,位列第三,接近1/2 的专利运营量集中在这3 个技术领域;E04(建筑物)“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明显增多,同比增长3.5 倍。对排名前10 的技术领域所属专利进行聚类分析,主题关键词为氧化石墨烯、高熵合金、碳薄膜、四氧化三钴、坡缕石黏土、电动伸缩杆、微环谐振器、建筑、胶凝材料等,可以看出甘肃省在石墨烯、凹凸棒石黏土、高性能合金材料、金属催化材料、建材、电池等新材料方面已具备专利技术支撑。

图11 2011—2020年甘肃省新材料产业专利资源对应IPC 大类专利数量前十分布

4.3 新能源产业

甘肃省2011—2020年新能源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移动平均趋势线如图12 所示,可以看出2011—2014年基本呈平稳趋势,专利资源产出量维持在300 件左右,自2015年起呈快速增长趋势,趋势线倾斜幅度增大,10年年均增长率达24.3%,年均增长133件,“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是“十二五”时期的2.9 倍。该产业年均授权率接近80%,相较其他新兴产业授权率最高,但35.3%的授权专利现已失效,其中,96.8%的授权专利因未缴年费失效,共计1 808 件,仅有23 件专利因期限届满失效,失效专利的维持年限大多集中在0 ~2年。新能源产业专利运营程度也不高,占授权量的8.4%。

图12 甘肃省2011—2020年新能源产业专利数量

新能源产业87.5%的专利资源集中在IPC 排名前十的技术领域(见图13),排在首位的是H02(发电、变电或配电),共计2 228 件,占比33.3%,该领域专利运营量同为最高;其次为H01(基本电气元件)、G01(测量;测试)分别占比12.5%、12.0%。“十三五”时期,A01、F23(燃烧设备;燃烧方法)领域迅速发展,专利资源产出量较“十二五”时期分别增长了9.0 和16.0 倍,说明生物质能创新研发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兴起。对排名前十的技术领域所属专利进行聚类分析,主题关键词为配电柜、接触器、太阳能、水利工程、电流互感器、微电网、风电场、电缆、离子推力器等,可见甘肃省在光伏光热发电、水电、风电、智能电网等方面专利技术较为密集。

图13 2011—2020年甘肃省新能源产业专利资源对应IPC 大类专利数量前十分布

5 甘肃省重点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

5.1 助力循环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省内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产业均属资源依赖型支柱产业,工业体系和基础是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随着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布点形成的,长久以来,随着资源禀赋和政策红利的逐步消耗,初级产品产能过剩、深度加工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凸显[10],资源产业亟需转型。目前,省内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产业均已从资源性开采冶炼的上游转向深加工应用的下游发展,且随着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要求,已逐步重视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新材料研发等技术创新方向。

如白银有色集团作为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长子,2008年就面临已探明资源枯竭的发展难题,最终通过新产品研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回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走过了攻坚期。白银有色集团自2009年开始布局核心专利技术,“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累计达837 件(如表1 所示),从技术构成来看,白银有色集团的创新研发集中在C22、H01 技术领域,包括新型白银铜熔池熔炼炉、低污染黄钾铁矾湿法炼锌工艺等关键技术,而最为活跃的技术领域是B01;产业链也逐步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延伸,最关注的新兴技术领域是智能电网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效节能产业、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下属的长通公司在电线电缆行业积累了30 件专利技术,关注点和热点均集中在智能电网产业。金川集团依托多金属共生大型硫化铜镍矿资源优势,成为甘肃特大型采、选、冶、化、深加工联合企业,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从专利数据来看,金川集团近10年专利资源产出量达4 414 件,关键核心专利积累丰厚,技术关注点集中在C22、B01 领域,技术热点集中在B65、B66 领域,也就是说除了传统镍、钴、贵金属和铜冶炼技术研发之外,重心逐步向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等方面拓展;与新兴产业融合加深,技术关注点集中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技术热点涉及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其控股公司兰州金川新材料和兰州金川科技园专利技术关注点和热点集中在C01、H01、C22,技术研发主要是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进一步说明产业链延伸方向主要是新材料研发和机械制造。

表1 2011—2020年甘肃省传统产业重点申请人专利资源分布及技术构成

总体看,石油化工产业面临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约束收紧的形势压力,油品质量持续升级,产品向降低柴气比、合成材料和可降解塑料、洁净能源等多元化发展,未来炼油向化工深度转型将成为主流[11]。基于转型需求石油化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主要是清洁油品、精细化工、新材料3 条路径:一是加强高效清洁油品生产技术研究,加快渣油高效转化生产轻质油品技术研发,提高原油加工转换能力;二是开发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各类衍生化工产品,开发炼化催化剂、医药、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塑料、涂料等精细化工产品,拉长现有资源优势[12];三是围绕丙烯、芳烃产业,继续研发高性能氟材料、聚氨酯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助力产业链延伸。

省内有色冶金产业转型总体思路是“需求牵引、延伸加工、循环发展、节能减排”[12],也就是说重构产业优势须从精深加工、先进金属材料、固体废物综合利用3 个方面着力技术研发,镍钴、铜铝及钢材加工领域是省内重点发展领域,要持续强化高纯金属、高温合金、电热合金等材料研究,开发轻质、超高强、高性能、多用途的深加工产品,与轨道交通、电网、通信等多种专业化配套的精深加工产品,推动有色冶金产业深度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围绕甘肃特有的稀土资源,研发金属、磁性、催化等系列稀土功能材料,推进稀土资源应用材料领域的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要提高“三废”无害化处理、废渣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等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装备制造产业专利技术在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创新水平提升,与新兴产业融合最为紧密,但不难看出,省内装备制造对高新技术的吸收、消化程度不高,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整体仍存在产业基础能力弱、产业链脱节、关键技术“卡脖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等问题[13],因此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突破就显得尤为紧要。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将石油化工装备、新能源汽车等10 个领域作为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重点,从专利数据来看,石油化工装备、电工电气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矿用及工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已具有较为丰富的专利技术储备,其他领域技术创新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总体而言,装备制造产业除了成套配套设备研发及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以外,发展重心主要是“两化”融合发展[14],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推动产业研发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发展,这也是未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专利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5.2 强化资源优势,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化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天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兰州大学等省内高校、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专利技术研发较多,但从技术构成来看,省内高校研发涉及技术领域广泛,但研究方向趋于同质化,多集中在G06、H04、H01(如表2 所示),而科研院所的研发领域较为集中,两者均与企业的合作研发专利数量比重不大,专利转让数量较少,高校仅10 件左右,说明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产学研联合的力度远远不够。天水华天电子集团是省内集成电路产业链链主企业,专利技术研发领域集中在H01,“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专利资源产出量累计153 件,但近年专利申请活跃度不高,合作研发和专利转让主体多是集团总公司和子公司。与省内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相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偏小,主导产品多是配套产品,多集中于产业链分支领域,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头部企业,因此产业链整合重构和关键技术储备仍是未来培育重点。技术创新方面,在现有基础上该产业需加快应用电子设备、智能终端制造领域技术研发,包括高性能传感器、微电子、电真空器件等电子元器件,医疗电子、交通电子、机床电子、通信终端等设备研发,持续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设计制造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主力,大数据及软件服务作为技术支撑,均是专利技术创新的热点领域。

表2 2011—2020年甘肃省新兴产业重点申请人专利资源分布及技术构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材料产业依托省内基础原材料优势在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等方面专利技术已有聚集,同时不断探索研发炭素新材料及新型建材,实现新材料产业的多领域覆盖。甘肃省发展新材料产业潜力巨大,从专利数据来看,整个专利布局面广,各领域技术基础好,技术关联度高,形成了以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为核心,涵盖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较为齐全的新材料技术体系,面向未来,新材料应用领域拓展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材料研发将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重点。

新能源产业依托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较为成熟,在太阳能光伏光热、风电产业已积累了相对丰富的专利技术,除此之外,省内重点发展的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等在专利技术创新方面也有集聚,但都处于成长期。新能源微电网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所向,而新能源发电波动不连续的特性就决定了储能技术研发的重要性[15],加之近年省内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和送出问题尤为突出,“弃风”“弃光”现象严重[16],“风光储”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将是突破新能源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光伏电池和相应组件、系统集成设备等领域亟需技术创新,以此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6 结论

甘肃省自着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以来,专利资源产出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专利创新研发比较活跃,在专利技术储备上已见成效,但在专利运营和维持方面活力动力不足,成果转化形式较为单一,专利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层面,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发挥不够。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如何盘活用好专利资源,促进专利资源价值最大化都是助力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与此同时,省内创新主体呈现各自为政的特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技术研发体量大,但转化能力不足,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力度不够,产学研协同不足是现阶段省内新兴产业发展桎梏的关键因素,其中新一代信息产业表现最为明显。

甘肃省三大传统产业历经变革,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为基础支撑,石油化工、有色冶金为特色优势的产业布局,其中装备制造专利资源占比达62.0%,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相对均衡,专利资源占比大多维持在6.7%~17.2%,各产业专利技术在“十三五”时期均加速发展,专利资源产出量成倍增长,尤其是新兴产业,同比增长了1.3 倍以上,说明在政策扶持和自主发展下省内新兴产业已占据一定的发展空间,其中新材料产业在传统产业转型推动下发展势头强劲,专利资源集聚最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发展最快,专利资源产出量同比增长了2.7 倍。

从专利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传统产业不断向新兴产业靠拢,通过培植新的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如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产业主要发展方向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装备制造主要是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两化融合发展,除此之外,传统产业还逐步向精深加工和高端制造延伸。对于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的支撑下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制造领域发展态势良好,但头部企业缺乏、整体产业层次不高,对各传统产业的带动效应还未凸显,新材料在有色金属材料和化工材料领域技术优势突出,与传统产业融合紧密,新能源在光伏光热、风电领域技术储备丰富,同时不断推进氢能、生物质能、核能领域技术创新,强化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形成新能源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总体来看,如何利用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使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实现双轮驱动是今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专利技术甘肃省专利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防爆电机专利技术发展综述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专利技术综述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曲面显示器的专利技术分析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