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 韩春风 张 桂
(包头市中心医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电刺激疗法临床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病变恢复期患者及部分骨科康复患者,是慢性病康复的一种措施。多见于各种肌萎缩性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案中,也见于部分神经性疼痛疾病患者的痛症缓解治疗,其原理在于通过将正负电极连接于人体局部,并进行脉冲电流刺激,以达到阻隔疼痛或诱发肌肉运动的目的。本研究选取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通过两种方法的治疗,进一步分析电刺激治疗的疗效,希望通过对比研究说明电刺激疗法对于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70例周围神经损伤伴有不同程度骨骼肌萎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与疗效观察,所有选取病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患者,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21例,占比60.00%,女性14例,占比40.00%,年龄最小27岁,最高65岁,年龄均值(49.52±7.31)岁,病灶部位情况中正中神经损伤10例,桡神经损伤9例,马尾神经损伤5例,腓总神经损伤6例,尺神经损伤10例,共有损伤神经40条,肌力等级情况中Ⅱ级肌力8例,III级肌力14例,Ⅳ级肌力6例,V级肌力7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20例,占比57.14%,女性15例,占比42.86%,年龄最小26岁,最高66岁,年龄均值(49.38±7.35)岁,病灶部位情况中正中神经损伤9例,桡神经损伤10例,马尾神经损伤4例,腓总神经损伤7例,尺神经损伤11例,共有损伤神经41条,肌力等级情况中Ⅱ级肌力9例,III级肌力13例,Ⅳ级肌力7例,V级肌力6例;其他以及具体基线资料对比见表1,已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确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本人/家属均知情同意治疗内容,议题经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执行。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纳入标准:经症状表现、既往病史、肌力评估II~V级、感知觉评估、肌电图检查综合确定符合周围神经损伤伴有骨骼肌萎缩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1],治疗依从性较高、接受长期随访、语言沟通无障碍、认知功能良好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原发性功能障碍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器官功能衰竭疾病、心脏瓣膜疾病、严重高血压、安装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刺激治疗禁忌症患者。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运动康复锻炼与神经营养药物应用联合治疗,原发性疾病根据个体症状与差异予以对症治疗,各类急性症状缓解、具备康复锻炼指征后予患者制定多阶段康复锻炼计划,根据患者个体神经损伤程度、肌肉萎缩程度、肌力情况分别制定被动活动阶段、主动活动阶段、负重锻炼阶段三个康复锻炼阶段,被动活动由医疗工作者、康复治疗师或患者家人辅助完成,帮助患者适度活动骨骼肌萎缩部位肢体,日常人为按摩周围肌肉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肌肉被动活动量,减缓或控制骨骼肌萎缩进程;自主活动阶段开始由他人辅助开展的被动活动逐渐过渡至患者自主活动,整体注意循序渐进开展;负重锻炼根据个体康复情况以及基础能力酌情增加负重量,合理使用小沙包、水瓶等物品辅助开展;神经营养药物选择甲钴胺与维生素B治疗,予以甲钴胺注射液0.5mg/次(im,qd,tiw),予以维生素B10mg/次(po,tid)[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运动康复锻炼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进行局部电刺激治疗,使用肌电图仪电极贴片连接提前定位的神经损伤部位,负极贴片置于病灶远端,正极贴片置于病灶近端定位处,根据个体情况设定电压、电流、脉宽以及治疗时间,刺激治疗强度根据治疗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输出频率20Hz左右,直至治疗30min时达到峰值,停止治疗,电刺激治疗结束后再次刺激神经损伤所致萎缩的骨骼肌5min,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为期3个月的治疗[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效果评价标准:无效-对比治疗前肌力与骨骼肌功能、肌电图检查结果无显著变化;有效-对比治疗前肌肉功能可见部分恢复,肌力提升1-2个等级,肌电图检查结果中再生电位与失神经电位并存,运动单位减少情况呈现单纯混合状态,SCV以及MCV减慢;显效-对比治疗前肌肉功能以及局部活动能力具有显著改善,肌力提升至少3个等级,肌电图检查结果未见或可见少许失神经电位,多见再生点位,运动单位呈现混合状态,SCV以及MCV正常[4];将显效例数以及有效例数作为见效率进行数据统计。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病灶感知觉情况,根据个体差异分为正常、麻木、无感觉。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等级,评级根据肌力情况分为0-V六个等级,0级完全丧失功能,V级肌力正常。
使用SPSS 29.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作为数据体现形式,以x2检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作为数据体现形式,P<0.05表示对比项目有统计学意义。
2.1 接受常规治疗与电刺激治疗联合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治疗见效率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灶局部感知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常规治疗与电刺激治疗联合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感知觉正常率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知觉情况对比「n%」
2.3 接受常规治疗与电刺激治疗联合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肌力IV-V级占比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情况对比「n%」
周围神经损伤后肌力下降、骨骼肌萎缩,感觉异常等是常见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恢复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过程,在恢复过程中,由于神经损伤导致患肢或局部躯体活动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限,骨骼肌容易继发出现功能退化的情况,所以在此阶段内的治疗干预要点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神经功能恢复效率的促进,二是基于骨骼肌充分活动刺激,以减缓肌肉萎缩进程,改善肌力。临床部分患者家属能够坚持进行局部肌肉按摩或坚持针灸等治疗以保证骨骼肌接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刺激,但肌肉按摩所能提供的刺激十分有限,从人体体表处进行的人为按摩力度在到达深层骨骼肌时已阻隔大部分局部压力,针灸治疗能够提供的刺激比人为按摩的效果略高,但临床少见能够长期坚持针灸治疗恢复的患者,所以寻求一种有效且高效的神经、肌肉刺激方式是提高神经损伤所致肌肉萎缩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而电刺激疗法恰好契合满足该需求。在此次研究中,对比电刺激疗法合并神经营养药物应用以及功能恢复锻炼能够显著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仅体现在骨骼肌肌力改善情况中,在神经功能恢复效率数据中亦反应其应用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应用电刺激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如对应患者个体的刺激强度过低则会直接影响应用效果,同时刺激的时间间隔,刺激点的定位都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5]。
综上所述,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应用电刺激疗法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效率,在肌力改善以及感知觉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促进效果。适宜于基层及综合医院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