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丽 李玉萍 杜 锋
(寿光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薄型子宫内膜临床上多是由于多种宫腔操作导致的子宫内膜受损而出现的一种应激反应,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年龄、药物及机械性损伤等,也有一小部分是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的[1]。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大,薄型子宫内膜导致ART失败的观点也逐步被认知,据文献记载,子宫内膜过薄导致的妊娠结局不良约为2.4%。薄型子宫内膜会导致内膜容受性下降,有临床资料显示,60%以上的胚胎种植失败率是由于内膜容受性不合适导致的。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薄型子宫内膜的厚度是在辅助生殖技术中hCG日或给予黄体支持当天,测定子宫内膜厚度<7mm即可认为是薄型子宫内膜,厚度≤5mm则为超薄型子宫内膜[2]。因此,薄型子宫内膜的改善称为目前生殖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提高辅助生殖成功率的重要一环。对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目前临床上西医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服、肌内注射或局部应用雌激素,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及间质细胞的有丝分裂达到修复子宫内膜的目的;或者通过使用GnRHa、他莫昔芬和生长激素等改善子宫内膜的激素达到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或是通过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达到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等几种方式达到改善子宫内膜,增加辅助生殖的成功率。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效果的显著,中医药及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穴位埋线等也不断地被应用于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治疗,且取得显著的疗效,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现将临床应用温针灸联合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肾阳虚型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以飨同道[3]。
本次研究的50例肾阳虚型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来自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寿光市妇幼保健院妇孺国医堂的女性,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西医诊断:符合《妇产科学》中标准,年龄≤45岁;基础子宫内膜厚度>3.0 mm,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7.0 mm。超声检测:①自然周期中LH峰日或最大卵泡直径≥18.0 mm时子宫内膜厚度≤7.0 mm;②在促排卵周期中HCG日子宫内膜厚度≤7.0 mm(满足其一即可)。
中医诊断及证型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7]中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主症为:婚后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闭经,腰膝发凉,畏寒肢冷,性欲淡漠。次症为:精神萎靡,夜尿频多,小便清长,大便溏薄,下肢浮肿,动则气促,发槁齿摇,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尺无力。具备以上主症2项、次症2项,即可诊断肾阳虚证。
(1)薄型子宫内膜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证者;(2)年龄≤45岁已有性生活的患者;(3)近3个月内未接受与本病相关的中西医诊治者;(4)同意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案,并能积极配合随访观察;(5)本研究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6)本课题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1)其他内分泌疾病或妇科肿瘤引起的月经紊乱;(2)有生殖道器质性病变者;(3)长期服用影响本次研究的药物,如激素类、非甾体抗炎药等;(4)患有精神疾病者;(5)尚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内科疾病;(6)同时接受其它治疗者。
对照组给予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采用SA9800治疗仪(南京伟思瑞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患者取仰卧位,将阴道电极置于患者阴道内,两侧腹股沟和腰骶部贴电极片,交流电频率40Hz,脉宽250μs,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电流强度。治疗时间:月经第8天开始直至LH峰日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穴位选择上脘、下脘、肾俞、气海、关元、天枢、大横、中极、子宫、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并根据辨证随证配穴。选上脘、下脘、肾俞、天枢、双子宫、关元、气海、双足三里给予温针灸治疗,均用补法,留针 30 min,待得气后将已准备好的艾条(2cm为一炷)用镊子或直接用手插在针柄,用打火机或酒精灯点燃施灸。待燃尽后依次点第二炷、第三炷(阳虚宫冷、阴寒证盛者可多加一炷)。治疗时间:月经第8天开始直至LH峰日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中医证候评分:根据患者病情轻、中、重等程度,主症分别记为记为 2、4、6 分,次症分记为1、2、3分,两项得分相加即为总积分;(2)子宫内膜厚度;(3)子宫内膜血流搏动指数(PI)及血流阻力指数(RI)。(所有患者使用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相同设置,由同一人操作)。
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指数≥90%为痊愈:疗效指数≥70%、<90%,为显效;≥30%、<70%为有效;疗效指数<30%为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mm)
表4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mm)
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血流搏动指数(PI)及血流阻力指数(RI)比较
表5 治疗前后(PI)及(RI)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PI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RI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I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RI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两组患者RI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薄型子宫内膜的形成,目前多认为形成的原因有4个,分别是宫腔手术、宫腔感染、药物因素(口服避孕药等)及原发性因素。但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机制虽尚未阐明,但据资料记载,多种因素与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雌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创伤、血供不足、生长不良,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子宫局部因素等,都可能会参与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生发展[5]。在临床上,目前主要采用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的治疗方案,即服用戊酸雌二醇等外源性激素治疗,有学者指出,外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治疗薄型子宫内膜,可以有效地发挥协同作用,促进患者子宫内膜正常结构及功能的恢复。但激素治疗效果持续较差,往往存在停药后又回复薄型子宫内膜的情况[6]。
本研究表明,温针灸联合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肾阳虚型薄型子宫内膜,可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增长子宫内膜厚度,降低患者的子宫动脉 RI、PI指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虽然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存在不足的方面,一是本课题纳入的样本量较少,二是本课题采用的单一中心的临床观察,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从而提供更准确、涉及范围广、更具有说服力的试验结果,为临床温针灸及盆底仿生物电刺激的使用及推广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