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浩大
(武穴市中医医院/骨科 湖北 武汉 435400)
骨质疏松性腰背痛属于临床中常见的全身性骨病,年龄越大,患有此病机率越高,此类患者不仅需承受腰背部疼痛及功能活性障碍的影响,且会因骨量丢失及骨结构改变而增加骨折等不良风险危险性[1]。唑来膦酸注射液与鲑鱼降钙素均属于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此病的药物,同为骨吸收抑制剂,且均有较高的安全性,由于该病症十分顽固,同时会反复性发作,为提高近远期治疗效果,有必要为其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方式。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对本院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80例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与鲑鱼降钙素后效果进行了研究对比。
入选80例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主要于2018年2月-2021年2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患者基本信息如下:对照组中男26例(65%)、女14例(35%);年龄:范围为51-76岁,均值为(62.95±4.32)岁;病程:范围为3-10年,均值为(5.64±1.15)年;研究组中男22例(55%)、女18例(45%);年龄:范围为52-78岁,均值为(62.99±4.55)岁;病程:范围为2-10年,均值为(5.94±1.11)年。两组基础资料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确诊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签署试验协议书且完成各组试验治疗。
排除标准:因腰椎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腰背部疼痛;存在其他影响骨代谢性疾病,如佝偻病等;既往腰背部手术史;长期接受激素药物治疗;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受损、心理及精神性疾病、严重性性心脑血管疾病;对唑来膦酸注射液与鲑鱼降钙素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研究前3个月接受骨代谢类药物[2];非本地常住居民,无法完成长达10周治疗及随访。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即予以患者每日2次,每日600mg的钙尔奇D及每日1次,每日0.25ug的骨化三醇进行治疗。
对照组接受鲑鱼降钙素药物治疗,即以每日2次的频率予以50u鲑鱼降钙素进行肌内注射,治疗1个月后,将治疗方法调整为每周1次,每次50u。
研究组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予以患者该药物前需保持其血钙水平处于正常状态,且血肌酐清除率应≥35mL/min,同时需予以8mg氯诺昔康针静脉滴注并补水后再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治疗方法为予以5mg/100ml唑来膦酸注射液进行江米滴注,将每次滴注时间控制在15min,共给药1次。
两组患者共接受治疗10周。
1.3.1 治疗效果:以显效及有效机率之和反映总体治疗效果,其中:显效为治疗10周后疼痛等症状消失,腰背部活动度及功能性提高;有效:治疗10周后疼痛等症状、腰背部活动度及功能性改善;无效:治疗10周后疼痛等症状、腰背部活动度及功能性未改善。
1.3.2 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晕、肌肉酸痛、恶心,以上不良反应一经发现立即进行了对症处理,且均在2d内消失不良反应。
1.3.3 骨密度:治疗前、治疗10周后借助于X线骨密度测定仪对患者腰椎部位及髋部部位骨密度指标进行检测。
1.3.4 疼痛度:治疗前、治疗10周后借助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法)评价静息痛、前屈后伸痛、翻身痛,共10分,分值降低,疼痛减轻[3]。
1.3.5 活动度及功能障碍程度:治疗前、治疗10周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共29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共45分)分别评价患者腰背部活动度及功能性,分值升高,活动度提高;分值降低,功能障碍程度减轻[4]。
以SPSS.23软件进行处理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计算,计量资料用t计算,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研究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的72.5%,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5%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7.5%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比较[n(%)]
治疗前两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周后研究组腰椎及髋骨骨密度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骨密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静息痛、前屈后伸痛、翻身痛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周后研究组静息痛、前屈后伸痛、翻身痛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疼痛度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活动度及功能障碍程度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周后研究组活动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障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活动度及功能障碍程度比较分)
既往临床中多以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病症,此类治疗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且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反复性发作[5]。临床发现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骨形态及结构遭受损害而引起骨膜应力水平提高、骨内压升高,并在临床中表现出张力性疼痛为此病常见病理机制,同时患者椎体压缩变形而造成脊柱稳定性减弱,增加肌肉张力代偿性,刺激肌肉而产生的痉挛性疼痛也为此病主要病理机制[6]。
鱼降钙素与唑来膦酸注射液均属于骨吸收抑制剂,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已被证实有良好价值。鱼降钙素将有效降低机体骨细胞数目及活性,使之直接对骨吸收进行抑制,同时此药将阻断疼痛介质受体,抑制疼痛介质适当,提高β-内啡肽释放水平,使之有效镇痛。唑来膦酸注射液本质上属于二磷酸盐类药物,此药物将借助于循环系统使相关药物成分输送至骨代谢相对活跃的位置骨表面,使之对软骨及矿物质骨质的再吸收进行有效阻止,且可抑制骨细胞增生及活化水平,以此强效产生骨吸收抑制效果。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的72.5%,P<0.05。说明相较于鲑鱼降钙素,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有更高疗效,这两者药物均具备一定的短期治疗效果,但是前者药物长期疗效欠佳,且相较于唑来膦酸注射液,骨吸收抑制程度相对较弱,导致最终产生疗效不如唑来膦酸注射液。本次试验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5%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7.5%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及鲑鱼降钙素均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但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发热等不良现象,这主要与唑来膦酸注射液用药前食用消炎镇痛药等因素有关,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可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及剂量等方式,防范唑来膦酸注射液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7]。本次试验还发现:治疗10周后研究组腰椎及髋骨骨密度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周后研究组静息痛、前屈后伸痛、翻身痛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周后研究组活动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障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相较于鲑鱼降钙素,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更利于改善骨密度、疼痛度、活动度及功能障碍。唑来膦酸注射液有更为强效的破骨细胞活性抑制功效及镇痛功效,十分有利于增强骨密度,稳定骨骼生物力学强度,加快破骨细胞凋亡,促进骨转换速度,重建腰背骨骨骼西永,进而加速腰背部功能活动度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可在保障良好安全性的基础上,增强骨密度,改善腰背疼痛度、活动度及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