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党史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的创作策略

2022-12-26 22:27
视听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党史受众

周 隽

百集主旋律党史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下文简称《百炼成钢》)是2021年献礼建党100周年的重大主题创作,通过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四个篇章、十八个专题,既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又以翔实的史料叙述生动细节,自2021年3月29日上线播出以来收获大量关注与好评。《百炼成钢》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再现党史事件的党史微纪录片,被众多受众尤其是90后受众追捧。该剧突破主旋律纪录片的一般创作手法,以充满故事性和人性的情感表达讲述历史,显得清新自然又真实感人。

一、主旋律纪录片的发展背景

主旋律纪录片指主题要有效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纪录片作品。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我国主旋律纪录片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1]

近40年来,我国的纪录片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破冰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话说长江》犹如一股清流[2],成为我国纪录片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使纪录片逐步走出“形象化的政论”模式,正式进入到“文学化时代”。

第三阶段,繁荣丰富阶段。2012年之后,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进入主题多元、价值向善的繁荣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流价值由政治扩展至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新时代纪录片以积极多元的创作方式生产了一批为受众所熟知的作品,像《我们一起走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内容丰富、百花齐放,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在主题表达和形式探索中一直步履不停。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以人民为中心、以祖国富强为使命的主旋律感召下,一大批内容优秀、形式丰富的纪录片脱颖而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题材视听作品中,《百炼成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创作基础,既不完全是说教式政论宣传片,也避免了让纪录片陷入主题单调等类型化生产的怪圈,在主题选择、叙事策略、传播方式中走出了有中国审美特色与艺术创作特质的不寻常之路,在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主题深远,全景展现辉煌百年

《百炼成钢》这部党史微纪录片以100个历史故事重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来时路,激发奋进前行、续写新辉煌的磅礴力量。

(一)细说百年党史,以宏观视野展现百年历程

《百炼成钢》精心设计主题,将宏阔厚重的百年党史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紧密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视野中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史,深刻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全党全国人民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小切口、大主题,体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正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拍摄角度来看,关注个体百姓命运、小切口挖掘纪录片深度是本片特色之一。

《百炼成钢》中,《送瘟神》一集讲述了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之际,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发出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帮助人民解除疾苦,直至逐步建立起全国城乡医疗网。《英雄年代》一集向受众展示了一段1959年的奇特历史影像,那时候的北京公共汽车上总是顶着个大包来回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时因为国家缺油,首都的公交车也只能烧煤气,车上顶着的就是煤气包,新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是现在年轻一代的受众难以想象的。该集将英雄之名赋予一生在为大庆油田奋斗的铁人王进喜,和千千万万个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建设国家的一代代共产党人。此外,该片还从恢复高考、冲破计划经济体制、解决温饱问题、家家户户奔小康等故事,以微观视角展示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一个个真实、接地气的故事十分有代入感,当看到国家处于发展落后的状况、人民群众生活艰难困苦,受众的心也被紧紧地揪着;当看到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又让人发自肺腑地感到欣喜与自豪。从这些小切口,受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与人民群众的心连心,感受到党对人民群众真挚的情感,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回望百年征程,眺望前方的奋斗路,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不动摇地前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不断实现,在大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中,也体现出个体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大主题。

三、表达创新,用微故事还原党史

每集只有八分钟的微纪录片如何将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讲得直抵人心、激荡心灵,这颇见功力。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创新表达方式,用易读好看的故事把坚实的历史内核贯穿起来,使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大众化。《百炼成钢》创作团队在提升内容品质、丰富内容表达、拓展呈现方式方面作了很多努力,让党史故事也能受到年轻受众喜爱,产生广泛共鸣。

(3)优化工艺方案 根据模拟结果分析,笔者将一次补浇改为两次补浇并且延长补浇时间间隔。为了提高材料利用率,将冒口根部直径减小至1100mm,相应地降低冒口高度,同时增加1:10锥度。二次补浇时型腔内温度场如图3所示,凝固结束时跟据缩孔判据预测的缩孔情况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缩孔位置是远离铸件本体的。调整后的冒口所需总钢液重为11t,对应铸件工艺出品率提高至62%,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讲好故事、设置悬念,传播党史教育内容

党史资料浩如烟海,要通过100集总计约800分钟的系列微纪录片展现难度很大。2021年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召开的《百炼成钢》创作座谈会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伟介绍了《百炼成钢》的内容选择标准:一是选择的事件有意义,能够体现党的信仰、党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以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二是有故事,能够通过形象化的视频展示给受众;三是有余味,受众看完后能够得到启发,从历史长河中探究历史规律,从党的不懈奋斗中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从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中砥砺政治品格,补足精神之钙。[3]

在人物选择方面,《百炼成钢》主要依据百年党史上的历史大事件来选择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党的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讲述他们的经历、事迹,体现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从传播角度看,党的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党史人物在网络上是自带流量、自带话题的,这能够极大提升作品在新媒体端的影响力。

《百炼成钢》在创作上注重形式、语态的创新,常在每集开头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疑来增强故事性,勾起受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娓娓道来、层层解密,内容跌宕起伏,简短的党史故事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而悬念的设置,则将更多受众代入历史情境中,如第二集《老渔阳里的秘密》从一个被上海租界警方密切关注的“神秘男子”说起,第三集《改造中国与世界》开头即提出毛泽东为什么将入党时间填写为1920年,均有很强的代入感。再到后面,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飞机、坦克型号五花八门,为什么连统一型号的装备都没有?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们为什么要冒着巨大风险,义无反顾地在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上自己的手印?上海申新九厂的工人们为什么要砸掉每天精心养护的机器,当时的国有企业又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邓小平之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中国共产党能否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一个个巧妙设置的悬疑开场,将受众的注意力紧紧抓住,通过创新内容叙事、话语表达,深度挖掘党史故事的看点和记忆点,将红色故事讲得精彩鲜活,令受众全情投入,真切感受到红色精神的深厚内涵。

(二)口述历史与视听技术创新结合,突出画面感染性

《百炼成钢》以珍贵的历史文献、历史亲历者的采访等丰富的真实史料再现革命故事,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力求将党史故事讲得史实准确、语言严谨、细节生动。在拍摄阶段,摄制组克服疫情影响,行程遍布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广东、河南、四川、贵州等十余个省市,挖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采访了数十位历史亲历者,拍摄了丰富的现场画面,确保做到史实准确、语言严谨、细节生动、画面到位。[4]例如,在第十六集《浴血坚持》这部短片中采访了在革命战争中掩护和抢救陈毅同志的共产党员周篮的儿子,口述采访生动再现了在南方游击战争中早期共产党员的故事,体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与顽强不息。

另外,运用大量历史文物为引子,生动诉说党史文物中的风云岁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际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最早成员的合影、“一大”党纲的俄文版(中文版已散失)、《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记载二七罢工英雄史实的小册子《二七公仇》、在军情十万火急之时中共闽东泰南区党委传递绝密军情所用的六面密印等,让受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历史痕迹、触摸红色记忆。在讲述手法上,注重创新运用多种可视化手段,综合运用动画、沙画、情景再现等新颖别致的创作手段,并利用技术手段将历史情境与“增强现实”叠加,强化了视觉感染力与吸引力,让受众于深度体验中感受烽火岁月,给人耳目一新的观赏感受。

四、融合传播,让主旋律破圈突围

《百炼成钢》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表达,创新全媒体传播方式,精心打造出一部爆款网络视听献礼作品,受到受众的热烈欢迎,还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党史学习的优质视频化教材。

(一)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以碎片化信息构建系统化认知

《百炼成钢》深刻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每集以8分钟的时长生动讲述一个党史故事,十分契合网络用户高效、轻松地获取信息知识的使用习惯。同时,一百集的规模在献礼作品中又是少见的大体量,每个故事相对独立的同时又相互连贯,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时期的重要事件,共同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既是适合网络传播的碎片化视听内容,又构建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系统性工程,通过碎片化信息的有效整合,最终让受众收获对百年党史的立体化与系统性认识。另外,江苏广电总台节目研发与用户研究中心采用移动端线上测评方式,邀约以25岁以下年轻用户为主的对象对样片进行测试,使测评更贴近年轻用户在移动端收看短视频的场景,有效提升调研数据的精准性。测评内容涵盖年轻群体了解党史的主要渠道、观看节目的期待、对节目具体要素的看法等,为制作团队有针对性地完善内容、制定宣推策略提供参考。被测者对单集片名、故事主线、创意表现形式等给出意见,对内容制作水准、解说词、背景音乐等要素进行评价,为节目制作提供更具体的参考意见。

(二)全媒体、多途径有效传播,让主旋律破圈突围

《百炼成钢》在策划阶段就突出移动优先,确立了“组合式产品+全媒体传播”的方案,在8分钟的核心产品之外,还有时长更短的片段剪辑,挖掘每一集的看点和亮点,以中、短视频搭配产生新的组合效应。这些时长30秒至1分钟不等的短视频,如《时隔75年,李大钊唯一一段活动影像被找到》《中国共产党首次亮相联合国的代表是他》《中共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烈士是谁》在学习强国、快手等多个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除了在电视平台如江苏卫视、北京卫视等播出,还在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优酷、腾讯、百度、爱奇艺等网络平台陆续上线播出,让主旋律产生更高频率、正能量获取更大流量。这种“出圈”是“小圈”向“大圈”的突围,人群融合力度加大,传播效果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百炼成钢》网络点击量已突破30亿,实现了重大主题宣传的破圈传播。

五、创作启示

一要把握方向导向,树立正确创作观念。创作的精神内核要把握“以真理、信仰、意志、道德为灵魂,展现崇高精神”的方向导向,重大题材内容创作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仰信念。

二要提高思想境界,丰富群众精神食粮。创作者在提高创作水平的同时,不能落下思想境界的提升,做到表现形式创新、精神内涵丰富“两头抓”。无数实例证明——粗制滥造或缺乏精神内涵的作品终将被淘汰。因此,创作者应讲述富有中国精神的故事,为人民群众提供可以滋养精神世界的文艺作品。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观照社会现实。国家重大题材精品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从平凡生活中发现朴实、崇高、深刻的话题。重大历史题材应该从现实出发,在历史征程变化中找准群众视角,反映现实问题,突出群众智慧和精神力量。

四要打造文艺精品,内容与时俱进。任何一个时代文艺创作都是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创作者要学会尊重艺术规律,体现时代价值,用专注的态度、认真的精神,打造与时俱进的文艺精品,为人民奉献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百炼成钢》这部党史微纪录片通过历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传统主旋律纪录片创作手法的突破,通过创新叙事讲好党史故事,通过全新风格的影像语言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视觉呈现。这部纪录片多维度全方面勾勒出了建党百年祖国的繁荣发展,通过创新性的创作方法达到了人性真善美与历史背景的有机统一,通过创新性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大众收视热潮与审美共鸣。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体现了创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精准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预示了未来中国纪录片的审美倾向和创作方向。

注释:

[1]王宇明.新时代中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转型与路径探索[J].当代电视,2020(8):59.

[2]李晶一.新时代主旋律纪录片的艺术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荔枝新闻.关注|倾力打造重大题材史诗之作!《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EB/OL].(2021-09-17).https://mp.weixin.qq.com/s/R4MV5mN9maAZsa9kWxd7Sw.

[4]来源于2021年12月23日《百炼成钢》主题采访,地址:江苏荔枝广场,采访人:周隽、滕舒辰、季嘉僖。

猜你喜欢
纪录片党史受众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党史上的今天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