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发展历程与创作得失

2022-12-26 22:27:22康思齐
视听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综艺美食受众

康思齐

美食类综艺节目是指以饮食活动或饮食文化为主题,综合竞技、游戏、访谈、真人秀等形式的一种文艺娱乐类影视节目。在当下的国内影视市场中,美食类综艺节目在收视数据与话题度上均屡创佳绩。

通过对美食类综艺节目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有利于总结国内综艺节目发展规律和受众心理期待,从而更好地谋划相关创作和发展。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进行整体性与具体化相结合的研究。

一、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美食类综艺节目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999年的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天天饮食》,尽管这档由央视推出的美食类节目的主要功能定位是知识传授而非文艺娱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节目主持人刘仪伟轻松幽默、亲切自然的风格和极具识别度的荧屏形象为这档节目赋予了一定的趣味感和品牌性[1],很快节目的受众群体就突破了美食学徒型的范畴。事实上,这种轻松愉快的生活化风格在后续的其他美食类节目的制作中一直有所体现。随着《天天饮食》的持续热播,美食这一老少咸宜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关注。

进入21世纪后,以美食为话题的综艺节目开始亮相国内荧屏,广东电视台的《厨神争霸》(2005)、中央电视台的《美食美客——3人餐桌》(2007)、湖南卫视的《时尚味私理》(2009)和浙江卫视的《爽食赢天下》(2009)是早期的代表。从形态上看,早期的美食类综艺节目基本涵盖了当时电视综艺的主要模式和风格,既有围绕着厨艺而进行的竞技比赛,也有围绕着明星制作美食而设计的真人秀,还有围绕寻访美食展开的户外探索。尽管它们在形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通过厨艺竞技、美食访谈、真人秀等不同形式对美食话题进行呈现,但节目的整体收视率和影响力都较为有限。可以说,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早期的美食类综艺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口碑上都鲜有佳绩,也极少有节目被安排在重点时间段播出,基本上属于冷门节目。

此后,出现了以《顶级厨师》(2012)和《星厨驾到》(2014)为代表的借鉴海外成功模式和明星效应的美食类综艺节目,与之前的竞技、游戏类综艺相比,这些节目体现了成熟制作模式的作用。节目在规则的设计、环节的掌控、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更加专业,再加之明星人气的加持,因此可看性得到显著提升,很快获得了众多关注,收视成绩甚至一度超越过同时段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不过,这样的表现并未能有效延续,由于缺乏原创性和新意,第二季后,许多观众就对节目固化的模式失去了新鲜感。同时,节目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抵牾逐渐凸显出来,如效仿美式风格打造的《顶级厨师》第二季就因过于煽情和“强行励志”等原因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而《星厨驾到》也由于过多地依靠明星热点而被批评舍本逐末与哗众取宠等问题。因此,尽管通过制作上的升级和模式上的借鉴,美食内综艺节目得以暂时摆脱原本相对边缘的市场地位,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无论是从收视成绩还是从影响力上看,这种探索都没能使国产美食综艺节目真正跻身市场主流。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映引爆了美食类节目的收视热潮,一度创造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该节目的成功,不仅使美食题材迅速成为影视市场的热点,还在整个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舌尖热”的美食文化热潮,自然也深远地影响到了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此后,众多的相关节目积极吸纳《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越来越注重饮食文化与人文风情的结合,紧密贴合当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这样的创作策略从2015年播出的《暖暖的味道》和2016年的《熟悉的味道》等节目中得到了较为清晰的体现,这些节目尽管淡化了悬念感和竞争性,整体基调上更接近“慢综艺”的模式,但由于更加贴合大多数中国受众,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点,因而也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2017年则是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大获成功的一年。该年由湖南卫视推出的两档美食类综艺节目《中餐厅》和《向往的生活》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表现,不仅在重点时段的收视率方面位列前茅,还获得了多个奖项,口碑上也有不俗的成绩。随着这两档热门节目的成功,美食类综艺节目的热度开始持续升温,国内影视行业掀起了一股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制作热潮,许多广具影响力和制作实力的电视台与网络平台纷纷参与其中。此后,又陆续出现了《忘不了餐厅》(2019)、《打卡吧!吃货团》(2021)、《百姓的味道》(2021)等美食类综艺,这些节目尽管形态各异、风格多元,但整体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时尚感和强烈的青春活力,因此备受主流的年轻受众的喜爱和认可。至此,美食类综艺节目已然成为国产综艺节目中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类型。

二、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创作得失

通过上文的梳理可以发现,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经历了较为缓慢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它是伴随着中国电视和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节目类型。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调整后,美食类综艺节目逐渐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创作模式,成了国内影视市场上的一大热门类型。

整体而言,对当下的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认识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美食类综艺节目是一种从生活服务类节目和综艺节目中逐渐衍生出的新兴类型,它的发展有效地丰富了国内影视节目的类型,也为影视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十余年的缓慢曲折探索中,美食类综艺节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艰难求索到柳暗花明的转变,这一过程中积淀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梳理,能够对国内影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其一,综艺节目的创作应不断地求新求变,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程式。由于美食是一个能快速勾起大众兴趣的话题,因此许多美食类综艺节目往往能在开播之初轻松地吸引不少观众,尤其是有成熟模式的指引。然而,如果节目形式无法适应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那仍然无法具有长久生命力。可见,在观众品味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节目模式,必须要与时俱进地对节目形式进行探索革新。因此,后来的许多美食类综艺节目,如《十二道锋味》《向往的生活》等就会有意地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和丰富。其二,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创作要紧扣中国受众的文化心理,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炫目和节奏上的紧张刺激,应当将广大受众的真实生活和文化心理作为首要考量因素。从近年的收视成绩和话题热度中就能明显看出,与《厨王争霸》《听得到的美食》等“快综艺”相比,注重表现人生况味的《向往的生活》《熟悉的味道》等“慢综艺”相反取得了更优异且稳定的成绩。其三,应努力开拓综艺节目的类型范式,推动节目的多样化建设,“从节目的策划开始就要坚持差异化运营,做好市场细分”[2]。同时,要积极主动去适应“互联网+”的趋势,努力“提升语态的年轻化和互动的多样化”[3]。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实践成绩已充分证明,面对美食这样一个相同的题材,创作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视角、以不同形式创作出诸多风格气质各异的节目,如厚重大气的《中国味道》、恬淡闲适的《向往的生活》、深情隽永的《熟悉的味道》、风趣滑稽的《食在囧途》、紧张欢快的《打卡吧!吃货团》等,可谓不一而足。因此,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探索实践不仅成功地开创了国产综艺的新类型,也给其他类型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另一方面,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两点突出的不足:第一是原创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据粗略统计,从诞生之日起,仅在央视和卫视播出的美食综艺节目,就有超过半数的节目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模仿或直接购买国外综艺模式的现象,其中,近年最火热的《向往的生活》《中餐厅》等均在其列。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国产综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直接购买国外成功模式的版权的确能在短期内快速取得预期的市场收益,但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一旦形成路径依赖,很有可能出现原创精神受到打击、创作主体性被削弱甚至是文化话语权失落等问题,因此,这是需要警惕的。第二是过度依赖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的现象依旧存在。明星历来是综艺节目的重要卖点之一,明星除了能给节目带来看点外,还会吸引来大量的粉丝观众。不过,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形式,终究需要考虑其整体的呈现效果,不能将节目的重点都放在对明星的展现上,更不能一味地迎合粉丝群体的需求而忽视了题材本身的叙事功能。相较其他类型综艺而言,美食类综艺节目由于题材本身的特点,单纯性地消费明星效应的现象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三、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

作为当下最具活力的综艺节目形式之一,美食类综艺的后续发展对于国内综艺节目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产业、创作和文化三个层面。从产业上说,逐渐跻身主流乃至“头部内容”的美食类综艺节目能够有效地刺激国内综艺节目的市场热度,在创造良好收视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其他相关类型的发展。从创作上说,美食类综艺节目针对同一题材的多元化探索开拓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其他类型节目的创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启示作用,它不仅发掘和打造了一大批综艺节目所需的各类人才,如编导、主持人、嘉宾等,还逐步完善和细化了综艺节目的制作程式。而从文化上说,美食类综艺是在大众文化日益壮大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节目形式,它充分适应了当下国内受众的审美文化诉求,同时巧妙切合了以“舌尖热”为代表的生活美学热潮,充分地将审美精神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

综合上文所述,当下的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而言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带动和引领整个国产综艺的创作更进一步,则需要在继续发扬和探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克服那些长期存在的短板。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主要有四点:

第一,保持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的创新精神,努力在一切可能的方面进行原创性的探索。从现实出发,国产综艺节目的创作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创作经验相较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全球化的格局下,适当借鉴学习国外成熟模式可谓是无奈之举,抑或权宜之策。然而,创作者应当始终保持努力求索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事实上,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即使是照搬成熟模式也是难以复制他人成功,因为各国的综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语境的变迁难免会造成文化上的折扣,不经改造的综艺是很难真正契合本土受众需求的。除此之外,我们的创作者还应具有长远的规划,面对国外的先进经验,如何一步一脚印地逐渐从依赖过渡到学习再到互鉴乃至超越,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期待和信心。

第二,树立坚定的本土立场,坚持以最广大国内观众的需求为中心。对于当下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照搬国外模式还是过度明星化,本质上都是以刻板固化的模式在指导创作,体现了创新心态上的浮躁和不自信。而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最重要的就是潜心下来认真研究国内受众的需求,深入探究当下的中国主流受众的文化心理。事实上,这点从国产美食综艺节目改编国外模式的进程中便可窥见一二。在早期的创作中,以《厨王争霸》和《星厨驾到》为代表的节目选择了欧美模式进行改编,这些模式尽管节奏紧凑、悬念迭起,但其中许多在欧美环境中屡试不爽的叙事手段并不适用于国内文化环境,如美式节目中为了强化竞争的激烈,会有意将部分受众塑造为“大反派”,让其以咄咄逼人的姿态威胁其他嘉宾,既而让观众始终怀着打败“大反派”的期待来观看。创作者尽管针对这些文化差异进行了多种努力,比如改打温情或励志牌,但又因过度渲染苦情戏份而遭遇诸多质疑甚至是不满,这是由于该模式所蕴含的颂扬竞争的文化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美间的深刻抵牾所造成的。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近年来翻拍或改编的韩国综艺节目相对比较成功,这是因为两者同属儒家文化圈,彼此文化心理更为接近的缘故。因此,一档节目是否成功,最终还是要依靠本土观众的评判来决定,所以在构思节目阶段就应当先充分了解国内主流受众的需求,而非以任何概念化或模式化的思路来指导创作。

第三,紧扣时代脉搏,巧妙回应当下受众的心声。事实上,多数大众文艺作品能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绝不仅是由于其叙事技巧和营销模式的成功,还和它与现实之间的呼应密不可分。仅以美食类节目为例,《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既得益于它表达美食文化的独特视角,又与当时食品安全日益为大众所关注的时代背景相关,而当下的美食类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则是因折射了日益老龄化的中国社会中许多被忽视的问题而大受关注与赞扬。这也印证了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观点:电视是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下的产物,它是物质性生活方式的产物或体现。[4]尽管观众的审美品位始终在变,但始终是遵循着时代的发展而延续的,创作者有敢立时代潮头的高远视野,才能真正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来进行创作。

第四,坚持价值引领,体现文艺创作的文化担当精神。尽管综艺节目是以娱乐大众为定位的,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有思想性和教化功能。因为娱乐本身也存在着浅薄和厚重之分,低俗与通俗之别,如果一档节目只是一味地追求哗众取宠和廉价的欢笑,就难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也终究会因为新鲜感的丧失而被抛弃。反之,以《向往的生活》《熟悉的味道》《忘不了餐厅》等为代表的节目由于始终保持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和绵长的人生况味而长期受到多方关注与好评。这些节目尽管延续了多季,表面的形式变化并不显著,但由于对普罗大众的百态人生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摹,体现了鲜明的人情伦理之美,始终彰显出强大的文化向心力,所以广受各类观众喜爱。美食类综艺节目也应当努力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而不能停留在为娱乐而娱乐的层面。

综上所述,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在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后,逐渐确立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成了国内影视市场中的一个热门类型。它的发展过程既留下了诸多宝贵经验,也存留和凸显出不少问题,广大创作者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牢牢扎根本土立场、紧密联系广大受众,在扬长避短中继续开拓出更加繁荣的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注释:

[1]陆娜.论述我国美食节目发展趋势[J].记者摇篮,2017(12):34-35.

[2]白鹭.美食类节目发展路径探析[J].电视研究,2011(9):45-46.

[3]潘亚楠.互联网综艺热现象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3):68-70.

[4]张亮.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电视[J].文艺研究,2008(4):91-98.

猜你喜欢
综艺美食受众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美食大作战
儿童绘本(2017年10期)2017-07-05 18:38:01
美食
Coco薇(2017年6期)2017-06-24 23:29:55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金色年华(2016年9期)2016-02-28 01:41:08